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4月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成立,并舉辦了“伊拉克戰爭與國際能源問題學術研討會”。人大校領導在致詞中表示:該中心的成立宗旨,就是要為國際政治理論和國際關系學術研究、政府決策和能源企業運作之間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來自在京的國際關系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政府部委和能源研究與開發機構,以及石油企業界人士三十余人與會,并就下列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如何認識美國控制伊拉克石油對世界能源市場的影響?
一種觀點認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目的是要控制中東石油市場以及世界主要能源運輸通道,以此控制盟國及亞太等地區的國家。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世界原油供應者與消費者之間不存在對抗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美國一個重大的戰略目標可能是使中東石油以合理的價格源源不斷地供應全球石油消費市場。第三種觀點認為,美國控制中東這個全球石油供應地可能使歐佩克影響日常石油價格的作用進一步式微。從大戰略思維看,中國如何參與形成美國主導前提下的國際原油供應和消費的合作機制才應該是主要思路。
美國控制伊拉克石油對中國在世界能源市場的利益有何影響?
中東地區是中國進口石油的主要來源地。中國與中東國家間關系較好,但進口原油的渠道不暢通,也不穩定。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是否進而改造其他中東國家的政權,值得關注。
一方面,中國應該利用戰爭帶來的西方投資者對中東國家非石油行業的信心的不穩定甚至下降,加強與中東產油國之間全面的經濟聯系。另一方面,中國應該進一步推動能源(特別是原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促進能源消費的多樣化。同時,中國有必要繼續穩定中美戰略和政治關系,以保護中國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利益。從長遠看,中美之間在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的互動中,不存在根本矛盾。
中國在保護自身的能源安全方面,應如何努力?
對中國所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既要正視,同時又不可夸大。審視中國的能源安全,應該從多個角度入手。
一個角度是中國的能源消費現實。中國自1993年起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但“以煤為主”仍是中國能源消費的現實。戰爭之后,中國的海外原油進口可能會遇到新的風險,但是否因此而采取增強對煤炭的依賴的政策值得商討。我國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加深,意味著我們必須以能源消費多元化和節能的角度思考中國的能源消費現實。
另一個角度是,什么因素是對中國能源進口安全最大的威脅?有專家指出,臺海局勢的不穩定是中美兩國軍事沖突的潛在危機。我們有必要研究這一問題對中國石油進口運輸渠道乃至進口供應源的戰略性負面影響。同時,我們也有必要研究中國如何參與國際保證海上石油運輸通暢的問題。這種研究,涉及戰略、軍事、經濟和技術等各個層面,也需要同國際間的同行共同探討。
第三個角度是,如何進一步改革中國國內的能源供應機制。我們應該進一步推動政府、大企業、中小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在能源供應和消費機制方面的對話,以形成共識,不斷地改善中國的能源供應和消費機制。
第四個角度是,為了防范國際原油供應市場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如何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對伊拉克戰爭對中國的能源安全的關注,又一次提醒我們研究如何加快建立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的重要性。其他國家的經驗可否供借用?同時,我們又如何利用國際間對中國依賴海外石油資源的關系,加強同國際能源以及其他經濟發展組織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