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的硝煙剛剛平息,人們尚未來得及慶賀和平的到來,人類文明卻又在經歷另一場浩劫: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受哄搶,珍貴文物大量流失、被毀,人類文明的傷口又在滴血,珍愛文明的人們又在流淚……
4月13日,從電視臺播出的“關注伊拉克戰事”節目中,看到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艾敏娜女士站在被搶劫一空的展廳里,對著記者的攝像鏡頭哭訴:“叫我說什么?我感覺簡直就像我的親人一下子全都死去了……”隨著鏡頭的推移,我們看到博物館陳列著兩河流域珍貴文物的展廳被劫掠一空:展柜的玻璃被打碎,陶罐、器皿、圖表與文字說明散落一地。兩天來,在多次哄搶中,十多萬件藏品被洗劫一空。一些巨大的雕像難以搬運,哄搶者便用鐵器把雕像的頭敲下來搬走……
數不清的絕世珍寶
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是伊拉克最早建立的、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它位于巴格達庫爾哈區,和電訊大樓遙遙相對。它的主體建筑是一幢兩層的大樓,外表看來并不宏偉,卻和庫爾哈區兩三層樓的花園式民居十分協調。一尊蘇美爾時代雪花石古石雕像高高豎立在青草坪上,仿佛是在迎接客人。走進博物館,20多個展廳里大到三四米高的石像、浮雕,小到紐扣大小的印章、胸飾等實物、模型、圖表等諸多種類藏品,展現出上下六七千年,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個廣袤歷史舞臺上的不同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除了這些珍貴的文物之外,博物館還收藏著近六千種手稿和七萬多冊各種文字的典籍,其中用楔形文字刻在膠泥版上的公元前四千年蘇美爾時期的文獻和史詩,更是絕世的珍寶。
1990年5月,為接待萬里委員長的訪問,我們預先到國家博物館“踩點”。博物館館長薩巴赫博士介紹說,博物館不僅藏品豐富,而且匯集了巴格達大學及伊拉克歷史、考古、博物館等各學科的專家、學者,集展覽、教學、學術研究與考古挖掘為一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一大博物館之一,堪與開羅埃及國家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相媲美。他說:“誰都知道,盧浮宮有三件‘鎮館之寶’——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雕像和《勝利女神》雕像。參觀者只要看了這三件寶貝,便會感到不虛此行。而我們博物館,比那更古老、藝術價值相當的珍品,何止三件況且,我們博物館陳列的全是我們國家自己的文物。可以說整個伊拉克就是一座美索不達米亞七八千年文明史的天然博物館,而這里,只是它的一個縮影……”
五條腿的帶翅神牛和水井中的“蒙娜麗莎”
十幾萬件藏品,一下子怎能看得過來我們用了一個上午時間匆匆瀏覽了一遍。第二次去時,特意請薩巴赫博士引領我們看一看館內最有代表性的珍藏。薩巴赫博士說:“上次我們提到過盧浮宮的《蒙娜麗莎》,現在我先帶你們看看我們東方的《蒙娜麗莎》”他把我們領到亞述時代展廳,展廳里陳列著亞述王宮所在地尼尼微和尼姆魯德出土的巨大的帶翅膀的人面神牛石雕。我們在參觀尼姆魯德亞述古王宮遺址時曾看到過這樣的石雕,而且,我們還知道每一只神牛雕像,實際上都有五條腿,但當你站在遠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卻都是四條腿,令游客嘖嘖稱奇。但薩巴赫博士卻領我們從這些巨大的石雕前匆匆走過,停在一個玻璃展柜前。我們這才注意到展柜里陳列著一個象牙雕刻的年輕婦女的頭像,她戴著扁平的頭飾,由中央分開的頭發分垂在耳邊。她面容姣好,大大的眼睛,端莊的鼻子,花瓣似的嘴唇,和你大大方方地對視著,嘴角、唇邊含著蒙娜麗莎式的若隱若現的微笑,文靜、典雅,有一種迷人的東方神韻。薩巴赫博士介紹說:“它是1952年以馬基·馬爾旺教授為首的英國考古隊在尼姆魯德古王宮遺址的一口水井中發現的。馬基·馬爾旺教授的夫人,即是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把它稱做‘井夫人’,當時的伊拉克文物總局局長納吉·艾蘇勒看到后,當即給她取了一個更恰如其分的名字——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據考證,它大約是公元前720年前后亞述王宮的一件陳列品,也很可能是王后或哪位公主的頭像。我們在雕像前駐足觀賞,很難想像這栩栩如生的藝術珍品,竟是兩千多年前的遺物……

