8月14日中華工商時報刊登楊忠毅先生撰寫的綜述指出,今年亞洲經濟預計增長超5%。
文章說,今年上半年,亞洲遭受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伊拉克戰爭和非典型肺炎疫情等一系列沖擊,經濟增長受到抑制。但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的消退,亞洲經濟有望在下半年加快增長速度,今年全年的增長率預計仍將超過5%,高于世界其他地區。
今年第一季度,亞洲多數國家出口下滑、內需不旺。在東亞,除中國和泰國外,其他大部分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前一季度相比均有所放緩,其中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特別明顯。第二季度,非典疫情嚴重沖擊旅游業及相關行業,導致東亞多數經濟體的內需進一步下降,經濟增速進一步放慢。在對貿易和旅游依賴程度高、非典疫情較重的新加坡,經濟在第一季度同比微弱增長1.6%后,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4.3%。
為緩解內外不利因素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今年以來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繼續采取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印尼、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紛紛降低利率,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還出臺了減免稅費、提供政府擔保貸款、追加預算等經濟激勵措施。這些都為穩定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雖然亞洲經濟在上半年遭受了一系列打擊,但下半年的發展面臨諸多有利因素。
第一,非典疫情目前已經得到控制,消除了近期影響亞洲經濟前景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世界旅游組織樂觀地表示,亞洲支柱產業之一的旅游業將會在年底全面復蘇。
第二,伊拉克戰爭快速結束,并未對世界石油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目前,世界石油價格保持在每桶27美元至29美元的水平上,并有可能下降。這對石油需求日益增長的亞洲、特別是嚴重依賴進口石油的東亞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第三,近來美國和日本經濟也初步顯露好轉跡象。美日經濟的改善對亞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說,最近許多經濟專家和國際經濟、金融機構對亞洲經濟前景表示樂觀,認為亞洲多數國家和地區已經渡過最艱難時期,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加快。亞洲開發銀行日前發表報告認為,盡管受上半年經濟增速放緩的拖累,東亞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日本)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低于早先估計的6.1%和于去年的6.6%,但平均經濟增長率仍可達5.6%,明年可望進一步上升到6.3%。
誠然,亞洲經濟依然面臨一些不利或不確定因素。首先是非典疫情出現反復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再者,地緣政治風險猶存。譬如在中東地區,雖然伊拉克戰爭已經結束,但該地區仍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全球范圍內恐怖主義活動增多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在亞洲一些國家,恐怖襲擊、內部戰亂、政局不穩等風險相當高。
發達國家經濟雖初現好轉跡象,但復蘇步伐能有多快尚難預料,同時美元匯率仍有劇烈波動的可能性,亞洲不少經濟體承受的通貨緊縮壓力仍然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