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甲川
對待過失員工,尤其是對待那些因對上司某個方面不滿而一時犯錯誤的過失型員工,要多一點理智、少一點沖動,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苛責,多一點自我否定、少一點自以為是。
一顆鏍絲安裝在精密器械上可能是次品,甚至因完全不合格成為廢品。但若調換一個位置,將其安裝在另一部普通機械上,很可能就成為一個完全合格的正品。
對付拍馬型員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營造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競爭氛圍,從正面認識、反擊、教育拍馬者,不給其生存和表現的時機與空間。
管理者與油條型員工打交道,必須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分寸,能容則容,既不要試圖讓其對你惟命是從,也不要幻想讓其完全去掉“油性”,否則,他們就算不上是“老油條”。
管理者與油條型員工打交道,必須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分寸,能容則容,既不要試圖讓其對你惟命是從,也不要幻想讓其完全去掉“油性”,否則,他們就算不上是“老油條”。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樣,企業文化是企業歷史和發展的凝結。早在20世紀80年代東方電機建廠30年時,就孕育產生了“求實圖強”的東電精神,并一直激勵著東電人從水火電“雙20萬”、“雙30萬”到“雙60萬”開發制造能力的持續攀升,并翹楚同行。而今,東方電機又在三峽制造中得以彰顯中國裝備工業的實力,成為托起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脊梁。90年代東方電機圍繞“企業塑形”作了較深入的企業文化研究,形成了一些成果,提升了企業對外形象。進入新世紀,東電領導班子愈加認為以共同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信念和行為準則來統一員工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形成東電人共同恪守的企業文化,更具持久動力。
東方電機董事長朱元巢在解讀東電企業文化時,有一段精彩的推理:企業產品競爭力是由技術決定的,人們通常把技術認為是第一競爭力;但技術是由人創造和掌握的,技術源于人才,因此,人才重于技術;如果按照這一思路研究下去,又會悟知,人才的發現、培養、成長更需要制度的支持,沒有科學的制度,人就很難成才,所以制度是人才的保證,制度又高于技術;進一步研究表明,技術會因陳陋而淘汰,人才會因年邁或流走而失去,制度也會因發展而變革,那么,有什么東西既可指導這些,又可以更加永恒呢?有,這就是不斷創新的文化理念。這是因為,技術無非就是人才實物業績的表現,人才無非是制度孕育出的產物,而制度又無非就是理念物化后存在的形式,沒有正確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科學的制度,所以最終的結論是理念才是第一競爭力。擁有正確的、不斷創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強的競爭力。而理念的歸納、梳理、科學提煉、提升后,就形成了企業文化。
鑄企業之魂,內增凝聚力,外強競爭力
東電人用什么感召未來,以什么凝聚隊伍、靠什么實現共同愿景?需要企業文化,需要培育文化力來實現。通過近兩年時間企業文化理念的調研、專題大討論、發動干部職工提煉、政研會課題研究、專家介入進行診斷、策劃,以及企業高層領導親自倡導、宣講,最終東方電機企業文化理念體系構架成功,形成十條理念。并充分體現了東方電機企業文化所獨有的:用戶至上、員工為本,以文化人、不斷超越的文化個性,吸納企業歷史文化沉淀之精華,并帶有企業家文化的人性魅力。其具體內容:
企業文化理念———與時俱進,追求卓越:主要表達的是東方電機“超越傳統,超越現在,超越自我”,不斷變革、不斷奮進的氣魄和實力。
企業宗旨———東方電機與時代同行:主要表達東方電機立志“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宏愿,傳達的是東方電機“博弈世界一流,領先行業發展,與用戶共輝煌”的經營哲學。
東電精神———求實圖強:隨著時代的變遷,東電人為“求實圖強”的東電精神賦予新的內涵:真誠做人,踏實做事,開拓創新,奮進不止。
經營理念———我們始終追求用戶至上,股東至上,員工至上,效益至上;作為首批赴港上市的規范化試點企業,東方電機始終視用戶為衣食父母,股東為企業財源之本,員工為企業財富創造者,效益乃一切工作的目的。
管理理念———規范、明確、高效。
服務理念———始于用戶所需,終于用戶滿意。
質量觀———一次就把工作做好。
學習觀———學習是我們不斷進取的動力:強調通過學習實現思變—推動—改進—提高的遞進及往復。
人才觀———立業東方電機,實現人生理想:體現了東方電機為每一個渴望成才的人搭建施展才華的寬廣舞臺的觀念。
員工座右銘———做優秀員工,出名牌產品:造一臺機組,樹一座豐碑。
導入Ⅵ,全面提升企業形象
Ⅵ導入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首先建立統一完善的標識形象,還要從環境形象、服務形象、公共關系形象、員工隊伍形象入手,深入開展企業形象建設的各項工作,既要有必要的投入,還必須有嚴格的制度作保證。
