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金秋十月,正是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山青、水碧、天藍、花紅、果黃、丹桂飄香的季節。
在如詩如畫的桃花江畔“劉三姐景觀園”,我會見了園主——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婉秋女士及其夫君何有才總經理。
黃婉秋主演的電影《劉三姐》使其名揚天下。她創建的“劉三姐景觀園”坐落在桂林風景怡人的桃花江畔。這是一座以壯鄉“歌仙”劉三姐為主題,集文化、藝術、觀賞、娛樂、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景觀園。是一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巧奪天工的景觀園。在這里,黃婉秋向筆者講述了她藝術生涯的曲折經歷和創建“劉三姐景觀園”的過程。
劇團破格錄取,圓了小婉秋表演夢
黃婉秋祖籍廣東梅縣,1943年12月出生于廣西桂林。黃婉秋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百貨公司的店員,母親是個大字識不了幾個的家庭婦女。黃婉秋兄妹六人,她排行第四。
說起黃婉秋的家世,有一點卻是不同尋常。她的姑父是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先生的堂兄,論起來還算是“皇親國戚”呢!
黃婉秋家境雖然不寬裕,但父母卻勤勞和善,節儉持家。母親雖不知書,卻很達禮,相夫教子。孩子們個個都好學上進。黃父平時最大的嗜好,就是喜歡哼哼唱唱。
1956年,也就是小婉秋13歲那年,小學五年級的她正在休寒假,在報上看到桂劇團招收學員的廣告。劇團規定,報考演員必須具備高小畢業資格。剛剛念完五年級,天性靦腆的小婉秋,不知從哪來的一股倔勁兒,大膽走上考場,主動要求表演一段舞蹈。小婉秋長相俊美,身段婀娜,舞也跳得像模像樣,肯定是個好苗子,尤其是她熱切當演員的迫切心情,感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決定對她網開一面,免了她的文化課考試,破格錄取。
孰料,一向較為開明的父母,卻不愿意自己的掌上明珠吃“開口飯”。因為舊社會藝人非人的遭遇,凄慘的下場,讓他們記憶猶新。
小婉秋犯起倔脾氣來,父母早已領教過。實在擰不過,只得讓她寫信給遠在長春讀軍校的大哥,征求意見。在等待大哥回信的漫長日子里,她真是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看到一起報考的小姐妹,有的已進了劇團,這更讓她心急火燎,百爪撓心。大哥支持小妹當演員的信終于來了,有大哥的支持,父母也就不再阻攔她了。小婉秋總算圓了自小就想當演員的夢想。
黃婉秋考入桂劇團的時候,劇團還屬于民營性質,按照梨園傳統,剛入科班的弟子要在祖師爺神像前跪拜叩頭,拈鬮取藝名。當時桂林大紅大紫的三大花旦,藝名分別是玉芙蓉、黃瓊仙、蘇芝仙。小婉秋非常崇拜她們,特別想拈得一個帶“仙”字的藝名,誰料展開鬮一看,偏偏是個“群”字,真讓她大失所望,鼻子一酸,晶瑩的淚珠好像斷線的珍珠,撲籟籟滾落下來。站在旁邊的老師見狀反而樂了,愛撫著她那烏黑的頭發說:“我們寫‘群’字的時候,真希望你能拈到這個鬮呢!‘群’就是技藝超群的意思,好得很呀!”聽老師如此一說,她破涕為笑,暗下決心,絕不辜負老師們的囑托和熱切期望。
聰穎過人,刻苦訓練,使小婉秋技藝精進,在各劇種《劉三姐》劇目匯演中,她成為飾演劉三姐的最佳人選
黃婉秋藝名“藝群”,入花旦行,從此開始了她多姿多彩和頗富傳奇的藝術人生。
