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規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行為和國企重組,真正培育和形成一批主業突出并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已成為國資委的當務之急,而這也預示了新一輪國有資產重組的新特征。
許多專家和實際工作者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方式、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明顯加快,轉讓企業國有產權的行為日益增多。但由于缺乏統一規范,在產權轉讓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逃廢債務、侵犯職工權益等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建立企業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監督管理體制,就成為重中之重。這也意味著,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切實履行出資人職能,真正對企業國有資產的產權負責,加強對企業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的監督管理,促進國有資產的合理流動,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表示,在國有企業重組時,謹防有人掏空企業,然后就撒手不管。他針對目前許多地方盲目跟風,認為在國有企業重組中,新進來的股份沒有民營就沒有亮點的現象指出,大家要共同努力把國有企業辦好,大小股東共同承擔責任。由此看來,在國有資產重組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重組方本身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否規范,是否具有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而非企業的所有制。
其實,最近《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起草小組編寫的條例釋義中也闡述了企業國有資產產權在交易時應該遵循的原則。首先是國有經濟的有進有退,不是現在一些地方以退為主,把進的任務交給國務院國資委。其次是維護所有者的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第三是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收入用于資本再投入。企業國有資產產權交易形式將包括國有企業的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產權拍賣。
那么,國有企業產權變動后又該怎么做呢?是到處投資控股,還是做足主業,突出主業?李榮融曾明確表示,要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應該突出主業,國有企業主業最多不要超過3個。
而且今后對中央企業的考核重點要放在主業上,要看主業利潤的大小,在考核目標體系中要加強主營業務的權重,促使中央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做強主業上,放在提高核心競爭能力上。而只有根據企業的規模和管理水平,科學合理確定主營業務,圍繞主業配置資源,加快主業發展,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資料顯示,到2002年底,全國國有資產總量(權益)11.83萬億元,15.9萬戶國有及國有控股工商企業資產總額(權益加負債)18萬億元。1997年到2002年,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從8.4萬戶減少到4.3萬戶,減少了49%,實現利潤卻從807億元提高到2636億元,增長了2.3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有關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暫行辦法能很快推出,新一輪企業資產重組熱潮將隨即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