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10多年來北約一直在為其前途與命運苦苦探索。但由于“盟主”美國自己也搞不清主要威脅來自何方,拿不定主意,所以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北約新戰略失之含混,重點不明。9.11事件后美國將恐怖主義視為對自身安全及西方利益最大的威脅,將反恐視為頭等大事,并據此制訂種種內外政策,北約作為美國全球軍事體系的重要一環,也被納入反恐戰略之中,開始了以反恐為中心的大規模改造。2002年9月出臺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提出了北約改造的目標,即希望它成為一個能夠在全球范圍展開行動的組織,能夠“在我們利益受到威脅的任何地方采取行動,根據北約授權組織臨時聯盟,并為建立在不同任務基礎上的臨時聯盟做出貢獻”。去年11月召開的北約布拉格峰會進一步明確了三大改革方向:突出反恐,將北約由防御性軍事組織轉變為打擊恐怖主義組織和“無賴國家”的進攻性軍事聯盟;繼續東擴,將北約覆蓋區域擴展到北歐、東歐和東南歐;加強能力建設,從“以威脅為基礎的計劃”朝“以能力為基礎的計劃”方向轉變,提高北約的預防沖突、快速反應和危機處理能力。會后北約秘書長羅伯遜稱:布拉格峰會將使北約發生根本改變,一個新北約將橫空出世。今年是布拉格峰會決議實施第一年,可以稱之為北約歷史上的大改革元年,一系列大動作已先后出臺。
機構大“瘦身”
布拉格峰會確定的軍事戰略改革有三根支柱:快速反應部隊、軍事能力建設和指揮機構改革。指揮機構改革于今年6月份拉開帷幕,北約成員國國防部長在布魯塞爾做出決定,大規模精簡軍事指揮系統。這是冷戰后北約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北約現有的20個軍事指揮機構將精簡到11個。在戰略層次,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和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合并為盟軍作戰司令部,總部設在比利時的蒙斯。另外,建立負責促進和監督軍事改革的盟軍改革司令部,總部設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在比利時派駐一個工作小組。在戰區層次,現有五個戰區司令部精簡為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一個設在荷蘭布侖森,另一個設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直屬盟軍作戰司令部。此外,在葡萄牙設立常設聯軍總部,僅負責海上部署任務。在戰術層次,現有13個下級作戰司令部精簡為六個,分別隸屬于上述兩個常設聯軍司令部。此外,還有四個位于德國、丹麥、意大利、希臘的固定空軍指揮中心,兩個位于德、意的機動空軍指揮中心。為便于空軍機動指揮中心訓練,將在西班牙派駐一個北約空軍設施維護小組。此次大大簡化軍事指揮機構,將使北約變得更加“靈活、精干、有效”,既能更好地處理地區內出現的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又能作為一個遠程干涉工具,讓美國在歐洲以外進行干涉時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軍隊大轉型
“瘦身”改革理順了指揮體系,軍隊轉型則以打造有力的反恐重拳為目的。為適應反恐需要,布拉格會議提出了軍事能力建設的四大重點:安全、現代的通信和信息系統;迅速出擊及長期駐守能力;密切合作,克敵制勝之道;防核生化能力。北約部分成員國的國防部長已就此簽署了兩項協議,以提高北約戰略空運和海運能力。建立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是軍隊轉型的重要內容。這支部隊預計在今年10月初步具備作戰能力,到2006年10月最終成軍。它將配備精確制導炸彈等高技術武器,并具有應對生化襲擊的能力。它共有四個旅,約2.1萬人,必要時可以迅速到達沖突地點,并能在沒有后勤供給情況下維持一個月的行動。根據布拉格峰會決議,這支快速反應部隊可以對世界任何地區出現的潛在安全威脅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能夠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打一場高強度戰爭”(前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拉爾斯通)。同時,北約還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把手伸到了中亞。7月上旬,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商討軍事合作事宜。8月11日,北約接手阿富汗維和行動。這是北約首次在歐洲大西洋地區以外執行主要任務,是從傳統集體防御組織轉變為全球干預工具的重要標志。
基地大遷移
