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經濟有多重

2003-04-29 00:00:00王亞娟等
世界知識 2003年6期

“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誰來養活中國”,中國是“世界工廠”,等等,這些關于中國的說法、比喻,我們至少聽到過一二。可細一琢磨,不免有些搞不懂:既然都發展強大到“世界工廠”份兒上了,怎么又會“崩潰”呢?如果全世界都養活不了中國,那中國又怎么可能有力量去“威脅”別人呢?

盡管有些說法別有用心,但我們的確要看到自身的問題,搞清自己究竟幾斤幾兩重。

中國經濟這只大船正在往海洋深處開,別人比我們先看到了這點,開始對中國指手劃腳。然而,對這一切,我們還沒準備好。

——主持人手記

楊再平:要看到自身問題,敲起警鐘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關于中國問題的看法不少,我將之分成五大類:

一是“誰來養活中國”論,認為中國養活不了自己,全世界也很難養活中國。二是“下一個是中國”論,認為下一個發生金融、經濟甚至政治危機的是中國。三是“中國增強虛假”論,認為中國統計有水分,中國屬于“二流國家”,中國的高速增長逃不過“20年大限”。四是“中國即將崩潰”論,妄言中國五到十年之內將崩潰。五是“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強大了或不強大都是威脅。

概括起來,這五大論調都認為中國是一個危險的國家。

我們怎么對待這些觀點?第一,要分析,要駁斥。國際上、國內對上述觀點都已有很充分的反駁。當然,這五類觀點中有些屬于學術上的爭論,有些則是別有用心的。第二,要警覺,要應對。盡管有些是惡意的,但我們的確要看到自身問題,敲起警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隱患就是沒有憂患意識,居安而不思危;最大的禍患就是報喜不報憂,甚至粉飾太平;最大的危險就是居危而不思危,臨危而又不知所措、驚慌失措。

“危言存國”。“中國危險”論者固然居心叵測,來者不善,但那些聳人聽聞的預言卻可以起到警示我們的作用,我們何不把它們當做警報!

我們在回敬不懷好意的“中國危險”論的同時,決不應該對自己面臨的問題和險情視而不見、掉以輕心,甚至高枕無憂。我們的確面臨許多問題和險情。

中國面臨的風險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國際風云詭譎多變;二是臺獨勢力構成心腹大患;三是加入世貿組織要“與狼共舞”;四是轉軌時期問題多多,比如,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差距、腐敗、社會治安、金融安全、財政的可持續性、國際收支平衡、“三農”、生態環境等問題,哪個問題解決不好,都可能引起動蕩,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趙曉問:是不是還應有個道德問題?)

我們怎么辦呢?我認為,只要我們自己居安思危、巧于應對、與時俱進、穩步發展,別人就唱不衰,打不垮!△

趙曉:中國的利益已經國際化,中國的問題也已經國際化

目前的中國,盡管經濟總量在世界上仍有不足,但在很多重要指標的增量項下,中國對于世界的影響和貢獻已至相當程度,甚至達到了不容忽視、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在2002年世界GDP的增長中,中國的貢獻份額僅次于美國;在進出口增長的貢獻份額上,中國也占據了一個大的比例;而在糧食、石油等大宗產品以及初級工業制造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份額上,中國可以說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盡管從總量上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相對有限,但在增量上中國經濟的確已經對世界發生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越來越大。

由于這種影響的顯現,中國與國際的關系正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將不再是被動的國際環境的接受者,而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影響者;在這一階段,中國的利益已經國際化,中國的問題也已經國際化。

以這樣的戰略高度和歷史眼光來看中國,我們就比較可以理解,為什么國際上近年來針對中國的各種評論會越來越多。筆者曾經打過一個不甚恰當的比方:中國就好比一只老虎,在老虎只有貓大的時候,無人注意它。逐漸地,“小貓”長成了老虎樣的“大貓”,這時候,必然會吸引世人的眼球,來自各種用心的關注也會日益增多。

有人以懷疑的眼光來看中國:它到底是貓還是老虎?它有幾多分量?這在學術界和傳媒界就是引人注目的“中國經濟增長數據懷疑”論的興起。自2001年始,從美國大牌經濟學家到流行財經媒體,再到亞洲的政客們,紛紛加入了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行列。對此,筆者和朋友們曾以“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故事”一文予以回應。

