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利
風濕病病情纏綿,反復發作,有時非藥物所能奏效,但如能結合食物治療,則常可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益腎果——栗
《本草綱目》記載:“有人內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腎主大便,栗能通腎,于此可驗。”《經驗方》介紹:腎虛腰膝無力,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日空腹食七枚,再食豬腎粥,久必強健。并認為風干之栗,勝于日曝;久煨之栗,勝于煮蒸。栗因能益腎,故于筋骨、經絡風濕痹痛或腰膝無力極為有益。
栗治風濕痛偏重于補虛,尤宜于老年人腰腿虛弱痿軟,食用方法以煨熟少量慢慢咽嚼較好。此外,民間尚有介紹:將栗搗爛敷患處,可治療筋骨腫痛。
植物肉——黃豆
黃豆是兼有糧、油、蔬三者之長的大豆,因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被譽為“植物肉”、“綠色的奶牛”、“豆中之王”。正是由于黃豆營養成分豐富,因而它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其中之一便是可促進肌肉、骨骼、關節、肌腱的代謝,幫助修復病損。我國最早一本藥物書《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生大豆,味甘平。涂痛腫,煮汁飲……止痛。”大豆黃卷(即黃豆芽)主治濕痹筋攣膝疼(風濕病)。日本在一本《動植物民間藥》的書中介紹,黃豆芽煎服可治療筋痛拘攣,膝痛濕痹。
黑豆也可治療風濕疼痛。將黑豆炒至半焦,泡入黃酒,將渣濾去飲酒,治療關節酸痛考驗。以黑豆浸水出芽,對筋攣膝痛、濕痹(以濕邪為主的風濕痛,主要表現為身體困重、關節作痛、浮腫、苔膩)有良效。
消腫解毒——芋艿
芋艿具有消腫解毒功效,對皮膚肌肉、關節腫痛有良好的抗炎止痛作用。
民間常用芋頭磨麻油外搽,治療筋骨疼痛、腫脹,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芋梗、芋葉搗爛外敷,也有同樣功效。風濕痛病人經常以芋艿當菜肴食用,能增強藥物的抗風濕療效。
“海中雞蛋”——淡菜
淡菜因氣味甘美而淡得名,又因所含營養極為豐富,故有“海中雞蛋”之稱。若將雞蛋的營養指數作為100,那么蝦是95,牛肉是80,干貝是92,而淡菜是98。
淡菜有多種治療價值,其中一項便是治療風濕病。波利尼西亞的漁民常年生活在氣候十分潮濕的海島上,但那里卻沒有風濕病患者。研究結果認為,這同常年喜歡吃淡菜的生活習慣有關。科學家指出,常食淡菜,治療風濕痛的療效高達70%以上。將市售淡菜50克洗凈,用清水泡2小時,發開后,去其腹中剛毛,洗凈切碎備用。再在鍋內放清水4大碗,取蘇子10克,用紗布包好煮半小時許,取出紗袋后把淡菜和淘洗好的大米150克同煮成粥,拌入適量醬油、蔥花、味精、麻油,即成淡菜粥。這種粥口味鮮美,有良好的補虛強身、祛除風濕的功效。
生津止渴——青梅酒
一般認為青梅具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痢的作用,殊不知青梅還有良好的療風濕功效。凡風濕性關節痛、腰痛均可用青梅酒搽用,效果良好。
烏梅是梅的干燥或未成熟果實,對風濕痛也有療效。
治療風濕痛的食物還有桑椹、苡米、酒糟、海蜇皮、蜂乳、辣椒、香蔥、櫻桃等。
(編輯霜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