兇悍的友雄獅和小小的印章
薩巴赫博士把我們帶到巴比倫時期的展廳,讓我們看巴比倫出土的兩只粘土燒制的雄獅。由于獅子勇猛、兇悍,自古以來就被作為帝王威嚴與權勢的象征。各國藝術家也愛將獅子作為創作素材,創作出無數不同文明背景、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藝術風格的雄獅形象。有的細膩、有的簡潔,巴比倫的藝術家們塑造的雄獅,無論是這兩只粘土燒制的,還是古巴比倫遺址上那尊石雕的,都具有巴比倫獨特的古樸、粗獷的藝術風格,同其后的亞述、赫梯、哈德拉以至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藝術家們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差異。“在這個展廳里還有一幅古壁畫,也很值得提一下。”薩巴赫博士說著,把我們領到一幅壁畫旁。壁畫描繪的是公元前6世紀,耶路撒冷失陷后,希伯來國王和戰俘們作為“巴比倫之囚”被押解到巴比倫,向尼布甲尼撒二世俯首稱臣的情景。盡管畫面的顏色由于年代久遠,已經不很清晰,卻是巴比倫時代藝術家們留下的惟一真跡,自然算得上絕世之珍寶。
在蘇美爾文明時代的展廳,薩巴赫博士帶我們參觀了公元前3000年烏爾國王的頭盔、金飾、水杯和一枚小小的石刻印章。薩巴赫博士指著印章介紹說:“這當是人類最早的印章了。”我們俯身細看那顆奇特的圓柱形的印章,發現它的兩端各有一個小孔,一枚枚小釘子似的楔形文字,不是刻在印章的一端,而是刻在圓柱壁上。經過薩巴赫博士的“點撥”,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時還沒有紙張,所有文告都是用楔形文字書寫在膠泥版上的。需要加蓋印章時,要把一根金屬棍插進印章兩端的小孔作軸,“推”著印章在膠泥版上需要加蓋印章的位置轉一圈,一枚長方形的印章便“鈐”在膠泥版上了……
那一天,薩巴赫博士還帶我們參觀了博物館一個修復古陶器的車間。我們看到幾位身著白大衣的專職人員,正指導來實習的巴格達大學考古系的學生,參照著文獻資料與照片,把一堆堆有編號的陶器碎片,小心翼翼地用白膠泥一片一片拼對著。據說,拼對好一只陶碗、陶缽、陶罐,往往要好幾個人花上好幾天的時間。薩巴赫博士告訴我們,從上個世紀20年代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創建時起,伊拉克政府就頒發了《文物法》,并建立了嚴格的文物保護體系,從而有效地杜絕了非法挖掘和盜賣古文物事件的發生。不料,現在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和其他各省市的博物館,竟接連遭到大規模哄搶,怎能不令人驚愕與痛心
看著昔日井然有序的展廳一片狼藉,我們的心情和艾敏娜女士一樣沉重。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表示將采取措施阻止哄搶,并努力尋找被搶文物。美國如何“亡羊補牢”,大家正拭目以待。
然而,人類文明的鏈條就這樣被人粗暴地斬斷,卻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
閱讀背景
伊拉克的博物館
