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關區
農業再生產過程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農業不僅要面對不斷加劇的市場風險,而且還要面對日趨頻繁的自然風險。內蒙古農業的基礎設施、科技含量、生產條件以及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發展等都比較落后,受市場競爭特別是自然災害的影響更大。1999、2000、2001內蒙古連續三年遭受十早、沙塵暴等嚴重自然災害,使農業發展的元氣受到傷害,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所下降。2002年,內蒙古農利的大部分地區可渭風調雨順、自然風險較低,加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利生態環境治理等力度不斷增強,農業與農村經濟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的叫喜局面。然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及其相關農業條款的逐步履行,農業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農產品既要經歷國內市場的挑選,也要接受國際市場的檢驗。相對脆弱、落后的內蒙古農業,而臨的市場風險在增大,農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農業生產成本增加,流通費用居高不下,農產品價格缺乏競爭優勢
在通貨緊縮的大背景—下,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近年來卻穩中有升,特別是單位耕地面積投入的農電、農水、柴油、化肥、農藥、地膜與活勞動等的增加、“上地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以及農業經營規模狹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等,使得農業的生產成本行上升的趨勢。2002年,內蒙古的水價上漲了12.3%左右,電價卜漲了大約1.4%,燃料價格也有所上升,從1991年到2001年,山內蒙古糧食總產量一半以上的玉米,其每畝化肥費上漲了50%以上,農藥費上漲了700%多,機械作業費上升了200%以上,人工費用上升了近230%。內蒙古農產品的流通體制不夠完善,農產品的流通費用較高。近年來內蒙古糧食的流通費用每年達20多億人民幣,流通費用占銷售成本的比例在50%以上。我區的玉米從出庫到銷區(南方)的運費為100—200元/噸,而美國的玉米出U到我國運費為150元/噸左右,二者基本相當。生產成本與流通費用“雙高”的作用,導致銷售成本攀升,從而使我區農產品的價格缺乏競爭優勢——降價則不能保本、不降價又很難銷售出去。作為內蒙古最主要糧食作物的玉米,每噸經營成本比同內主產區高250元左右,價格超過同際市場均衡價格大約70%,占內蒙古糧食總產量20%左右的小麥,每噸經營成本比國內主產區高出200元以上,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均衡價格的大約50%,我區大豆的成本每噸高于國內十戶區300元以上,價格超過國際市場的50%多,我區的甜菜、甜菜糖的價格都高于我國南方廿蔗、甘蔗糖的價格,而且超過同際糖價的70%左右,我區部分油料的價格低于同際市場,但成品油的價格超出國際市場平均價很多。
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加入WTO后,內蒙古農業所面臨的競爭形勢愈米愈激烈,不僅表現在價格及其成本競予的嚴峻性,而且隨著WTO框架下農業辦議條款的逐步履行,農產品進口配額的逐年增加與進關稅的逐年下降,大昂價格較低、質量較高的國外農產品及食品勢必要涌入我同市場,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擠占,而外拓國際市場,又受到農產品品質、價格、綠色化程度等諸多方面的限制,這樣,在——定時期內內蒙古農產品賣難、積壓等不斷加劇的勢頭就很難遏制,農業及其產品的市場需求前景不容樂觀。
二,農副產品的加工率,轉化率及商品率較低,種一養一加,種一商一加等農業與其相關產業的產業鏈有待于形成,完善
內蒙占的農區畜牧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奶牛、肉羊及其特色養殖也開始興起,但距國內國際的先進水平、離農副產品轉化的需求還相差較遠。2001年,內蒙古農業部門結構中畜牧業的比重為38.9%,還在全國的先進水平之下,而國外一些農業發達國家一般叫達60%以上,差距是十分明顯的。我區農副產品通過牲畜的轉化率僅為20%左右,農作物秸稈的有效利用率只有大約10%,大量可成為優質飼料的農業原料被浪費或粗放利用,農副產品轉化為需求潛力大、競爭能力強的畜產品的途徑需要進一步拓展,農區畜牧業必須得到空前的發展。
內蒙古的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了伊利、蒙牛、鹿王、鄂爾多斯、草原興發、金河集團、恒豐集團等全國知名企業,但總體上還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與世界先進水平更足相差甚遠,而且相對于畜產品的加上,農產品的加上就更顯落后。目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增值大都是農業產倌的三倍多,而我國不到80%,發達同家加工食品約占食品消費總量的80%,而我國僅有30%左右,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率高達80%,我國農產品加上率大約為30%,而我區農產品的加上率還小于20%。大多以原糧、油料等初級產品進入巾場,價格不高、競爭力弱,使我區的農業收入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內蒙古農產品的商品銷售率較低,不僅在于農業的專業化勺規模化水平低、小農經濟的封閉式循環還有一定的遺留,以及農產品的品質較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等;還在于流通渠道不暢,農民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銷售服務組織,產品的宣傳、促銷不夠等。我區已有179個農畜產品獲得國家綠色產品標志,出于廣告宣傳、推銷競銷的缺乏或不當,使諸多綠色、安全、高營養的農產品鮮為人知。
三。農業(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偏大,農業經濟增長速度趨緩,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需要加快
2001年農業(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內蒙古為23.2%,全國平均為15.2%,我區比全國水平高出8個百分點,2000年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內蒙古為25.0%,西部地區平均為22.3%,我區比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還多出近3個百分點。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偏大,既說明了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緩慢,上業化水平較低;同時也說明了農業在內蒙古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小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內蒙古農業在二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從1980年一2001年減少的幅度不大,波動性卻很大,如1980年為26.4%,1985年又升至32.7%,1990年達到最高的35.3%,1995年降到,J 31.2%,2000年又降至25.0%,2001年稍減為23.2%,2001年僅比1980年減少了3.2個臼分點。而全國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卜的比重2001年比1980年縮小了15個百分點,兩部地區的該比重2000年比1980年下降了15.3個百分點,均相當于內蒙古降低幅度的近五倍。