藝群學藝的三年期間,正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期,尚未成年的她在思想文化上經歷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反右派”、“大躍進”、“人民公社”、“反右傾”和隨之而來的“三年困難”。這期間,藝群和廣大文藝工作者、中國傳統戲劇一樣,都程度不同地經歷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但老藝人們的人生觀,尤其是他們的敬業精神,審美情趣、一絲不茍的口傳心授的訓練方法,都給藝群稚嫩的心靈烙上了深深的印記。
一般來講,科班出身的老師都沒有多少文化,演戲也沒有劇本,更談不上什么導演、表演理論。學戲就學“手、眼、身、法、步”,練習的是“唱、念、做、打、舞”等基本表演技法。戲要一出一出地學,完全靠老師言傳身教。藝人們把舞臺的上場門叫馬門口,每當老師在臺上演出時,學員們躲在馬門口后面觀摩,把老師們的一招一式默記在心。藝群聰穎過人,學習刻苦,對白、唱段教幾遍就能記得住。同學們說“大頭有寶,記性好”,戲謔地給她起了個“大頭”的綽號。
藝人們把形體訓練叫做“練功”,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絕非夸張。每天清晨起來,先端來一盆滾燙的熱水,將女孩子們的小手泡在水里,挨個兒把手指往反關節方向使勁兒扳,據說只有這樣才能高高翹起一對漂亮的蘭花指。
為了讓旦角演員在舞臺走出遠看好似蝴蝶飛,近看猶如風擺柳般的小碎步,她們要用很沉的沙袋壓在膝蓋上,使膝關節凹陷下去。練腿功的時候,老師令小孩子背靠在柱子上,用力將腿一點一點往上抬,一直要使腳尖觸及額頭。有一次,老師用力過猛,藝群的腿關節受傷,又紅又腫,疼痛難忍。她嚇壞了,深怕落下殘疾上不了舞臺了。老師只是把祖傳的辦法教給藝群:關節扭傷,用點口水抹在上面,揉揉就好了。藝群不敢不聽,又沒錢外出求醫。每當深更半夜疼醒的時候,就用小手沾上唾沫,在被窩里揉啊、搓啊。這時她悄悄落淚,特別想念自己溫暖的家。但為了圓自己的演員夢,她只得用“不受磨難,難成正果”的話鼓勵自己,咬緊牙關,硬是挺過來了。
年近花甲的黃婉秋,每當回憶起這段難忘的經歷時,不無深情地說:那個時候,思想純樸得很,認為吃苦是理所應當的事。大家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學習了不少古典戲曲,傳統文化中保留了許多美德,在這種文化氛圍的熏陶下,大家養成了勤奮好學、謙虛純樸的品格。
1959年,藝群滿師那天,她獻演的是傳統劇目《斬三妖》,她在劇中飾演大妖妲己。以后,她又在桂劇舞臺上塑造了紅娘、白娘子等藝術形象。
195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進行了一次全區范圍的《劉三姐》匯演。目的是讓各劇種、劇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取長補短,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精品。
桂林市文化系統積極地參與了匯演。鑒于當地的彩調劇形式活潑,表演灑脫奔放,唱舞曼妙風趣,比較適合塑造傳說中的“歌仙”劉三姐形象,市里決定由彩調劇團排演歌舞劇《劉三姐》。為了精益求精,將桂劇團、歌舞團、京劇團里所有適合飾演劉三姐的演員都抽調進彩調劇團。黃婉秋也被選入角色,擔任劉三姐的C角。
這時,長春電影制片廠導演蘇里、作曲家雷振邦也蒞臨桂林,他們為拍攝同名電影做前期準備。黃婉秋的出色表演,給蘇里、雷振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60年5月,正在南寧參加《劉三姐》匯演的黃婉秋,突然接到長春電影制片廠邀她到該廠試鏡,擬讓她飾演《劉三姐》中的舟妹一角。