伊拉克十分重視博物館的建設,早在20世紀20年代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建成后,即頒布了《文物法》,對非法挖掘與偷盜、走私文物有嚴厲的法律規定。從而,有效地保護了伊拉克的文物古跡,也提高了人民愛護文物的意識。伊拉克歷史悠久,文物豐富,除首都巴格達的國家博物館外,巴士拉、摩蘇爾、提克里特、庫特、巴庫巴、厄爾比勒、蘇萊曼尼亞等省市也都有規模較大的綜合博物館。巴比倫、薩姆拉、哈德爾、泰西封(邁達因)、烏爾、尼姆魯德等兩河流域古文明遺址所在地,亦都建有相應的博物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博物館,如泰西封(邁達因)的“卡迪西亞戰役全景畫館”、阿馬拉的“瀉湖居民風情博物館”等。首都巴格達除國家博物館外,還有以下博物館:
民族服裝服飾博物館

位于巴格達底格里斯河東岸拉希德大街一幢典型的巴格達風格的古老建筑內。展出伊拉克兩河流域各民族、各部落歷史上及現代的服裝服飾。
巴格達博物館
位于巴格達市中心馬蒙大街,隸屬巴格達市政府管理。展品為反映巴格達歷史和各個發展階段與市政建設、社會生活、人文風習相關的實物、照片、圖表、繪畫,以及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資料等。
軍事博物館
位于巴格達卡斯拉區,艾阿扎米亞公園內。隸屬國防部。展品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古代兩河流域各民族、各部落曾經使用過的兵器,歷史上著名戰例與戰術模型:二是伊拉克軍隊從組建至今經歷的各發展階段,包括軍隊組成、武器裝備、戰略戰術思想發展與演變、典型戰例模型及英雄人物事跡等。
薩達姆現代藝術博物館
位于巴格達市中心的海法大街。隸屬文化部。館內專設四個大廳,展出伊拉克藝術家——從藝術大師到青年藝術家在繪畫、雕塑、陶藝及現代造型藝術等領域的創作成果。此外,還有一些為籌辦專門藝術作品或其他展覽的展廳。
伊拉克藝術大師博物館
位于拉希德大街“民族服裝服飾博物館”旁邊。展出22位伊拉克著名藝術大師們1900年~1949年間創作的油畫、水彩畫、素描等藝術品。
自然歷史博物館
展出用于各種科學目的的動、植物標本。它還擁有一個有2.6萬冊相關科學專著的圖書館。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部分展廳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有二十個展廳,每個廳都代表著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
第一至二廳:史前時代。
第三廳:蘇美爾廳。蘇美爾人從公元前4000年前后即居住于兩河流域,建立過眾多城邦。公元前3千紀的烏爾第三王朝是其鼎盛時期。該展廳展出有烏爾王墓中出土的黃金飾品、豎琴、印章、刻有蘇美爾文字的粘土板、有大藍眼珠的蘇美爾人雕像。
第五廳:巴比倫廳。公元前1894~1595年的古巴比倫王國和公元前626~53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是兩河流域歷史上的重要年代。前者以國王漢謨拉比和《漢謨拉比法典》著稱,后者以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和他的“空中花園”著稱。
第十至十四廳:亞述廳。公元前10世紀,軍事強國亞述帝國興起。“帶翅膀的人面神牛”和“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第十七廳:波斯廳。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征服巴比倫王國后,伊拉克即處在波斯統治下。公元前4世紀此地處于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治下,深受希臘文化影響。該廳展品融合了波斯和希臘兩種文化的風格。
第十八至二十廳:伊斯蘭廳。公元7世紀兩河流域成為阿拉伯帝國領土,公元762年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建都于巴格達,該地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這一時期的文物中沒有人像畫。但講道壇、古墻壁的遺跡、伊斯蘭陶器、裝飾寺院用的阿拉伯花紋的瓷磚雕刻及文字雕刻等,也都盡收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