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

山西大學借百年校慶的機會,邀請海峽兩岸的學者,以“全球化與黃土文明”為主題舉行學術論壇,是很有意義的。我想圍繞這個主題,談一點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請教。
一、黃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在歷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
所謂黃土文明,應該是指孕育、誕生和生長于我國黃土高原這一特定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文化形態。
中國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位于我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跨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區,東西千余千米,南北約700千米,全部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
黃土高原既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黃二帝,雖是傳說時代的人物,但學術界基本肯定是興起于我國西部黃土高原地區的部落領袖。正是從炎黃時代開始,在這個地區發展起來了農耕、醫藥、音樂、文字,出現了某些社會制度的雛形,誕生了中國的古代文明。經過5000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世界幾大古代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地延續下來,追根溯源,我們決不應該輕視、忽視甚至詆毀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黃土文明。原因很簡單,因為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延綿不絕的發展過程。江澤民同志對于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及其歷史作用,講過這樣一段話: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積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開發建設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全國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2002年4月28日,江澤民同志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又說:
希望大家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努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我們應當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
但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河殤》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思潮,曾經對所謂的“黃色文明”實際上也對整個中華文明進行了無所不至的冷嘲熱諷,加以徹底的否定。他們認為,“黃色文明”是一種“內陸文化”,它的特性是封閉的、保守的、僵化的,只有所謂的“藍色文化”或者叫做“海洋文化”才是進取的、有活力的。
他們說:
“這片土黃色的大地不能教給我們,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肆虐的黃河不能教給我們,什么是真正的民主意識。單靠這片黃土和這條黃河,已經養育不起日益膨脹的人口,已經孕育不了新的文化,它不再有過去的營養和精力。”
“儒家文化或許有種種古老完善的‘法寶,但它幾千年來偏偏造就不出一個民族的進取精神、一個國家的法治秩序、一種文化的更新機制;相反,它在走向衰落之中,形成了一種可怕的自殺機制,不斷摧殘自己的精華,殺死自己內部有生命力的因素,窒息這個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精英。”
“歷史證明:按照一種內陸文化的統治模式……不能根本性地賦予整個民族以一種強大的文明活力。只有當蔚藍色的海風終于化為雨水,重新滋潤這片干旱的黃土地時,這些只在春節喜慶日子里才迸發出來的令人驚異的活力,才有可能使巨大的黃土高原重新獲得生機。”
“(新的文明)不可能再從黃河里流淌出來。舊文明的沉渣已經像淤積在黃河河道里的泥沙一樣,積淀在我們民族的血管里。它需要一場大洪峰的沖刷。”
當然,這些都不是學術語言,說這些也不是在進行學術意義上的討論。就像他們自己所說的,他們罵長江黃河,是“借長江黃河象征某種勢力”,因為“長江黃河不會講話,把它作為反面人物,它也不會出來打倒你”。其實,徹底否定“黃色文明”乃至中華文明,企求和呼喚“藍色文明”來“重新滋潤這片黃土地”,只不過是為新的“全盤西化”論提供某種論據,至于這種論據是否能夠成立倒是無關緊要的。
不過,在這個學術討論會上,我們倒是可以撇開他們講這些話的政治內容和政治涵義,純粹從學理上進行一點討論。就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從中華文明后來的發展歷程看,把黃土文明判定為封閉、保守、僵化的東西,純粹是武斷的和主觀臆測得出的結論。
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
一是漢、唐文化。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唐歷史和漢、唐文化,正是以黃土高原為基地的。在中國歷史上,漢、唐文化放射著璀璨的光芒,所以能達到這個境界,除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人們能大膽地、閎放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緣故。正如魯迅所說:“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墳·看鏡有感》)正因為文化在世界上處于先進的地位,自然也向周圍輻射,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唐代的長安有那么多日本的“遣唐使”,就是一個小小的證明。
另一個例子就是婦孺皆知的絲綢之路。這條東西商業貿易之路,中國和歐亞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之路,正是以漢代的長安為起點,穿過黃土高原,出玉門關,經新疆,進入中亞地區,一直通往歐洲甚至北非的。通過絲綢之路,西方的科學、藝術、宗教等傳入中國,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儒家、道教等思想,也傳向西方。
這就是歷史的真實。只有拂去政治偏見,歷史真相才是十分清晰的。
二、經濟全球化與文明多樣化
文明的發展進步,總是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才能實現,總是離不開特定的時代條件。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著重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的深刻變化,指出:“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這樣的形勢,將會對我們的文化建設提出什么新的要求,產生什么重大影響呢?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土文明,或者擴大一點說,中華文明的歷史命運將會如何呢?
我以為,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不僅不意味著中華文明將在所謂“國際化”浪潮下受到削弱,相反地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不僅不意味著建設中華文明的責任和任務可以有絲毫的減輕或放松,相反地更加極大地增強了建設中華文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加以說明:
第一,從國內來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要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有一個巨大的發展,同時也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個巨大的發展。這是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在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繼承和發展中華文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江澤民同志曾多次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中華民族要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世界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就必須不斷地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首先是增強作為綜合國力物質基礎的經濟實力、技術實力,同時一絲一毫也不能忽略作為綜合國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
第三,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的情況下,中華文明應該怎樣發展?