樣片出來后,長影派人進京送審。在文化部電影局的審片廳里,列坐著多位領導和藝術家。看過自治區推薦的四名劉三姐飾演候選人的試鏡樣片,大家覺得無論是外形還是氣質,都和角色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這時,著名戲劇家、時任藝術局局長的田漢慧眼識珠,他對導演蘇里說:“我看,那個扮演舟妹的演員不錯,是不是考慮讓她演劉三姐?”眾人都覺得田漢言之有理,也很合導演的心意。于是,黃婉秋就成了飾演劉三姐的最佳人選。
一片走紅,名揚天下,但她十分清醒,老老實實地演戲,清清白白地做人
1960年夏天,電影《劉三姐》攝制組來到漓江之畔,頂著酷暑,冒著風雨,開始了緊張繁忙的拍攝工作。
黃婉秋基本功扎實又悟性很高,她認真聽導演說戲,虛心向別人學,很快就進入了角色,越來越得心應手,表演起來揮灑自如,聲情并茂。
1961年,《劉三姐》公映,海內外隨即掀起一股“劉三姐熱”。“一片成名天下聞”,黃婉秋如日中天,組織上給予了高度的表揚,“追星族”們成千上萬的信件如同雪片一般飛向黃婉秋。這些信發自全國各地。有的來自海外。一位香港觀眾連續看了99遍電影,寄來99封觀感后,并表示還要再看第一百遍。措詞熱烈的求愛信數量之多,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也不過分。更有甚者,有的癡情郎已將戶口遷進桂林,目的是為了和黃婉秋組織家庭。
在掌聲和鮮花面前,年輕的黃婉秋表現得十分清醒,她更加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尤其是作為一名女演員更要自重自愛,老老實實演戲,清清白白做人,是其藝術人生的最高追求。
本來,觀眾還可以看到由黃婉秋主演的根據古典名著《聊齋志異》故事改編的《宦娘曲》。黃婉秋已接到飾演女主角的通知,忽然又傳來電影停拍的消息。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
“文革”使她遭受17年厄運,但在煉獄苦熬中,得到了人間真愛
“文革”剛一開始,歌舞團造反派貼出的第一張大字報,就是指名道姓對黃婉秋的批判。造反派批判電影《劉三姐》“宣揚唱歌可以奪取政權,否定‘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光輝思想”。而黃婉秋本人則是一個“出身有問題、借電影《劉三姐》出了名,拿著50多元高工資的修正主義黑苗子,是典型的‘三名三高’人物”。一些人在其陰暗心理的驅使下,揚言漂亮的女演員肯定生活放蕩,潔白無瑕的黃婉秋又被潑上了一身骯臟的污水,成了“政治上反動,生活上墮落”的罪人,險些丟掉了性命。
就在黃婉秋在煉獄里苦熬歲月的時候,愛神之子悄悄地走進了她的情感世界。“黃老師,給你藥”,同在歌舞團的小伙子何有才勇敢地來到黃婉秋身邊。何有才比黃婉秋小5歲,進團的時間晚,所以一直稱她“黃老師”。
何有才是個苦孩子,家庭成分雇農,養父會點兒中醫。生母走投無路時,把不懂事的他送給人家活命,時至今日他還為找不到自己的生身父母而苦惱著。何有才為人善良,對黃婉秋的才華、人品和相貌,既愛慕又欽佩。每逢黃婉秋被批斗挨打回來,他便從父親那里抓幾付跌打藥,給她療傷,用寬心話安慰黃婉秋那已近崩潰的身心。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曾經鋪天蓋地而來的山盟海誓,都隨著政治氣候的驟變而無影無蹤。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黃婉秋在認真思考:什么是人間真愛?!
在眾多的追求者中,何有才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比起那些趨炎附勢、甜言蜜語、利欲熏心、忘情負義的人來說,何有才卻有赤子般純真的愛情。當耀眼的光環剎那間變成帶血的枷鎖時,只有心甘情愿和你一起背負十字架的赤子,才是你終身至深至情的最愛啊!