北約目前正在醞釀二戰以來美國駐歐部隊最大規模的“換防行動”。美國防部打算削減歐洲駐軍和軍事基地數量,壓縮駐德軍事基地規模,同時在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和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建立一批新的軍事基地。新建的基地規模將縮小,部隊每三個月到一年輪換一次。此次駐軍調整是美國全球海外基地調整的一部分。為了適應反恐戰的隱蔽性、突發性和跨國性,美國國防部提出將靈活性、機動性和輕裝備作為未來海外駐軍發展方向。根據這一指導方針,美國海外駐軍削減陸軍數量,加強??哲娏α浚⒉扇》稚⒉渴穑唐谳啌Q等改革措施。這種調整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中東地區,美國軍事重心向伊拉克轉移;在亞太地區,美國在東南亞、澳大利亞經營新基地,對日、韓駐軍做出調整,還籌劃建立東北亞司令部。一系列調整都圍繞《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所提出的“不穩定弧形地帶”展開。北約位于這個弧形地帶的西北部,與中東、巴爾干等動蕩地區毗鄰,是基地調整的重頭戲。
難繞的坎兒
伊拉克戰爭凸顯的歐美矛盾并未得到解決,這是北約改革繞不過的一道坎兒。美國希望在其主導下建立單極世界,伊拉克戰爭是第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也是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的標志性事件。但隨著歐洲經濟實力的增強,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北約越來越不甘心聽命于美國,多極化世界是其追求目標。例如,美國要求北約出兵伊拉克執行維和任務,結果遭到北約拒絕。法國甚至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有聯合國授權,不能通過北約維和活動將美國的非法戰爭行為合法化。二是要求扮演關鍵性角色,“如果到伊拉克像波蘭人、烏拉圭人一樣去當清潔隊,那法國軍隊會感到恥辱”。
在對北約改革的方向上歐美也有很大差異。首先在戰略目標上,雖然北約將反恐作為頭等大事,但歐美關于恐怖主義的看法并不一致。美國認為反恐是一場戰爭,并指責歐洲沒有認清恐怖主義的危害。而歐洲卻認為恐怖主義是一種犯罪,而非一種戰爭行為。打擊恐怖主義的有效方式不是通過軍事手段,而是認清恐怖主義的根源,通過援助和合作,從經濟和社會層面根本解決恐怖主義問題。
其次,兩者對于軍事打擊手段的合法性有不同認識。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認為,美國的意識形態和制度具有先天的優越性,為了捍衛美國的地位和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北約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工具箱,需要時就從里面取出必要的工具,不合用就拋到一邊。而歐洲認為自己與美國宣揚的權力政治不同,“正在超越權力,進入一個依靠法律、規則、國際談判與合作進行自我控制的世界”,所以比較重視國際組織和國際法,強調通過合法手段來解決問題和爭端,在動用北約軍事手段時也強調必須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第三,歐洲共同防務的發展勢必與北約形成一定程度的沖突。歐盟為改變在安全上離不開美國、被人稱做“跛足巨人”的狀況,1992年創立了歐洲軍團,1999年又決定建立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設置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政治和安全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以及總參謀部。伊拉克戰爭進一步刺激了歐洲發展獨立防務的雄心,法、德、比、盧四國4月底在布魯塞爾召開首腦會議,決定建立歐洲防務核心,帶動歐洲共同防務建設。歐盟快速反應部隊今年5月份已具備行動能力,可在60天內部署到位,至少能夠完成一年以上的軍事行動,并具備自主的情報、偵察、指揮和后勤保障能力。但歐盟快速反應部隊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到底如何分工,至今沒有明確界定。
成為拼湊“志愿者聯盟”的平臺
除了戰略觀念差異外,伊拉克戰爭還凸顯了美歐軍事能力差距,這也將給未來北約軍事行動帶來很大困難。歐盟各國現有軍事力量主要是針對本土防御作戰而建立的,即沒有足夠的運載能力、遠程投放能力和進攻能力,無法迅速部署,后勤保障能力也還不能適應其高度機動性的要求。北約吸納的新成員軍事裝備落后,軍事能力孱弱,更是難以與美軍協同作戰。發動阿富汗戰爭時,美國就曾因為協同作戰存在困難拒絕了北約的參與。
盡管如此,北約對于美國和歐洲來說,仍然具有重要存在價值。目前進行的大規模改革有助于加強其軍事打擊能力和干預能力。但隨著歐美矛盾發展,成員國軍事能力差距拉大,美國聯盟戰略調整,其作用和地位會受到影響。不少觀察家認為,其松散化、政治化傾向會越來越明顯,未來可能演變成美國拼湊“志愿者聯盟”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