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
城市結構落后能源供應緊張分工方式堪憂重復建設不止政府管理轉型
當前,中國的汽車工業正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展望未來,將有很大可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不僅如此,就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而言,將很難有其他產業超過汽車產業。這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汽車產業將會位居國民經濟的“龍頭”位置。
但這一前景僅僅是一種可能,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如果不能積極而正確地面對和回應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汽車產業重走彎路也并非不可能,很有必要強調保持清醒頭腦,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分析和解決問題上。
挑戰一:來自城市結構落后
在私人購車增長最快的北京,有車族因為擔心路上堵車,早上上班的時間越來越早。“交通擁堵到如此程度,還要鼓吹汽車進入家庭嗎?”這已經成為許多人說出來或沒有說出來的疑慮。其實,問題并不在于私人購車的增長,而在于城市結構和發展戰略的落后。在國際上可以舉出不少城市規模不及北京,汽車擁有量大大超過北京,而交通狀況相當不錯的例子。城市道路擁堵,更重要的是由于平面擴張、“攤大餅”式的城市構造。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必須要向城市郊區化、郊區城市化,推進城市功能分區,大力發展衛星城市,構造新型城市體系的方向轉變。私人汽車的快速增長,既對城市結構的轉型形成了壓力,也使這一轉型成為可能,因為當私人有車后,居住和就業的活動空間將會大大擴展。在鬧市區,解決交通問題更多地要靠快速軌道交通系統,鬧市區之外私人汽車將擔當主角。這種新的城市結構在帶動汽車產業的同時,也將帶動住宅產業、軌道交通建設及其他新增長點,為城市發展創造出中長期的巨大需求。
挑戰二:來自能源問題
我們面對的石油供給基本格局是,國內的石油儲藏量和開采量相當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將越來越多地通過進口來滿足。而進口石油又與石油安全問題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在未來至少二三十年內,全球石油供求可以達到基本平衡,出現難以彌補的供給缺口的可能性不大,中國汽車快速增長導致全球石油供給緊張、價格高企的預言是不能成立的。退許多步講,即便因此出現石油價格上升問題,也應該由全球的消費者共同承擔。擔心發達國家石油價格上漲,而不讓中國人分享汽車文明的成果,對中國人是不公平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石油安全問題。節能和替代能源是汽車能源戰略中的兩個重要領域,當然也構成了石油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技術進步、用車習慣的改進,還是政策法規的調整,汽車燃油節約都大有潛力可挖。
挑戰三:來自汽車產業全球化分工體系
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總裝企業一定程度上的分離,零部件生產的集成化、模塊化,全球范圍的研發、生產、采購、銷售,總裝企業外部采購率的提高等漸成潮流。這些進展適應了市場的多樣性和快速變化,有效降低了生產和交易成本。中國汽車工業的地方保護、所有制分割等導致了自成體系、自我封閉的生產模式,只為一家總裝企業配套,成本不可能降下來。現在的“汽車熱”,主要熱在整車組裝,汽車制造能力更多地體現在零部件生產上。我國零部件生產落后,深層原因是分工方式落后,是企業體制、市場體系和政府管理體制等方面的缺陷。市場規模大和生產成本低,是中國發展汽車產業的兩大優勢。分工模式的落后制約了低成本優勢的發揮,市場規模大的優勢也大打折扣。汽車產業的全球化趨勢對中國現有的汽車生產模式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既有的分工模式轉型的機遇,抓好這一機遇,中國會成為以富有競爭力的零部件生產為基礎的名副其實的汽車生產制造大國。
挑戰四:來自行政性重復建設
汽車產業的高增長,對投資提供了強力刺激,許多地方出現了汽車投資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市場經濟講究競爭,競爭必有重復建設,只有一家,就是壟斷。不正常的是,部分投資是由地方政府直接驅動的。要把市場性重復建設和行政性重復建設區分開來,所要反對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在一個生氣勃勃、正處在上升加速期、投資潛力巨大的行業內,兩種不同性質的重復建設混在一起。對此給出某種判斷,如“過熱”、“盲目投資”等,難免失之于簡單。如果據此“一刀切”的強化進入限制,就會在限制了不負責任投資者的同時,也限制了負責任的投資者,給行業發展造成深層傷害。正確的做法應是“管住政府,放開市場”。政府作用的重點是創造有利于汽車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包括“軟件”和必要的“硬件”。除政府之外的投資者,只要合法經營,照章納稅,遵守國家必要的管制規定,應當一視同仁地允許其進入。市場經濟不能保障投資者不犯錯誤,但也提供了糾正錯誤的機制,自我平衡的機制。放開市場后也會形成一種進入屏障,投資者多了,經過競爭價格降低了,利潤相應降低了,外面想進入的自然就少了;競爭的結果是兩極分化,大企業有成本和技術的優勢,行業外的小資本進入的難度必然加大,實力不行的企業可能“知難而退”。市場性的進入障礙比行政性的進入障礙更為有效,通過優勝劣汰,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
挑戰五:來自政府對汽車產業管理方式轉變
加入WTO以前,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悲觀預期是主流。加入WTO后的第一年,汽車產業卻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今年上半年,這種勢頭有增無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事實上放松了進入限制,外資、內資的生產者增加了,車型多了,競爭隨著加強,價格下調,消費者增加,市場容量擴大,行業增長提速。通常我們強調消費政策對擴大內需的作用,有時供給方面體制和政策調整會有更重要的作用。對政府管理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確汽車產業是競爭性產業,不應當如同對待自然壟斷性產業那樣設置進入限制,政府管制的重點要放到社會性管制上,如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面。在管理方式上,要由“指令性管理”,讓你干什么,你才能干什么,轉為“禁令性管理”,即除了不讓干的,其他事情都可以干。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對一個潛力巨大、預期良好的產業,一般不需要政府制定扶持性的“產業政策”,因為這樣的行業是不會缺乏投資者的。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真正有助于減少投資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