有人則以“不屑”的眼光看待中國,雖不全盤否定中國的成就,卻無限地放大中國的問題,并得出結論說中國其實是紙老虎,問題多多,增長斷然不可持續,這便是甚囂塵上的“中國崩潰”論。有關“中國崩潰”論的版本筆者收集了三種,并將之分別歸結為“財政崩潰”論、“金融崩潰”論以及“貨幣崩潰”論。所謂“財政崩潰”論,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是靠財政政策支持的,但現在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因此終難持續;所謂“金融崩潰”論,是說中國經濟增長雖好,卻是仰賴于信貸源源不斷的輸血,不免要以巨大的銀行呆壞賬為代價,到一定程度必然無法持續;“貨幣崩潰”論則認為,中國過去這些年發的票子太多了,M2(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相比GDP的比率為全世界最高,因此一場濫發貨幣的大洪水在前邊等著中國人。

還有的人則以恐懼的眼光看待中國,提出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有關“中國威脅”論的版本筆者也收集了三種。一是來自美國的版本。美國某著名大學管理學院的院長提出,世界制造業產品“過分依賴中國”沿海一線,會對美國和世界的供應線造成威脅。另一是來自日本的版本。日本有人警告,中國的崛起不僅已打破由日本主導的“雁行模式”的亞太增長格局,還會導致日本產業向中國的轉移,造成日本自身產業的空心化,因此對于日本經濟是威脅。第三就是東南亞國家的版本。這些國家的某些人認為,中國產品的出口與東南亞國家產品的出口是同水平上的同構和競爭,中國強勁的出口威脅著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及經濟增長。

200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上還拋出了“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將目前國際通貨緊縮的原因歸罪于中國出口產品價格的低廉。又是一陣熱鬧。

此外,敦促人民幣升值也成為一股國際呼聲,特別是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過去我們會不耐煩:有關人民幣的決定到底是中國的內政問題,還是國際問題?!但現在,我們的確應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看這一問題……△

鐘偉:西方是希望中國成為問題,還是希望中國成為對手?

有人在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注意其他國家的情況,如日本,但對日本經濟卻沒有像章家敦那樣的惡意攻擊,何況中國經濟目前還遠遠比不上日本經濟。這就反映出,盡管從經濟上講,中國已讓國際社會不得不關注她,但西方仍根深蒂固地認為,中國從政治體制上來講,不是主流國家,沒有辦法從西方的思維定勢來預測中國的行為。從下一步來講,若中國經濟出問題,很可能不是出在經濟問題本身,而是在于我們的政治文明建設還不夠。

世界的繁榮給中國帶來很大好處,中國的繁榮也給世界做出貢獻。世界銀行統計近年來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如果從減貧人口的分布看,幾乎全是在中國,脫離了中國的努力也許過去全球減貧幾乎乏善可陳。西方是希望中國成為問題,還是希望中國成為對手?如果中國經濟崩潰的話,不僅是中國的不幸,也是世界文明的悲劇。既然中國的增長不可遏制,那么請問,西方是要將中國引向一條正確道路,還是一條讓她崩潰的道路?如果中國真的崩潰,對世界又有何好處?!所以,最后得出一個順理成章的結論:就西方國家而言,無論你對中國有好感還是惡感,只有一個選擇——讓中國成為一個民主的法治的國家,一個負責任的國家。

當然,在看到我們高速增長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中國的GDP只占全球的3%~4%,貿易占4%略強,人均收入只有1000美元,而全球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值則是四五千美元。若日本按1%的速度負增長,中國按8%的速度正增長,從GDP總量上來講,中國15年內沒希望趕上日本。中國盡管現在是繁榮的,但仍不是世界政治舞臺與經濟舞臺上的主角。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現在還遠遠沒有體現出來,但中國應該對人類進步做出較大貢獻。△

諸一軍:別人經濟發展,不等于自己面臨威脅

從中國GDP總量來看,已經進入世界的前列,但也仍是日本的1/4和美國、歐盟的1/10。如果以購買力計算,按一些學者的看法,中國的GDP可能接近日本。但中國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仍在100名之外。

從總體上來說,中國仍處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國民經濟各個產業領域的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科技產業、金融產業、文化產業等后工業化社會的支柱產業還很落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中國的科技產品生產制造業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業調整,已有所發展,但科技產品生產制造產業在發達國家已更多地劃歸制造業范疇。而中國真正的科技創新產業則很落后。中國幾乎沒有自主產權的高科技產品。由于中國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所以科技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缺乏,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信譽中介體系和市場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高科技產業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對GDP的貢獻率幾乎達到50%,而中國還不到10%。

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主要是資源性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以普通日用品為主的消費品。中國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都需要依賴國際市場。中國為增加100萬美元的出口,必須進口大約50萬美元的中間產品。由于科技產業不發達,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賺取的主要是依靠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實現的加工利潤。

發展是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本權利。要在競爭中公平取勝,惟一的辦法只能是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難道我們應該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強盛視做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嗎?如果是那樣,我們是否應該把世界上的強國都視做威脅的源泉?

