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乃中國人民的驕傲。它不只是因其雄偉而堪稱絕唱,還在于其飽含人生哲理和歷史滄桑。登長城之巔而懷古,也頗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國賓訪華,登長城是一必修的項目。中國禮賓官員的一句口頭禪是,外國朋友來北京有三個“MUST”要做:登長城、逛故宮和品烤鴨,而登長城則位居三者之首。
外賓登長城,雖偶有觸景而生情者,一般卻都屬游覽觀光之類,鮮有與國際政治相聯系的。然而,也有例外。今年11月初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登長城時,即寓國際政治于登城之中,成為一則傳媒廣為報道的佳話。
普京總統訪華多次,都來去匆匆,從未登過長城,此次忽生游興,以遂“不到長城非好漢”之愿。在他拾級而上時,俄代表團中有人提醒道,今年初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登長城時,曾一直遠抵第三個烽火臺。普京笑了一笑,答道:“我不準備同布什先生競賽。”果然,他只攀登至第二個和第三個烽火臺之間就止步回返了。
普京此言,貌似戲語,實含深意。普京說“我不準備同布什先生競賽”,這遠不只是登長城而已,而是一個痛定思痛后所作出的戰略層面的重新思考和深謀遠慮。
9.11對美恐怖襲擊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引人注目的新變化,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美國的“一超”獨強的地位空前凸顯。在此新形勢下,俄羅斯“開始戲劇性地尋找對外政策方向”。普京在重新思考。一個嶄新的俄羅斯的全球外交戰略誕生了。從已透露的材料看,這個新戰略的要點看來是:以“戰略穩定學說”取代以往的“對抗學說”,前者已成為俄“制定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礎”;改變俄對外政策的重點,使之首先面向經濟議程,當務之急是為俄國內經濟改革和發展“創造最佳的外交條件”;在國家安全問題上,把對付非傳統的安全威助作為重點,視國際恐怖主義為俄的頭號安全威助;不再著意恢復兩極世界,無意追求大國角色和實力均衡,只是“參與形成新的世界秩序”;繼續開展“全方位”外交,重視亞洲,重視“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作用,同時逐漸使俄融入西方體系,接近歐洲,與美國結成“準聯盟關系”,“開始扮演美國伙伴的角色”。普京的這個外交新戰略被俄羅斯學者名之為俄對外政策的“徹底的轉變”。
“我不準備同布什先生競賽”,這無疑是普京總統的外交大手筆。對此應如何解讀呢?俄羅斯杜馬的副主席在一次內部談話中作如是觀。他說:普京當前的對美政策實際上是幾百年前俄羅斯公國對蒙政策的再版。俄不同美競爭,但暗中積聚力量,以圖將來變得更強。他意味深長地說,這是俄羅斯的“韜光養晦”。
誰說只是中國人在“韜光養晦”呢,普京不是也在這樣做嗎,只是中國人打的是太極拳,而俄國人則是在玩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