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的悲劇在于他發動兩伊戰爭,后來又入侵科威特。漢語有句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它來表述西方借兩伊戰爭促成薩達姆個人和伊拉克的民族悲劇是再恰當不過了。
情報:推翻霍梅尼易如反掌
20世紀70年代,石油經濟的發展,在第三世界,尤其是中東,孕育著巨變。霍梅尼領導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使中東刮起了一場旋風。恰在這時,伊拉克情報部門搜集到了這樣的情報:在伊朗,3000多名官兵被處決,軍隊一盤散沙,一大半軍官開了小差,尚能飛行的飛機不到40%。海軍只剩下一艘驅逐艦能夠離開基地,巡邏艇因缺乏零配件而癱瘓,惟一的一艘美制潛水艇也進入干船塢修理……接著,伊拉克情報部門預言:在伊拉克開始進攻的48小時之內,伊朗領導人霍梅尼就會被推翻。躊躇滿志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怎能失掉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于是,在1980年9月22日,他發動了對伊朗的全面戰爭。
戰爭爆發當天,西方為薩達姆打氣:“英國和北約的分析家們說……這場正在擴大的戰爭其優勢在伊拉克一方。”
這僅僅是悲劇的開始。
法國:讓侵略與被侵略錯位
戰爭一爆發,借記者采訪之機,法國人也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看法。阿拉伯-法國友好協會主席說:“顯而易見,伊拉克是被迫訴諸武力的,因而它不是一個侵略的國家。”一位高級專家說:“伊拉克并不是在進行一場入侵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在伊朗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干涉伊拉克內政后惹怒伊拉克的。”這種讓侵略與被侵略錯位,更助長了薩達姆把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法國的態度并不是無緣無故的。在這場戰爭上,法國成為繼蘇聯之后第二大伊拉克武器供應者。到戰爭結束時,伊拉克欠法國的債務在40~50億法郎之間。人們估計,僅1980~1983年間,法國和伊拉克之間的交易額就達500億法郎。法國不顧世人的反對,還向伊拉克出租“超級軍旗”式戰斗機。借兩伊戰爭,法國成了僅次于蘇、美的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

美國:要做“漁翁”
正如法國不是兩伊戰爭中最大的武器出口國一樣,法國的影響也不是最大的,最大的還是美國。對美國來說,兩伊戰爭不失為一個介入海灣地區的大好時機。很快,美國確定了讓當事者互相殘殺,最后達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目的的政策。
伊拉克的猛烈攻勢,似乎預示著勝利后的伊拉克將成為海灣強國,而這將使美國無法介入該地區。加之對伊朗垮臺會導致其落入蘇聯之手的恐懼,美國決定保伊朗,壓伊拉克。1980年10月,美國總統卡特發表講話,把伊拉克說成是侵略者,并提出美國反對肢解伊朗的任何企圖。
具有戲劇性的是,當看到戰爭轉而對伊朗有利時,美國又轉變了態度。在輿論上,一方面為處于劣勢的伊拉克鼓氣,另一方面,則制造伊朗取得勝利將使世界局勢緊張的氣氛。有國際時政分析家說:德黑蘭勝利后 “可能會奉行更富有挑釁性的對外政策”,“對該地區的穩定更能起破壞作用”,“還將給超級大國帶來困難”。
美國開始又轉向支持伊拉克。從1981年4月起,美國派出使節去探討與伊拉克改善關系的可能性。1982年2月,美國國務院把伊拉克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去掉,卻把伊朗與名單上的國家同等看待。4月,美國政府又批準向伊拉克出售60架洛克希德L-100式飛機的許可證。此外,美國還鼓勵約旦(該國公開支持伊拉克戰爭政策)購買F-16戰斗機和導彈。5月21日,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公開說:“如果伊朗在戰爭中獲勝,那肯定是不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的。……”而這一切,對于節節敗退的伊拉克和薩達姆來說,可謂“柳暗花明”。
1983年10月,美國向伊拉克出口60架民用直升飛機。英國也向伊拉克提供了2.5億英磅的貸款。這表明,西方大國是不會讓伊拉克失敗的。12月初,美國派出代表團對海灣國家進行訪問,討論美國與這些國家合作的問題。不久,美國中東特使拉姆斯菲爾德來到巴格達,他向薩達姆表示,美國愿恢復伊美關系。而與此同時,美國一直在向伊拉克傳遞“偵察衛星”所搜集到的情報。
1988年7月,美國擊落一架伊朗客機,造成290人死亡,它標志著美國支持伊拉克、打擊伊朗到了項點。
與支持伊拉克相對,西方國家不斷“冷淡”伊朗,限制從伊朗進口石油。有意思的是,到了戰爭后期,為了使兩伊戰爭持續下去,美國在支持伊拉克的同時,又與伊朗做起了軍火交易。
本不該發生的戰爭爆發了,且持續了八年。應該說,西方國家對此“功不可沒”。戰爭結束時,伊拉克發現,戰前4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變成了500多億美元的外債,這只不過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孕育著更大的危機。1990年伊拉克又入侵了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