威脅的本質是恫嚇和逼迫,是企圖以非公正的、非文明的手段獲取他人的利益或威逼別人屈服。威脅的本質是違背既有的文明秩序。中國一直是合理的國際政治秩序和國際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國際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都是以有關國際法為基礎的。如果有國家擔心中國威脅的話,只能說它們擔心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國際秩序、規則的做法會遭到中國的反對。同時,在現實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中,確有一些被少數經濟強國強加的不合理的規則,或許它們擔心中國的強盛會要求改變這些不合理的規則。

軍費開支在GDP中的比重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可以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強盛以后是否會威脅他國。中國的軍費開支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遠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其絕對值更是相差巨大。

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表明,中國的繁榮為減弱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中國20多年來改革開放,給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經濟強國帶來極大的商機,創造了極大的市場,對這些國家的經濟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對我國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鐘偉:玫瑰夢想的“世界工廠”

我想再對“世界工廠”一說談點看法。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20多年,制造業的確有了長足進步,但事實尚遠不足以支撐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豪言。更有甚者,以為中國朝“世界工廠”努力,并非是可取的目標:這樣,13億中國人豈不成了為洋人打工的“藍領民族”了?這種思維的荒唐,與對饑餓的人說“何不食肉糜”是一樣的。迄今,“世界工廠”之于中國仍然是一個夢想,而非現實。

目前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制造總額中的比例超過5%,規模在全球位居第四,在未來五年內可能成為全球第三。不少人認為中國相當接近“世界工廠”,甚至已進一步向研發型基地靠攏。的確,中國正在成為某些產品的制造基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日本《產經新聞》連續發表文章,認為“在制造業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據日本產業經濟省的調查,中國摩托車產量占世界的43%,電腦鍵盤占39%,家用空調占32%,洗衣機占26%,彩電占23%,化纖占21%,冰箱占19%。《2002年中國科技發展報告》則顯示,中國制造業目前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三大世界級制造區域,三大區域在全國制造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66%,出口總額比重更是超過85%。中國制造產品在世界上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家電、醫藥、電子等10個制造行業在內共80余種產品類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了嗎?這迄今仍然是愿望和目標,而非現實。我們可以用兩個指標來粗略地形容“世界工廠”,一是一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二是一國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地位。從前一項標尺看,英國、美國乃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或許都可冠以“世界工廠”的美譽。英國是19世紀中葉的“世界工廠”,其制造業產值占據了20%的世界份額;美國是20世紀的“世界工廠”,其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的比重也在20%以上;目前中國第二產業產值(含建筑業)還不到5000億美元,只占5%的世界份額,甚至還不足日本的1/3。而這,還是中國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美日制造業經歷了“空洞化”后的實力比照。從后一項標尺看,既然自詡“世界工廠”,總意味著有一大批企業和眾多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主要地位,甚至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但2001年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僅有11家上榜,而且沒有一家是制造業企業。另外,根據《商業周刊》的披露,目前中國數百萬家制造業企業中,能做OEM(來件裝配)的不過幾萬家;能做ODM(貼牌生產)的不過幾千家;既能做ODM又有自有品牌的不過幾十家。即使以號稱技術水準最高、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家電業,真正能做好ODM的企業比例也不過1/5,能做品牌的只有寥寥四五家而已!中國的制造業尚處于OEM等第一級臺階上,同時為解決視野問題也遠未到和“三來一補”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輕言告別的時候。

繁榮的中國制造景象背后還掩蓋了另一個嚴峻的事實,即總體上中國國民經濟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已形成進口依賴。近幾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2/3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裝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被進口產品占領。

