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智毅
這份文件決定的不僅僅是國家發展大計,也決定了很多人發財致富的機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決定》高瞻遠矚,內涵豐富,仔細領會,從中可探尋到多條投資發展途徑。粗略概括,《決定》中可發現以下幾條致富捷徑:
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大勢。《決定》的重大政策突破之一是對非公有制經濟進行了新的定位,明確指出:“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做強做大。”同時,《決定》提出要“保護私有財產權”。這些政策將對非公有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所謂時勢造英雄,每次重大政策調整,都會造就一批順應潮流、乘勢而上的“明星角色”。充分利用這種政策導向和體制環境,重新制定企業發展規劃和戰略定位,相信一批經營規范、規模龐大、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的民營企業一定會脫穎而出、做強做大。
二是適時抓住重組機遇。《決定》指出:“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公開競爭中優勝劣汰。”隨著國有資產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體制的確定,隨著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戰略的實施,一大批國有企業,特別是屬于地方國有資產管理范圍內的國有企業,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形成一個兼并重組高潮。適時抓住地方政府急于重組的機遇,把握住這次“點石成金”的機會,完全可以花較少的代價,把一批硬件設施較好,無形資產潛在價值大的國有企業改造過來,實現資源重新組合和優化,從而實現民營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只要有一雙獨到的慧眼、充足的資本準備和金融機構適量的債權扶持,通過“杠桿收購”形式,將迅速培育一批“重量級”富翁。
三是及早分享壟斷利潤。《決定》指出:“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對壟斷行業要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過去,相當一批壟斷行業憑借壟斷優勢,獨享高額的壟斷利潤,隨著這些行業的逐步放開,第一批準入者仍可在較長時期內分享這種豐厚的利潤回報。借助市場準入的春風,及早擠入這些壟斷行業,很可能掘到第一桶金。
四是牢牢緊跟區域政策。《決定》明確要求:“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歷程,國家在某個時期的區域發展政策對投資熱點的形成具有重大導向作用,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浦東新區開發等都造就了一批區域政策的受惠者,隨著國家新區域政策的確立,特別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概念的提出,這其中蘊藏著無限商機,可以“大有作為”。
五是積極拓展對外空間。《決定》指出:“鼓勵國內企業充分利用擴大開放的有利時機,增強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國內市場固然商機無限,國外市場同樣精彩。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中,借助國家有關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與周邊國家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樣可以使企業發展壯大,另辟蹊徑獲得成功。
六是大膽進入新興領域。《決定》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規范發展主板市場,推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建設”,“加快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規范發展產權交易。”此外,《決定》還提出,將逐步放開“信用服務市場”、“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完善和規范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這意味著一批新投資領域的產生,這些新興領域競爭的激烈程度相對較低,國家多采取優惠的扶持政策,大膽進入這些新興領域,不僅可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可以取得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決定》不僅鼓舞人心,還是一坐等待開掘的“金山”,是一部新時期投資致富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