根據企業實際,東方電機首先確立了視覺識別系統建設的七個子系統,并精心設計、規劃和頒發了Ⅵ圖本及管理制度。具體包括:(1)基礎系統,主要有企業標志、標準文字、標準色彩、標準組合等;(2)辦公系統,主要規定了職工考勤卡、投標書、文件夾等辦公用品的規范使用格式、色彩及圖案;(3)公關系統,包含了名片、紀念品、手提袋、標簽等;(4)環境系統,對廠旗、辦公室門牌、戶外標示牌、戶外廣告等作了標準規定;(5)指示系統;(6)服裝系統;(7)運輸系統。
規范頒布后,只是完成了第一階段工作,關鍵在于嚴格執行。為此,企業逐項按Ⅵ標準進行檢查和整改。Ⅵ導入的另一個關鍵環節是要通過媒介和企業文化典禮向外界展示企業的良好形象,向用戶傳達企業理念,提升企業在用戶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及對產品的認同感。東方電機通過產品博覽會、召開經營業績新聞發布會、舉行重大產品完工發運儀式,以及重要節日升國旗、重大項目攻關誓師大會、評選勞動模范、十佳黨員、質量標兵、十佳青年、組織職工文藝團體開展演出、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等,融洽了公共關系,激勵了職工斗志,加強了與社會傳媒、用戶、政府的溝通,有力地提升了企業形象。比如今年8月8日舉行的首臺國產三峽轉輪發運儀式,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媒體近100多名記者爭相采訪報道,僅中央電視臺一套就東方電機制造的三峽轉輪連續在〈新聞聯播〉報道了5次,中央正點新聞報道19次,創國內連續報道同一家企業的新高。不僅使東方電機的企業知名度、美譽度大大增強,而且展示了中國裝備工業優秀企業的實力。
以制治企,規范管理行為,使企業文化“固化于制”
企業文化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就是通過統一員工的意志達到規范管理行為的目的,使企業文化“固化于制”。東方電機強調制度的規范性、系統性和約束性,突出的是準確定位責權利的關系,以科學的管理實現“與時俱進、追求卓越”的企業價值觀。
東方電機規范的管理行為、井然的管理秩序來自于科學健全的制度作保證。整個企業管理文件也就是企業的“法典”,共分為三大體系:(一)管理制度;(二)管理標準;(三)部門職責。管理制度12大類162個目錄文件,對管理體制、投資決策、生產經營、科技開發、財務審計、子公司治理、質量管理、監察調解、安技環保等工作內容、管理程序、責任懲處都作了嚴格的規定。使企業各項工作的進行有依有據,并完全處于受控狀態。管理標準對企業各方面工作范圍權限、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質量要求、評價原則進行了系統化的明確。包括了計劃、設計、工藝、質量保證、銷售服務、裝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16項164個目錄文件。部門職責條例明確界定了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工作標準及要求,以及崗位權限、工作程序,使各部門責權明晰,既避免業務交叉,又消除了工作上的盲區。
文化力提升競爭力,促進了企業發展
東方電機從2001年掀起新一輪企業文化建設熱潮以來,以企業文化的要求檢驗每項工作的績效,科學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按照企業文化發展規劃,首先啟動學習型企業創建的各項工作,目的是要在東方電機營造一個不斷認知不足、不斷補充學習、主動積極思變和堅定不移變革的氛圍。在強化全員培訓、有重點輸送人才進修、抓好管理人才、技術人才、能工巧匠隊伍建設的同時,素質工程、導師帶徒、團隊學習、黨員先鋒工程等活動蓬勃開展,涌現出一大批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專家、省級專家、省技術帶頭人為主干的科技精英和崗位能手,樹立起了員工學習、超越的“標桿”,企業文化逐步變成全體員工的自覺行為。
東方電機眼睛向內全方位診斷企業與“世界一流”存在的差距,不斷將改革推向縱深。機制上的勞動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與體制上的以資產為紐帶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改革并行推進。企業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建立起“崗位靠競爭,收入憑貢獻”的用工分配機制,并積極探索期權、股權等多種分配形式。打破國有企業傳統的工資發放模式,推行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體的薪金制度,向管理、技術、生產、營銷骨干傾斜,各類人員收入與勞動力市場價格靠攏。企業對在三峽模型轉輪開發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技術專家獎勵價值16萬余元的住房一套。堅持實施每年3%—5%末位淘汰和離崗人員崗位技能培訓制度,建立內部勞動力市場,形成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了團隊學習和全員素質提高。
通過改革和機制轉換,在2002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大型工業企業名錄中,東方電機以實現銷售收入、總資產占有額度的優勢,名列行業榜首。水電制造能力和實現產量已接近甚至超過世界一流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