中國或者已經是制造業的大國,但尚非強國,更非“世界工廠”。從中國的綜合國力、制造業素質和競爭能力,特別是自主核心技術來看,中國還遠遜色于19世紀英國在世界的地位,更比不上20世紀的美國和日本。“中國制造”的崛起雖然折射出我們在部分民品的制造加工方面的確取得了驚人突破,但“百尺之臺,起于壘土”,中國制造業企業還需要在勵精圖治中浸淫更長的時間。△

趙曉:我們缺乏國際性戰略。

戰術上合算≠戰略上合算

近兩年來對于中國如此密集的關注以及眾說紛紜的評論,襯托的都是一個共同的背景:中國正在快速崛起,東亞睡獅已醒。對此,國際社會比我們自己更加敏感。

相比之下,我們自己反而可能沒有做好必要的準備,亦不太清楚應以何樣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和自身,應確立何樣的戰略來維護自身的利益。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自閉于世界,卻夢想著拯救亞非拉于水深火熱之中;過去20余年,中國則幾乎是世界的被動接受者。

但是,無論是驕傲的自閉還是謙卑的接受,現在均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需要的是有理有利的明確的戰略。加入WTO,事實上標志著中國作為世界接受者的角色已經終結,因為中國入世的目的,并非只是被動地接受所謂國際規則,而更是要成為國際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參與制訂全球規則。

即使中國謙虛,仍然保持低調的姿態,但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外部環境也將不允許中國再簡單地做一個“接受者”,因為中國的利益已經和國際的利益緊密相連。別人會跳出來對中國的事情進行評論,并且尋求與中國的政策互動,所以中國必然會被拖入到這種互動中去。

既然如此,與其被動,不如主動。中國正確地分析國際國內環境、提出統攝全局的戰略并融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進程就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但是,對于新的時代,我們似乎并未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和思維準備。

舉例來說,中國經濟現已在相當程度上連接國際市場,如遭遇外部需求沖擊,則中國經濟必然波動,有時甚至是劇烈震蕩。另外,在某些戰略產品如原油上,中國已提前進入高度依賴外部原油的階段,中國對國際原油的依賴程度甚至超過美國。然而,中國目前仍缺乏明確的國際戰略,缺乏明確的能源戰略,缺乏明確的石油供給戰略。再例如,從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看,在香港和澳門回歸后,中國還面臨著迫切的臺灣問題以及敏感的南海問題,而在周邊的其他地方也都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連同中國的其他問題,均需要統籌兼顧,全盤統一到一個大的戰略上進行考慮。

加入WTO可以看做是“接受期”中國的最后一個戰略舉措。這一戰略舉措無疑具有統攝全局的意義。這點不定,則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難定;這方面的戰略不明確,則其他一切細枝末節的政策,均很難確定其是利是弊。

現在我們看到,加入WTO后,中國需要有新的戰略,而且是不同于以往的需要更多考慮國際因素的戰略,是更加考慮互動的戰略,是不將自己作為純粹“接受者”的戰略。

現在國內在爭論人民幣要不要升值,有人在討論利率市場化,有人在討論深圳的創業板市場,有人在討論香港的未來,有人在討論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區域經濟的聯合,還有人在討論中國石油危機問題,等等。應該說許多分析都有道理,也提出了許多有啟發的政策建議,但不免流于分散和細節。如果缺乏一個大的、整體性的國家戰略,那么許多問題我們可能根本討論不清楚。個中原因十分簡單,戰術上合算的一件事放在大的戰略框架下是否合算則是不確定的。

好比說,討論在深圳建立創業板的問題,就涉及香港問題;而考慮香港問題,就不免涉及國際問題。我們不僅要權衡有沒有必要在深圳搞這么一個創業板以及其對上海交易所的影響,還需要有更加宏闊的國際考慮。

其實,全盤考慮目前中國經濟的情況、金融狀況以及發展趨勢,至少可以考慮的一個戰略(盡管是個次級戰略)是讓香港成為中國大陸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這樣做,一有利于香港;二有利于大陸;三有利于東南亞各國;四有利于海峽兩岸的統一;五有利于共同開發南海原油。這仍然不是一個全面的、高度性的戰略,但卻是一個統攝了國內外因素的子戰略,在此框架下再考慮其他問題——人民幣是升值還是貶值、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資本自由化的進程以及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等,政策含意就可能會有不同,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這些具體政策的成本與利得是什么。在戰略確定的情況下,這些政策設計都只是戰術性的。

但是,中國目前無疑非常缺乏戰略家,也缺乏成熟的戰略。例如,而今中國石油進口突飛猛進,而中國經濟增長也處于依賴私人轎車消費帶動的節骨眼上,恰恰在這時,美國即將發動一場對于伊拉克的與石油密切相關的戰爭。誰能講得清楚石油問題?誰能講得清石油對美國意味著什么、對中國意味著什么?中國應如何審慎地出招來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誰又能做到既懂政治,又懂經濟與石油?中國究竟該實施一個什么樣的能源戰略?中國該花多大的本錢來維護自己能源供應的安全?

