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杰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有許多糖尿病患者已能夠做到長期堅持服藥和定期到醫院復查,但要問他們糖尿病控制的如何,是否達到了理想的目標,許多人還是一臉的茫然。
那么血糖應控制到多少才算理想,其他指標該達到怎樣的數據心中才寬慰呢?達到了控制目標后,又該何時復查呢?現在我們就來詳細說說。
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應該力求兩個目標:通過綜合治療積極控制血糖,使其達到理想水平;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礎上,要力求阻止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在這兩個目標中,第一個是最根本的,尤為重要。血糖控制指標可分為"理想"、"尚可"和"較差",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指標各有所不同。如在空腹情況下,"理想"值為4.4~6.1毫摩爾/升(79~100毫克/分升);"尚可"為≤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較差"為>7.0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而在餐后情況下,"理想"值為4.4~8.0毫摩爾/升(79~144毫克/分升);"尚可"為≤10.0毫摩爾/升(≤180毫克/分升);"較差"為>10.0毫摩爾/升(>180毫克/分升)。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不斷定期監測血糖,力求使其達到"理想"水平。一旦出現"較差"就應立刻去看醫生,請醫生幫助查找原因并對血糖加以控制。有些患者會問,在日常監測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一個更重要呢?肯定地說,餐后血糖更為重要,因為餐后血糖不僅能反映藥物控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餐后血糖的高低與并發癥的程度最為相關,控制好這一段血糖就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一般講血糖和尿糖應每周測1次,當病情穩定后,可適當延長至每2~3周測1次,但最長也不要超過1個月。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第一、測血糖比測尿糖重要,因為尿糖受腎糖閾的影響不能準確反映血糖的水平。有些病友經常圖省事,僅用尿糖試紙測尿糖來判斷自己的血糖,結果住往出現較大的誤差,使自己和醫生被假象迷惑,盲目樂觀。不過,尿常規檢查卻應該提倡,因為現在各醫院尿常規檢查一般包括8~10項內容,其中不僅有尿糖,還有尿酮體、尿蛋白等,它們對了解病情特別有幫助,如尿酮體可反映有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尿蛋白陽性可反映腎臟的病變等等。因此,到醫院進行血糖監測時,同時進行尿常規檢查是必要的。第二,做為日常血糖的監測,采取手指血所測的快速血糖結果和抽靜脈血的血糖結果意義是一致的。據統計,手指血糖比靜脈血糖略高10毫克/分升左右,這種微小的差異不會影響對病情的分析。另外,就現代科學技術的水平,快速血糖儀所測的血糖結果是精確的,是可以依賴的。有的病友常對此抱有懷疑態度,這是大可不必的!第三,已經患有多種并發癥的病友,如腎病、視網膜病變、心腦血管病,監測應該更勤一點,應每周2~3次,以便及時掌握病情變化。第四,有個別病友完全憑主觀感覺代替監測血糖來調整自己的用藥,這是萬萬不可取的。這樣做往往會掩蓋病情的變化而發生意外。
監測血糖的時間點一般以空腹和餐后2小時為多,當病情出現反復時,可增加測定時間點,如1日測4次、6次、8次等。
糖尿病的監測項目,以血糖和尿液檢查為基本內容,但是僅靠這二項簡單的檢查是遠遠不夠的。監測的內容必須全面,如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需3個月檢查1次;腎功能、肝功能、血脂可每6個月查1次;血壓要經常測量,特別是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應每2~3天量1次;眼底應該每6個月查1次;心電圖要3~6個月查1次;體重要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對于超重患者應該努力降低體重,以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致殘性疾病,盡管目前尚不能治愈,但是完全可以通過人為控制,阻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正如國際糖尿病聯盟所指出的,"通過糖尿病自我監測,隨時調整治療方案是戰勝糖尿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