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巴以沖突波瀾迭起、難以平息。盡管死傷的人數已數以千計,雙方大多數群眾也已經厭倦了“一報還一報”的爭斗,但事態往往在剛平緩之時突然又迸發為血腥的慘劇。考察其中的緣由,這一沖突在國際舞臺上被“邊緣化”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干預的必要性
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邊緣化”在本文中的含義:兩個孩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打得頭破血流,可就是沒有人出來勸阻;好心人想出來拉架,但卻被他人攔住,“道理”,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在文明時代,“邊緣化”的作法有悖常理。不管是從秩序或道義哪個角度看,干預都是必要的。當然,這種干預必須是善意的。
在國際舞臺講干預自然非常復雜,因為國際社會的主體是擁有主權的國家,同時《聯合國憲章》又明文規定“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干預可能被等同為“干涉”,即對另外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進行強制性干預,而不干涉原則又是國際關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規范。
然而,對于巴以沖突來說,國際干預卻有其必要性。首先,巴勒斯坦人尚未建立自己的主權國家,國際社會善意地干預不涉及損害巴主權的問題。其次,以色列雖然長期占領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加沙和約旦河西岸,但從未正式宣布吞并這兩個地區。因為如果以色列這樣做的話,其境內的阿拉伯人口將超過猶太人口,以色列作為猶太國家的性質將發生根本變化。由此而言,國際社會對發生在加沙和西岸沖突的干預也不應被視為對以色列內政的干涉。再次,國際干預如能有助于平息沖突,維持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則不僅無干涉他國內政之嫌,反倒是貫徹了《聯合國憲章》“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的基本宗旨。
善意干預為何不易
干預巴以沖突符合《聯合國憲章》,但因美國偏袒以色列,經常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使得以聯合國名義干預巴以沖突難以進行。
布什上臺之初,對巴以沖突采取了撒手不管的政策。9.11事件發生后,為了集中力量打擊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美國重新派出特使調解巴以沖突,但敷衍塞責,不見成效。2002年中期,為了爭取聯合國、歐盟和俄羅斯在打擊伊拉克方面給予合作,美國同意建立“四方機制”,可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對伊實施核查的《第1441號決議》后,布什政府于年底又拒絕立即實施“四方機制”提出的解決巴以沖突的“路徑圖”。其實,這張“路徑圖”本身是依據美國“停火、巴勒斯坦先行建國和巴以談判解決最終地位問題”的三階段建議為基礎制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使巴以沖突在2002年被“邊緣化”的,非美國莫屬。
從“邊緣化”走向何方
巴以沖突在2003年會繼續被“邊緣化”嗎?這似乎要依賴于美國在伊拉克進行“倒薩”戰爭的前景。如果美國在戰爭中出師不利,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那么巴以沖突有可能還將繼續被“邊緣化”。如果美國“倒薩”成功,巴以沖突或許會被拉出“邊緣化”的境地。但其走向何方,可能并不是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重新啟動和平進程。
9.11事件發生后,根除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成為美國消除潛在威脅的主要戰略目標。由于把中東地區看作是恐怖主義的主要滋生地,美國已作好重新“整合”該地區的打算?!暗顾_”是“整合”中東的第一步。有消息說,美國在其后將把矛頭指向沙特阿拉伯和埃及,“重新劃定中東的版圖”。
不過,將矛頭指向中東大國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美國遇到的問題肯定會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將解決巴以沖突作為美國“整合”中東的階段性目標的幾率可能會大幅提高。假如美國真的這樣做了,巴以沖突的確會被拉出“邊緣化”的境地。然而,“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以美國的價值觀“整合”中東事務會使巴以沖突得到如何的最終解決,人們或許不得不滿懷狐疑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