戰略的制定牽涉到跨領域、跨學科的知識,需要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的眼光,其對知識和能力的挑戰都是巨大的。

但是,中國要往前走,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戰略制定,培養自己的戰略家,鼓勵民間戰略研究的發展。通過制定和實施明確有效的戰略來迎接未來、創造未來,決不打“無準備之仗”。△

周小兵:中國經濟發展對亞洲的影響

從中國經濟在亞洲經濟中所起作用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份量。

中國經濟增長使其在東亞的影響迅速上升

首先,東亞經濟復蘇中,中國的增長占主要部分,成為穩定區域經濟的重要因素。

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東亞經濟增量(以時值美元計算的當年新增加的GDP)中69%來自日本,14%來自“四小龍”,10%來自中國,7%來自東盟四國。實際上,由于日本經濟增長率在這一時期已開始停滯,五年中年均增長率只有1.4%,因而以時值美元計算的日本經濟增量主要來自日元在同期約48%的大幅度升值。隨后,日元在三年(1996年~1998年)中貶值31%,成為東亞金融危機的重要起因之一。在東亞金融危機后的四年(1999年~2002年)復蘇過程中,日本經濟實際年均增長僅0.6%,在同期東亞實際經濟增量中只占10%,而中國占44%,“四小龍”占26%,東盟四國占20%。

其次,中國正在影響東亞發展模式的走向,有可能使區內產業循環趨向完整。

東亞經濟增長被描述為“雁行模式”,其重要特征是各經濟體之間的產業在不斷升級、轉移,由此使相關經濟體的經濟保持持續的較高速度增長。由于產業升級與轉移的周期較短,各經濟體的出口產品相應在不斷變化,而它們各自的市場規模不足,相當大一部分產品的最終市場基本上是定位在區域的外部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結果造成東亞區內市場不完整,區域內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循環。也就是說,區域內產業循環的不完整性已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的不穩定因素。

中國接入東亞區域經濟增長鏈后,由于擁有巨大的潛在市場,使其在將來有可能利用這一市場潛力引導東亞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較完整的區域產業循環,減輕東亞對區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從而降低地區經濟的不穩定性。當然,中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但保持現在的增長速度,就有可能形成這樣的市場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東亞經濟及相互關系將逐步重新整合。

實際上,中國近些年的持續高增長已在產生上述影響。例如,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之間的相互進口已占東亞地區內總進口的47%(2001年),即使除去其中香港對東亞區外的轉口,三者之間的貿易在東亞三個次區域貿易圈中(其他為日韓、東盟)也是最大的。又如,韓國自90年代以來逐步擴大了對中國的出口,使其對東亞的貿易從長期的逆差轉為順差,盡管其中部分是在中國轉移生產然后再出口到美國,但中國市場本身也吸收了大量韓國產品,特別是在近兩年,韓國對華出口急劇增長,成為促進其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中國也成了韓國產品的又一重要且在不斷擴大的最終市場。

中國應著手制定相關的中長期周邊戰略

根據上述分析,中國在經濟實力持續增長的過程中,不僅有必要、而且也有能力對周邊的經濟格局發揮自己的影響,使其向對自己和周邊都有利的方向發展。基本的考慮應包括:

第一,引導韓國、臺灣等經濟體的產業轉移方向,盡量將其引入中國沿海地區。90年代以來,中國臺灣和韓國先后進入產業升級和轉移階段,它們的部分失去國際競爭力的勞動密集產業開始逐步向外轉移,中國大陸已是它們最好的轉移目的地。從區域分布看,香港的轉移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增長,臺灣的轉移正在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增長,韓國的轉移則有利于山東及渤海灣地區的增長。

