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 秧
中國眼鏡業的開山鼻祖——吳良材眼鏡公司
位于南京東路步行街上的吳良材眼鏡公司,是中國眼鏡行業的開山鼻祖,至今已有280余年的歷史。
清代康熙58年(公元1719年),在南京方浜路馬姚弄有家名為澄明齋的珠寶玉器鋪,兼營天然水晶、茶晶眼鏡。嘉慶11年(1806年)起該店由吳良材主理,以經營眼鏡為主,兼營珠寶玉器,改名為“吳良材眼鏡店”。1926年起專營眼鏡配制。1935年遷址南京路。
當年,吳良材本著“選用良材”的宗旨,選料頂真制作考究,首創按目驗光法,配置新式驗光儀器和研磨機械設備,自設磨片車間和制架工廠,深得廣大顧客的青睞和信任,生意興隆,聞名遐邇。除門市定配銷售眼鏡外,還兼營批發業務,客戶遍及東南亞及南美巴西等地。吳良材眼鏡公司還在全國首家經營“無形眼鏡”,為我國空軍成功地試制了第一副航空防風鏡。
據歷史資料記載,1956年,吳良材公私合營,通過國家贖買政策,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成為一家國有企業。從此,國家對該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吳良材眼鏡公司不斷壯大,從一家小型的手工作坊式商店快速成為全國著名的專業特色現代化的眼鏡企業,占據全國眼鏡的龍頭地位。
如今,聞名遐邇的吳良材眼鏡公司雄風依舊,并以勝人一籌的優勢組合“一層千金專家樓”,聚集全市36%的高級驗光人才,解決各類疑難雜癥的驗配,實行醫配結合、檢影三步曲等科學驗光步驟,深得消費者的尊重和信賴。為了保證制鏡品質精良,吳良材眼鏡公司不惜重金改善硬件設備,在研磨、加硬、真空鍍膜工藝上,始終走在同行的前面。
吳良材眼鏡公司還利用自身的技術、人才優勢,大力拓展連鎖經營,連鎖網點遍及上海市及嘉興、昆山等地,積極發展特許加盟,形成緊密相連的規模優勢,占據了更多市場份額。
吳良材眼鏡公司多年來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主動與社會各級聯系,為全國勞模驗配眼鏡。還組織力量熱心為社區的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上門驗光,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讓心靈的窗戶更明亮”,是新世紀吳良材眼鏡公司亮出的嶄新口號。
莫氏兄弟的揚州飯店
上海的揚州飯店,與那些百年老店相比,雖沒有百多年的興旺歷史,但也折射出一代揚州名廚世家莫家在上海的輝煌史。
揚州飯店的前身是“莫有財廚房”,它的創始人是出身于揚州廚師之家的莫有庚、莫有財、莫有源三兄弟。三兄弟繼承了其父莫德峻,原揚州中國銀行公館廚師的精湛技藝,他們深得淮揚菜的精髓,善制各色揚州菜肴和點心,且切、配、燒、雕刻樣樣精通。老大莫有庚,既能切配,又能掌勺;老二莫有財擅長掌勺,尤精于小炒烹調;老三莫有源刀工精細,善于精制各種花色菜肴。早在20世紀40年代,莫氏兄弟已經成為善于制作揚州菜肴的公館廚師。三兄弟中老大抗戰勝利后在上海中國貿易公司廚房任職,經常為該公司總經理烹制家宴招待貴客。有一天,公司總經理王良先先生招待上海著名工商界人士榮毅仁先生時,莫有庚師傅為他們烹制了一席異常豐富的佳肴。榮先生品嘗后,感到這真是少有的好萊,并認識了莫師傅。從此,莫有庚師傅與榮毅仁先生相交了,榮先生家中遇到親友來家需要設宴招待時,就經常請莫師傅前來制菜。1949年解放后,各地銀行廚房相繼解散,莫氏父子四人暫時失業在滬。這時,榮毅仁先生就建議他們開設小廚房,專為上海紗廠工商界人士服務,并且在寧波路江西路口上海銀行大廈三樓內騰出兩大房間,借給莫氏父子用。因為老二莫有財師傅去稅務局交稅時發現沒有店名,工作人員便在稅單上寫上了莫有財,從此,“莫有財廚房”便叫開了。當年莫有財廚房制作精細,菜肴精美,吸引了許多上海工商界的著名人士。不久,就成為上海上層工商界人士就餐、設宴招待的場所,并逐漸聞名全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毛主席、董必武、陳毅、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品嘗了莫家菜后也贊不絕口。