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成 康 翊
實行分稅制以來,鄖縣地稅部門累計組織入庫地方各項收入達2億多元,2002年與1994年相比,增加各項地方收入4500多萬元,為促進鄖縣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財政資金保障。但是,隨著分稅制的不斷推進和完善,地方經濟稅源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地方稅收增長乏力。如何加快稅收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地方稅源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是必須探討的問題。
一、目前稅收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著地方稅收的快速增長。從鄖縣地方稅收總額來看,第三產業提供地方稅收比重增幅較大。鄖縣2000年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29.8:51.4:28.8,2001年與2002年在GDP有較大增長的情況下,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比例大幅下降,從上一年的56.4%下降至32%左右,第三產業比例大幅上升,增長六個百分點,而反映在稅收上,增長只有三個百分點。這說明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還沒有真正完全到位,另一方面所調整的部分行業含稅量低及第三產業中非稅GDP比重過大。
2、地稅收人占GDP、財政收入比重偏低。自地稅機構成立以來,地稅收人對地方財政的需求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呈現出穩定增長態勢,地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18.5%增長到2002年的26.4%,凈增長了7.9%,但與全省地稅收入占全省財政收入的比重30%還相差2.1%。2002年由于全省實行稅費改革,政策性減收因素增大,地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有所下降。
3、國有、集體經濟的稅收貢獻率低。由于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近年來鄖縣大部分國有集體企業運行質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稅收貢獻率逐年下降。雖然近兩年來,為從根本上解決鄖縣國有、集體企業生產經營存在的突出矛盾,縣委、縣政府按照“抓大放小”、“放小轉民”、“放開搞活”的發展戰略,對鄖縣國有、集體企業進行改組、改制、改造等一系列的改革,企業生產經營有了一定的好轉。但由于企業改革、改制,企業只對有效資產承包承租經營,大量閑置資產被剝離,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地方固定稅源大幅減少,年影響地方收入在100萬元以上,導致地方財源匱乏。
4、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地方稅收比重低,地方稅源十分脆弱。屠宰稅是農村主要地稅收入來源,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屠宰稅后,農村地方稅收塊頭大幅下降,所占比重進一步減小,培植農村新的稅源迫在眉睫。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思路
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優化地方稅源結構。
第一,降低第一產業結構比例,提高農業效益和質量。主要途徑是:
1、合理調整種植養殖業結構。擴大適宜秦巴山區種植條件的黃姜、丹參等藥材種植和具有豐富資源優勢的“三大寶”:苞谷、紅薯、龍須草及有獨特地方特色的白羽烏雞養殖業等;
2、合理規劃引導上規模。鄖縣的地理氣候環境特點適宜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應結合當地具有的豐富資源優勢,借鑒外地經驗,統一規劃,科學引導,實行“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多鎮一品”的專業化生產,提高規模經營效益。目前鄖縣不少特色產品,缺的不是市場,而是規模和品牌宣傳;
3、做好服務。目前,農民缺少的是科技知識、市場意識、經營管理經驗,政府及各職能部門應及時向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資金、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服務;
4、農產品加工增值。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把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工業企業“焊接”在一起,讓龍頭企業與多種經營基地和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縣域基礎資源的最佳配置,在創造更多的就業需求和增收門路的同時,開辟地方稅源,增加地稅收入,從而把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把產品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把經濟優勢變為地方稅源優勢。
第二,提高第二產業結構比例,增強科技含量和競爭力。
目前鄖縣工業化程度還很低,2001年第二產業結構比例只占GDP的31.3%。要大力推進農業向產業化、企業化、工業化轉化升級。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通過興辦以農產品加工增值為主的龍頭企業,在保證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逐步提高第二產業結構比例。
2、進一步加大企業改革力度,搞活縣域經濟。通過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促進重點企業,尤其是十堰漢宮集團、十堰康迪制藥廠等骨干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帶動相關產業如煙葉、藥材種植和運輸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
3、發揮資源優勢,做活縣域經濟。發揮“三大寶”優勢,將“三大寶”的產業優勢與傳統輕工業資產存量優勢結合起來,重點抓好以粉絲、酒業、造紙等龍頭加工企業;發揮大理石、重晶石礦產蘊藏量大的優勢,統一規劃,加強管理,合理有序,安全開采,加工增值,增加地方稅收。
今年9月,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汽車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了長期全面合作協議,給鄖縣汽配工業企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們要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更快更好地適應汽車零配件采購全球化的趨勢,增加企業效益。第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大幅提高發展速度和比重。
根據鄖縣實際,加快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和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可采取的措施:
一是加快發展以改善投資基礎環境建設為主的行業,重點發展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飲食業和居民服務業、房地產業、倉儲業、金融保險業及信息咨詢業等一批利稅產業,使第三產業成為改善投資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成為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在旅游業方面,省政府“十五”計劃中已把武當山列入全省旅游開發的重中之重,給予重點支持,并把鄂西北旅游區作為全省二區(鄂西南旅游區,鄂西北旅游區)的大旅游發展格局來抓。加之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更加有利于推動鄖縣發展旅游產業。鄖縣作為十堰乃至全省西進的“橋頭堡”,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應定位于鄂西北大旅游區中,統籌規劃,立體開發,實施以漢江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精品名牌戰略,做大做好旅游產業。
二是加快發展以“路通”促“流通”的道路交通建設,在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抓住銀武高速公路穿鄖而過、209國道十堰段改造工程建設、城關至廟埡公路建設等重點工程建設、重新整合和優化配置鄖縣境內與毗鄰地區的交通資源的同時,加快建設或改造村鎮、村村、村組道路交通,促進農村豐富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和商品優勢轉化,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挖掘稅源潛力。
三是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應抓住省委、省政府“十五”期間將加大對鄂西北地區開放開發支持力度的大好機遇,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努力改善基礎環境,著力走好小城鎮與大市場結合的路子,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上來;利用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庫區的補償資金,實施移民建鎮,開發式扶貧,促進跳躍式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聚,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存、保鮮、運輸和銷售等行業。同時,加大科技投人,搞好技術改造,提高技術服務質量,加快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服務、旅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