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名稱對應的是十年前十四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文件從起草開始,遵照起草組領導的要求,對應的就是10年前的文件。
對比10年前后的兩份文件,應該說我們的改革在框架上沒有大的變化,盡管也有一些重要的新提法出現了。對比十四屆三中全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兩份報告,可以看到一些這樣的進展的脈絡。
如十四屆三種全會提出“在國家調控下使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而十六屆三種全會提“最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那么國家調控、政府的作用到哪去了?政府在后面單獨有一句話,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這樣改是有所考慮的,就是我們不希望把政府宏觀調控擺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去。
所有制結構,十四屆三中全會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句話在十五大中就變成了經濟制度,即完善該經濟制度,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基本照搬過來了,即堅持這個基本經濟制度,兩個毫不動搖,國有經濟為主體,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多了一條,“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這是因為十六大決定要成立國資委,十六屆二中全會就成立起來,但怎樣把國有資產管好、怎樣把國有企業管好,還在探索之中。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講了20年了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在這次文件中叫“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稍微有所側重地點了目前市場中被認為是最大的問題,即行政性的市場分割;
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這次叫著“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加了兩句比較重的話:“加快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和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接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判斷,即目前政府的干預是我國市場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分配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提“按勞分配為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制度”;這次叫“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強調的是各種要素參與分配。
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現在還是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當然也有發展和創新,有幾條都沒有作為框架的一部分體現,但卻是作為整個改革的立足點和目的,所以也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五個統籌;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等。
對于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一個判斷是,城鄉差距比80年代末期時有所擴大,同時農村人口對差距的忍耐性在急劇縮減。一位領導說過一句直白的話:現在農村20歲的人和當時農村20歲的人對城鄉差距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現在這種文化基礎、教育程度背景下,一個農村青年出去打工,看到城里人的的生活,如果做不到讓他覺得自己若干年也能過上這樣的生活,那社會就難以穩定。
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這一條比較敏感。“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針對的都是現在產權在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在現在這種產權結構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發展,比之原來純粹的公有制經濟和西方以私人產權為基礎的經濟,這種中間形態最容易令產權受到侵犯。現在我們企業組織形式多樣化了,一個企業有多種資本來源,如果不進行嚴格的產權保護的話,現代企業制度就很難發展;在現代信用社會,并不是一種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形式,而是需要在一種在流轉過程中的產權保護,如果產權不能得到很好保護,你可以做雇員,但你做老板、創業就會遇到很大的障礙;
重大提法的出現都不是沒有顧慮的,只有當現實當中他認識到不寫進去已繞不過去的時候,他才會寫進去。像股份制、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有進有退,包括存量資產的流轉和變現,這都是現實中繞不過去了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起草組成員。本文為2003年10月17日作者在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報告會”上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發表時有刪節,文本未經作者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