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芝 吳 雁
如果不是上面下了文,誰也不相信夏縣長被停職反省了。
很簡單,有人舉報縣長夫人收受了人家送來的兩條中華香煙,里面夾有兩萬元美金。上頭紀委下來查,夏縣長也承認了曾收過人家的煙。
禍不單行。夏縣長的兒子夏小春在縣中心小學讀三年級,原是班長,但因昨天與同學打架,被撤銷了班長的職務。班主任說,無論怎樣,班長也不能與同學打架。
夏小春回到家里,委屈地落著淚向父母訴說:不是我先動的手,是他損壞公物,我批評他,他動手打我,我只是招架,怎算我打他呢?
小春他娘說:就是嘛,這世上還有天理?我得找校長理論去!
夏縣長說:算了,撤都撤了,還理論什么?來日方長嘛!只要表現好、學習好,以后還有機會嘛!
小春娘說: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吧?他們這是欺人太甚!我就是咽不下這口氣!小春娘差點兒想說班主任這是落井下石,想說父親的事兒怎能算到兒子的身上去?但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因為她知道這么一說,會刺痛丈夫的心,等于把鹽撒到丈夫的傷口上去。
夏縣長說:孩子,做不做班長也無所謂,只要學習好表現好,照樣可以做三好學生,照樣上重點中學上重點大學。你表哥不就是很好的榜樣嗎?
這么一安慰,夏小春就點頭了,也不流淚了。這孩子性格有點像他父親,剛且強。
半年過去了,夏縣長受賄的事終于有了結果:原來,縣長夫人收了人家送來的香煙,不知道里面夾有現金,便送給了鄰居一位老人。這老人舍不得抽,最后得知縣長停職的事,便將煙送到了縣紀委。正所謂不知者無罪,縣長受賄的事不攻自破。很快,上面又下文恢復了夏縣長的職務。
夏縣長是個好縣長,在縣里深得民心。他一復職,縣民就奔走相告,一片歡騰。
夏縣長復職一事傳到夏小春學校,可把校長和小春的班主任急壞了。
校長責令班主任成立專案組,對夏小春打架的事進行調查重審。
班主任自然不敢怠慢,找來了小春,找來與小春打架的同學,還有幾個證人。經過明察暗訪,終于有了結論:阿福在課堂砸椅子,小春見后加以制止并批評了他。阿福不服,說小春多管閑事,動手打了小春。
既然是錯案,就得平反。學校最后做出了決定:恢復夏小春的班長職務,并發文給予通報表揚。通報上說,夏小春不但學習好,還敢于向壞人壞事作斗爭,希望全體師生向夏小春同學學習云云。學校將文件貼在校門口,還蓋上了學校的朱紅大印。
建校六十年來,這是第一次成立專案組為學生調查錯案為學生復職,也是第一次發文通報表揚學生。
點評:
尺幅千里,是微型小說作為佳品追求的境界。這就要求作者在動筆前有一個好構思。其構思的“靈犀”應充分體現“小中見大”、“以一斑窺全豹,以一目傳精神”的特點。林榮芝的《復職》是描寫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誤會。當夏縣長誤定為受賄停職反省后,無獨有偶,禍不單行,夏縣長的兒子因偶然打架正好被父牽連,也被撤銷了班長職務。父與子丟職的錯案巧妙交織在一起,這雙重的偶然預示了必然。不久,夏縣長平反復職,最具“黑色幽默”的是夏的兒子也重新審查、定案、平反、復職。父親的宦海沉浮,閱盡世態炎涼且不去說他,單就校長們將官場之道引進小學堂這一節,兒子復職當班長這一寓意就異常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