經濟全球化問題,大概是當今世界大家談論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政治家、學者以及各方人士,對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內容和它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后果,在認識上存在著許多的分歧甚至尖銳的對立。最近一個時期,國際上正在出現一個反對由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的浪潮。但是,作為一個難以避免的客觀歷史進程,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喜歡還是不喜歡,贊成還是不贊成,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向畢竟是個客觀存在。我們只能面對現實,從容應對,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在許多分歧和爭論之中,有一個問題,就是經濟與政治、文化的關系。有些人期望并且相信,經濟全球化必將帶來世界的政治一體化和文明的單一化,如西方的某些政要就公開聲稱,經濟全球化就是“西方化”,也就是如有的人一針見血所指出的:“以經濟全球化推動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來保障經濟全球化,就是國際資本主義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全部戰略。”但是,這樣一種思路,這樣一種圖謀,從根本上說來,是同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歷史潮流背道而馳的。因為,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在政治、文化上按照一種模式去改造世界,重塑世界,不但不可行,而且也行不通。所謂政治一體化,意味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合法化,也是對世界各國人民按照本國國情自由選擇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權利的無理剝奪。至于文化問題,文明發展的問題,就更是如此。經濟全球化決不應該導致文明的單一化,而應該更好地實現文明多樣化,這樣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使世界文明向著更高水平和更加繁榮的方向前進。這既是文化本性所決定,也是文明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文化是精神產品,它同物質產品不同。物質產品只要質量好,使用價值高,價格又便宜,就可以占有世界市場。使用者并不管你至少是不太管你是誰生產和哪里生產的。精神產品就不一樣,它必須適合人們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千百年養成的風俗習慣。由一種模式去主宰、統治全世界,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蔡元培先生早就說過,世界東西方文明只有相互學習,互補短長,“世界新文明始有煥揚光彩,發育完成之一日”。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們始終不能放松對于文化霸權主義的警惕,堅決反對文化單一化也就是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統天下。世界文明的高度發展,只能依靠世界各國民族文化的百花齊放,共同繁榮,當然這中間也包含著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滲透。
毫無疑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主動的精神,去面對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形態,認真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積極參與各種異質文化的對話與交流,通過這些,使中華文明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大的創新。
三、黃土文明也要與時俱進
魯迅曾經說過:“文化的改革如長江大河的流行,無法遏止,假使能夠遏止,那就成為死水,縱不干涸,也必腐敗的。”(《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作為中華文明搖籃的黃土文明,在歷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書寫過燦爛的篇章。隨著時代的變化,黃土文明也需要不斷發展,不斷前進,才不至于干涸腐敗,成為一潭死水。
黃土文明在自己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辯證地、科學地處理好各種關系。這里,我著重談一下四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既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要重視保持區域文化的傳統和特色。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原則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中國先進文化的旗幟,在民主革命時期,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努力奮斗;在社會主義時期,又為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努力奮斗。黃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說,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央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一系列明確的方針和政策,特別是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規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宏偉目標,其中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目標任務和基本政策,有十分具體的規定。所有這些,當然也是黃土文明建設和發展的根本指導方針。同時,黃土文明又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在發展過程中,應該保持這些特色和傳統,不要盲目地跟著別人跑。例如,黃土文明,跟東南沿海地區的文化模式,就應該有所不同。沒有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二是文化的發展,既要立足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又反過來推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大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淵源于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它反映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沒有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文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黨中央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決策,為黃土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條件。而衡量和檢驗文化建設成效的標準和尺度,歸根到底,要看文化是否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看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否有了明顯的提高,看民族凝聚力是否有了極大的增強,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公民是否茁壯成長,看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否得到了較好的滿足。
三是新的文化既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又要帶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墳·文化偏至論》)魯迅的這句話,抓住了文化的兩個最重要的特性,一個是時代性,一個是民族性。所謂時代性,就是說應該跟得上世界時代的潮流;所謂民族性,就是要始終保持中國的特色。魯迅在贊揚陶元慶的畫展時,主要也是肯定其作品既“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國的民族性”,他認為,這樣的作品,才是“存在于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心里”的真正的藝術。(《而已集·當陶元慶君的繪畫展覽時》)過去有一句話,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人對這句話大不以為然,其實這句話并不錯。試想,如果民族的血脈、民族的風格、民族的特色、民族的氣派已經不再存在,中華文明還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嗎?
四是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努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又要積極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有益文化成果。黃土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系,前邊已經講過了。這里特別提出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是因為這個文化傳統,正是在黃土高原上才真正成熟起來的。這個歷史淵源,對黃土文明的發展應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至于學習、借鑒世界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因為,我國的文化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所以,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在繼承的借鑒、融會與交流中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創造出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