2001年鄉村勞動力從業結構,內蒙古第一產業82.0%、第二產業6.7%、第三產業11.3%,全國第一產業67.3%、第二產業14.7%、第三產業1 8.0%,內蒙古比全國第一產業高14.?%、第二產業低8.0%、第三產業低6.7%,2000年鄉村勞動力從業結構,內蒙古比西部地區第一產業還高8.0%、第二產業低1.4%、第三產業低6.6%。這說明我區農利第二、三產業很不發達,工業化及城市化水平低—F,農民的經營對象與收入來源還主要集中于農業特別是種植業,農村與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內蒙古農業(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有所下降,1995年為3.9%,2000年為2.6%,2001年為2.0%,其中2001年比全國同期的增長速度還要低0.8個百分點。說明因連年自然災害的打擊,我區的農業損失嚴重,農業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降低較多。們2002年內蒙古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會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四,農業部門結構,種植結構及產品結構逐步改善,結構調整優化的速度相對緩慢
內蒙古農業的部門結構逐步向合理化的方向演進,農林牧漁結構中“農”的比重從1985年的63.9%經1990年的65.7%與1995年的62,0%降至2000年的56,8%、進而又下降到2001年的55.3%,“牧”的比重從1985年的29.2%經1990年的29.6%與1995年的34.0%升‘至2000年的37.8%、進而又上升到2001年的38.9%,林業、漁業的比重也呈/,勢。然而內蒙古農業部門結構調整優化的速度相對緩慢,從1980年到2001年農業部門結構r—戶農、牧的比重,內蒙古的“農”僅‘卜降了不到1個白分點、“牧”上升了10.1個百分點,而全國的“農”下降了8.5個百分點、“牧”上升了13.9個百分點。
山于退耕還林還草政策的實施,內蒙古農作物的總播面積山1999年的6077下‘公頃減少到2001年的5707千公頃,減少了近6。1個百分點。糧食什物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比重山1999年的81.5%下降到2001年的?6.8%,降低了4.7個百分點,說明經濟作物、飼草半:1什物的種植比重增加了,種植結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內蒙古2001年糧食作物面積的比重7 6.8%,較全國同期的該比重68.1%,還高出8.7個百分點,也就是在糧經草三元結構中,內蒙古的經與草所占的比重為23.2%,而全國平均水平是31.9%,我區種植結構的進化水平還相對落后。
五,農業科技水平較落后,單位面積產出量與勞動生產率不高
內蒙古農業的科技貢獻率緩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漸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特別是巴彥淖爾盟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目前達到48%。然而發達國家的農業利技貢獻率已經升到70%左右,我同的平均水平也大約在50%以上。相比之下,我區農業的科技進步水平還比較落后。農業科技服務機制、推廣機制、創新機制等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要重續農民、農業與農業技術、科技人員緊密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由于我區農業的基本建設水平、科技水平等都捫刑低下,農業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所以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不高。內蒙古谷物的單產2000年3579公斤/公頃,2001年3854公斤/公頃,均比全國2000年4753公斤/公頃低得多,我區小麥的單產2000年2946公斤/公頃,2001年2462公斤/公頃,而全國2000年為3738公斤/公頃,我區豆類的單產2000年965公斤/公頃、2001年966公斤/公頃,而全國2000年為1588公斤/公頃,總體上說,我區糧食單產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2/3。我區主要農產品的質量也較低,玉米含油、賴氨酸、蛋白質不高,花色品種巾欠豐富:小麥出粉率僅為60%上下,而全國平均水平為85%左右。
山于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農業纖營規模狹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等,使得我區的農業勞動生產于還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
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乏力,農村消費需求疲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減弱的趨向內蒙古的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1 9 9 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3.58%,1990年——1995年為14.98%,1995年——2000年為9.41%,而1997年一2001年僅為2.61%。從1995年以后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大幅度下降,1997年一200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15%,比我區的2.61%還要多0.54個目分點。
內蒙古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低于全國的水平,1980年低10元,1990年低39元,2000年低215元,2001年低393元,而且叫以看出我區與全國農民收入的差距早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絕對值也開始下降,如2001年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73元,比2000年的2038元低65元,比1999年的2003元少30元,比1998年的1982元還要低9元。
造成農民收入增長停滯甚至下降的原因很多,但我區農業及其農產品的競爭能力較弱,農民的收入來源單一是主要的原因。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第一產業)的占80%以上,來自第二、三產業的為17%左右,來自工資性收入占16%左右,而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第一產業的僅占50%左右,來自二、三產業的在44%以上,來自工資性收入也在31%以上。
農民(包括牧民)消費對我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很大,“九五”期間僅農民q:活消費的逐年增長就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14%左右的最終需求。而農民的生活消費、生產消費及金融消費,最終決定于農民的收入狀況。據有關專家研究,農民收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我區的6DP就會增長l至2個百分點。當然,如果農民純收入停滯或下降,農村的消費需求就會疲軟,進而就會對全區GDP的增長產生負面影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