黃婉秋與何有才戀愛的消息剛一傳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歌舞團院子貼出大字報,諷刺這是“18世紀資產階級”的畸戀,辱罵男小女大是“不負責任的互相玩弄……”,黑槍暗箭紛至沓來。“革命派”更是氣急敗壞,把兩人叫到一塊訓斥一通,強令他們必須馬上分手,否則將采取“革命措施”。在遭到黃、何的反對后,惱羞成怒的“革命派”把何有才調出歌舞團,到絨帽廠當工人。
患難見真情。黃婉秋、何有才于1972年結成百年之好。“哪個97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劉三姐》的一段唱詞,成為忠貞愛情的見證。
婚禮那天,新郎在鄉下老家擺了20幾桌酒席,四村八鄉的鄉親們都擁到男方家看新娘子,何家老屋前的人群比趕大集還熱鬧。電影上的劉三姐與生活中的黃婉秋太招人喜愛了。憨厚耿直的鄉親們大聲喊道:“婉秋,嫁到我們貧下中農家里來,你就放心吧!”有人還學起《劉三姐》里老漁翁的唱詞:“猛虎再起傷人意,老漢敲它牙三根!”從此以后,黃婉秋的生活稍微平靜了一些。但她仍然不能登臺演出,只能在后臺干點整理服裝的粗活。
“革命派”不給黃婉秋分房子,夫妻倆只能在郊區農村的小屋里棲身。每天晚上,何有才都準時來到劇場接妻子回家。劇場里的“革命派”不準他進大門,他不管風吹雨打,蚊叮蟲咬,硬是在門外等候。把黃婉秋送上開往郊區的夜班車之后,他再騎自行車一路猛跑40分鐘,到黃婉秋下車的地方再帶她穿過田埂回家。如果黃婉秋趕不上末班車,何有才就騎車帶她回去。這樣的生活一直熬了十個年頭。因為直到1982年,黃婉秋才徹底得到平反。
婚后幾年,自治區文化廳的一位干部,在桂林至郊縣的火車上偶然遇到黃婉秋夫婦。只見黃婉秋一身粗布衣衫,用布兜背著嗷嗷待哺的小女兒;何有才挑著一對籮筐,一頭裝著家什雜物,一頭坐著稍大一點的兒子,宛然一對農家夫婦。這位干部喟然慨嘆:“就是董永和七仙女,也不過如此啊!”
轉眼到了春暖花開的1978年。一天,黃婉秋正走在大街上,忽然聽喇叭里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轉播電影剪輯《劉三姐》。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路小跑奔回歌舞團。剛進單位大門,她便被一股激動的情緒包圍起來,同事們興高采烈,歡聲笑語震耳欲聾:“《劉三姐》解放啦,解放啦!”
前文說過,黃婉秋直到1982年才算徹底平反,是在《劉三姐》被解放四年之后,黃婉秋才恢復了正常人的生活。九死一生的黃婉秋此時已近不惑之年,一個才貌雙全、風華正茂的青年藝術家就這樣含冤受屈長達17年之久。
平反之后她改作藝術、文化指導工作,又為精神文明建設四處奔波,在有識之士的支持下,創建了“劉三姐景觀園”
80年代中期,時任廣西自治區文化廳廳長的著名作家周民震,將黃婉秋夫婦調到自治區歌舞團,任命黃婉秋為該團領導。90年代初,黃婉秋夫婦故土難離回到桂林,黃擔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作為著名表演藝術家,她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劇協理事、廣西文聯副主席、桂林市劇協主席。黃婉秋作為一名藝術家官員,從不擺架子,從不貪圖享受,不停地為文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四處奔波。
黃婉秋是婦唱夫隨,何有才為了愛妻的事業與追求,心甘情愿地甘當配角,做一片綠葉。
黃婉秋對“歌仙”劉三姐一往情深。為了弘揚和傳承劉三姐的人文精神,她上下求索。為了全身心地重塑劉三姐新形象,20世紀末,黃婉秋辭去了行政職務,這在當時來說還不多見。
“劉三姐景觀園”的建成,是黃婉秋、何有才夫婦及其他有識之士一個大膽的創舉,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責任編輯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