1966年“文革”時,“莫有財廚房”被迫關閉,招牌也被砸了,1970年又從上海銀行樓上搬到北京東路江西路口恢復營業,重新取名揚州飯店。1975年又搬到南京東路擴大營業。但當時一般只能供應大眾化的菜點。原有的揚州名菜直到1978年后才逐漸恢復。從1979年開始,揚州飯店不僅恢復了水晶肴肉、雞火干絲、清燉蟹粉獅子頭、蝴蝶海參等各色揚州名菜,還根據上海消費者的特點,創制了松子蝦仁、水晶蝦仁、三色魚絲、松仁魚米等大批新名菜。莫家菜還恢復了一批長期消失、瀕臨失傳的揚州古代傳統名菜,如三套鴨、熗虎尾、清燉文武鴨、軟兜帶粉等。
揚州飯店的莫家菜之所以能風靡上海,也是有其自身的秘訣的。莫家菜選料精細,制作考究,講究火候,重用原湯烹制,還善于根據國內外顧客的不同需要,努力創制各種新的特色品種。近幾年,上海揚州飯店由莫氏傳人掌勺,運用“莫家菜”的烹調方法,以傳統特色菜為代表,首創了“莫家蟹粉菜”系列,有冷盆、熱菜、點心共二十幾道。著名的菜點有:蟹粉獅子頭、蟹粉豆腐、菊花蟹斗、蟹肉百葉結、蟹粉湯包等,一年四季供應,口味正宗,不失乃師的風范,在上海的揚幫菜館中獨占鰲頭。
華安美發廳的美麗春秋
上海人對于儀表的在乎是全國聞名的,就連上海話里形容某樣東西時髦,就說“噱頭”,這“噱”就噱在頭上,可見上海人對頭上三千青絲的重視。據上海市檔案館的資料記載,中國第一家理發店就誕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坐落在南京西路上金門大酒店西側的華安美發廳,創建于1926年,原名麗美理發所。1932年由波蘭人喬夫德克租賃,以做女士發型為主。1939年沈杏苑醫生買下后更名華安云記美麗館。全部引進法國理發設備和用具。店堂由荷蘭人設計,布置為最新的巴黎三十度斜鏡式。美容美發皆聘請當時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師。“華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推出的大燒發理發服務項目,很受洋人顧客的歡迎。當年的“華安”曾是遠東最豪華的美發廳,引來許多政界名人的光顧。
解放后,店名改為華安美發廳,仍以環境好、設備好、發式新穎和緊跟潮流而聞名遐邇。“文革”中,全上海只有“華安”一家保留了燙發工藝,那時,到‘‘華安”燙頭發是要憑外匯券或者是護照。很多人還記憶猶新,上世紀80年代初,“華安”門口排隊燙發的長蛇陣從早上5點就開始了。
改革開放后,“華安”更是發展迅猛。1989年,“華安”投資450萬元從日本引進、更新了設備,在隨后的十年中又不斷地投入資金,總投入已超過1000萬元。目前“華安”的建筑面積增至400多平方米。“華安”還不斷拓展新的創新服務項目,抓住機遇增加了紋眉等美容項目,還開出了整容業務。
“華安”的技術實力可說是占據了上海美發行業的半壁江山,現上海有二位國家級的美發大師,二位國家級的美容大師,“華安”各占了一名——姜海平美發大師和朱蘭英美容大師。“華安”非常注重與國際接軌,與外國同行建立了合作交流的平臺,國際最新的美容美發技術,最新的國際潮流,只要1個月“華安”就掌握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OMC(世界美發組織)美發大賽,“華安”更是主動與世界大師積極交流。
隨著國際化競爭的來臨,“華安”不斷改革創新,勇于爭做行業的領頭人,以集團化、標志化、規模化的全新模式,力求帶動業內人士共同參與到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實行觀念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為主體的“教育營銷”這一經營的策略,還成立了上海“華安”美容美發學校。
“華安”人說,“華安”很老,但又不老,因為她在創新。在各方面都一直走在前頭的“華安”沒有理由不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