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重回中亞?
9月22日,俄羅斯同吉爾吉斯斯坦在莫斯科簽署了俄駐吉爾吉斯斯坦坎特空軍基地的地位和條件協議。俄羅斯此舉是出于怎樣的考慮?中亞國家對此不會敏感嗎?
許 濤(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俄羅斯在吉境內設立軍事基地的企圖實際上從去年就開始了。9.11之后,美國在中亞實現了軍事存在。盡管俄羅斯對美國在此駐軍十分敏感,但由于當時的大國關系處于微妙狀況,俄羅斯在國際反恐大勢前做出了積極配合的姿態。9.11后,中亞地區的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但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等威脅地區安全和穩定的因素并沒有隨著美國及其反恐聯盟的軍事行動而銷聲匿跡,相反,近期又有復活的征兆。因而,俄羅斯從去年開始就運用其特有的地緣優勢加強對中亞地區的影響。2002年10月,俄國防部就宣布將在坎特機場建立空軍基地;11月底,在普京總統訪吉前夕,俄空軍飛機就駛入坎特機場(后增至20多架,700多名士兵);12月4日,普京總統與阿卡耶夫總統共同簽署了《比什凱克宣言》。去年5月,在俄羅斯的主導下,獨聯體集體安全各國統一為正式的國際軍事合作組織。今年4月,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又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其中包括建立聯合司令部、建立統一的防空體系、聯合培養高級軍事人才等。很明顯,俄羅斯不愿在中亞地區正在展開的大國競爭中失去自己的勢力范圍。
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大都采取了一種多邊平衡的外交戰略。各國領導人和政治家們主動迎合種種國際勢力介入地區事務,并通過各大勢力相互制約的局面達到地區局勢的大體平衡,并從中獲得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因此,中亞各國雖然對俄羅斯恢復大國地位的企圖持高度戒備心理,但也意識到在經濟、安全、軍事等領域最終仍離不開俄羅斯的幫助。而且,借助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來平衡美國對中亞各國的滲透也是一種最佳的策略選擇。
美國為何求助聯合國?
當初美國為發動伊拉克戰爭,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撇開聯合國?,F在布什又向聯合國提出伊拉克問題新提案,尋求國際合作,原因何在?
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這是由內外兩方原因決定的。先說外部原因。美國沒想到伊拉克形勢會如此“混亂”,整個戰后重建的復雜性超過它的預計。美國既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和伊拉克人民對薩達姆政權的反感,也低估了伊拉克人民仇視外來勢力、抵抗外來干預的意愿。同時,戰后初期美國沒有盡最大可能保留伊拉克原來的國家行政結構,而是按自己把伊拉克變成“中東民主櫥窗”的思路干,結果處處受阻。一句話,美國在總的判斷上有誤,伊拉克戰后重建政策有很多“漏洞”。自己原來設想的那一套干不下去了。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做霸權國(操縱國際規則的制定,然后驅使其他國家按照規則行事)比較得心應手,但做帝國(除了操縱規則制定外,還要直接到別國進行行政管理)并不那么成功。冷戰后美國在幾次對外用兵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完成軍事任務后即撤出,后面的維和任務交給歐洲盟國來承擔。在一般維和方面美國的經驗和技巧不如歐洲。
內部原因有兩個。一是財政壓力,一般估計從開戰到目前美國已花費了500億美元。以后的開銷估計每月約40億美元,一年下來就近500億美元。而且這筆錢只是駐軍費用和一般行政開支,尚不包括經濟重建費用這個大頭!現在美國財政狀況不是很好,經濟雖有所恢復,但增長乏力,起碼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這一狀況不會有多大改善。
二是隨著大選臨近,民主黨對布什伊拉克政策的批評增加。指責布什只有戰爭計劃而沒有重建計劃,尋求國際合作方面的努力不夠,等等?,F在布什改變初衷,從單邊到尋求國際合作,除了有可以減輕軍事負擔和財政負擔的考慮,還可轉移公眾視線,將矛頭對準法、德等國,從而緩解國內的批評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