第二,使韓國等經濟體在轉移中保持一定的工業制造業能力,不應使其過度削弱。目前美歐發達工業化國家經濟中制造業比例在逐步下降,但仍都保持著15%~20%左右的水平。由于東亞一些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升級能力不足,因而在產業轉移時有可能在原有產業轉出后缺乏較高級的產業接續,導致制造業在經濟中減少得過多,其結果使經濟缺乏支柱產業而過于敏感、穩定性差,并可能影響地區經濟的穩定。目前香港制造業在經濟中只占6%,這是其經濟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中國大陸應研究在引入韓國等經濟體的轉移產業時,利用自己的市場潛力為其保留適當的分工關系,避免其制造業過度下降。這不僅有利于今后的經濟合作,也有利于它們的經濟和整個東亞的穩定。

第三,加強合作,完善區域經濟制度關系。東亞目前的群體增長方式是依賴區內產業轉移,它以日本為起點形成單向的商品流向,終極市場在東亞地區之外,地區產業循環不完整。地區合作可促使各方共同開放市場,區內商品流向逐步從單向轉為雙向而趨于均衡。當區內各經濟體市場充分開放時,產業循環才可趨于完整,相互間的分工結構才可逐步進行并定型。因此,建立區域性經濟制度關系是發揮中國引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環境要素。▲

閱讀背景

“中國即將崩潰”論的始作俑者乃《中國即將崩潰》(以下簡稱《崩潰》)一書作者章家敦。他祖籍江蘇,1951年出生于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博士。他開始執律師業后,適逢中國改革開放,即被所服務的跨國法律事務所派來亞洲,先在香港,后轉上海,曾在上海執業多年,主要客戶為美商花旗銀行及法國東方匯理銀行。

《崩潰》一書起筆、完成于上海。書成章氏夫婦即放棄在上海的高薪,于2001年5月返美定居。同年8月該書英文版即由美國藍登書屋出版。2002年,該書中文版在臺灣出版。作者斷言,不出十年,中國體制必定全面崩潰。該書前十一章主要描述了中國大陸存在的種種社會矛盾,以及“中共如何千方百計地用壓制而不是改革的手段,使這些矛盾得不到解決而最終可能爆發”。第十二章則描述了可能導致“中國崩潰”的幾個“導火線”。

本書問世后,作者最常碰到的詰問之一就是,為什么不跟隨流行看衰日本,卻偏偏看衰中國。作者的解釋是,日本雖然問題叢生,勢必仍將熬下去,原因很簡單:日本不比中國,沒有時限問題,沒有什么事件會“扣動扳機”摧毀日本國體。而中國的入世,卻正是這樣一種事件。北京領導人把入世當做震蕩療法,來治療五十年來的經濟沉疴。但改革如今還長夜漫漫路迢迢,中國從此卻會門戶洞開。

由于政治炒作,《崩潰》出版以來,幾乎到了“洛陽紙貴”的地步,不僅在美國引來書評如潮,賣了個“滿堂紅”(現已是第三次印刷),而且在日本、臺灣地區和新加坡銷量也不錯,其韓文版也即將面世。

——摘自楊再平/向東著

《中國唱不衰》

“中國威脅”論的始作俑者是日本防衛大學副教授村井友秀,他在1990年5月號的日本《諸君》雜志上發表題為《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的文章,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大國,說“80年代后中國的國防戰略開始發生大的變化,中國正計劃同美蘇一樣,建立一支專業化和機械化軍隊”,進而推斷中國要稱霸:中國的世界觀基本上還是“戰國時代的模式”,即有力量者將成為霸主并統治世界。因此,鄧小平領導下的當今中國希望通過實現四個現代化重新登上世界政治大舞臺,成為21世紀的世界大國。其國家領導人總是在努力創造可以成為霸主的條件,他們絕對不允許放棄作為霸主的條件。

作為日本極右翼勢力代表人物的東京都知事、作家石原慎太郎,更是“中國威脅”論的極力鼓吹者。一段時間以來,日本國內的“中國威脅”論像瘟疫一樣漫延。財經界、企業界少數人士及部分媒體散布中國“威脅”的論調甚囂塵上。

——摘自楊再平/向東著《中國唱不衰》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欧美一区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欧美中文一区| 日韩a级毛片|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美女久久| 日韩国产 在线|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夜夜操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最黄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国产在线八区| 她的性爱视频|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18页| 无码在线激情片| 日本国产在线| 免费高清a毛片| 欧美成人第一页|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狠狠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五月婷婷综合色| 欧美影院久久|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毛片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主播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日本在线国产|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操国产美女|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浓毛av|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