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斌
醫療保健是老百姓關心的話題,也是媒體青睞的題材。但美國專家的最新調查卻發現,即使是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和專業學術會議上公布的醫學研究成果,相當一部分也包含著誤導或偏頗的成分。這給新聞從業人員報道醫學研究成果、普通百姓解讀醫療信息都提了個醒。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諾沃博士在文章中介紹說,他對1989年至1998年間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等國際一流醫學期刊上發表的359項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這些關于新療法的研究,在公布有關研究成果時,總是采用最有利的統計數字。在調查的359篇論文中,僅有26項研究提供了清楚評估新療法對患者效果的"坦率"統計數字。
發表于學術刊物的論文往往很專業,為了用通俗語言介紹科研成果,歐美學術期刊普遍采取向媒體提供新聞稿的辦法,這些新聞稿是記者們報道的主要來源。他們調查了《美國醫學會雜志》等7大權威醫學期刊1998年提供給媒體的127份新聞稿,結果發現這些新聞稿中極少提到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對研究是否得到制藥公司等的資助也基本避而不談。
專家們指出,學術會議主要是研究人員交流與分享研究成果的場合,媒體如果對會上公布的成果過早地進行報道,又不說明研究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很容易使患者產生不切實際的希望,可能導致患者去尋找一些"未經證明的、無用的、甚至是危險的檢測或治療手段"。
摘自《健康報》
請本欄作者與本刊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