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是迄今世界上惟一曾經擁有核武器、又自愿放棄核威懾計劃并銷毀了全部核武器、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的國家。南非的做法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的贊賞,被視為榜樣。
在伊拉克戰爭前的對伊武器核查期間,南非副外長帕哈德一個月內兩次飛抵戰云籠罩的巴格達,提出南非愿意派專家組幫助伊拉克配合武器核查,以避免戰爭。薩達姆接受了南非的好意。聯合國武器核查組負責人布利克斯在2月14日向安理會的報告中,也對南非政府的動議做了肯定的表述。2月23日,帕哈德率領南非武器專家組抵達巴格達。當然,南非的和平努力沒能奏效,但是國際社會對南非的努力給予了肯定。
當前,在防止核擴散成為核大國的主要安全考慮的情況下,了解一下南非核研究歷程十分有益。不過,南非1993年放棄核武計劃已經十年,南非的榜樣有人喝彩,無人效仿,原因在于核力量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并非無足輕重。一個國家和政府選擇或放棄發展核武器,有其具體的安全考慮。南非如此,其他國家也如此。隨著美國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政策的推行,及其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威脅,國際軍備競賽更為激烈,而處于“核門檻”的國家更加不愿后退。伊拉克戰爭后,關于核問題的爭論,就證明了這一點。
南非核武器發展長期是一個謎,直至1993年3月24日,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向南非議會通報了南非的核武器發展過程,并宣布南非在1991年7月10日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之前,已經全部銷毀其六個核彈頭與相關設備,南非發展核武器的的秘密才真相大白。
濃縮鈾的生產
南非作為世界上主要的鈾生產國之一,具有核濃縮鈾提煉技術。1948年南非成立原子能董事會。1961年開始的一般性核研究與開發早期用于和平建設,1971年修建提煉濃縮鈾試驗廠(Y Plant),該廠除了提供南非生產核武器所需的濃縮鈾外,1976年,美國停止向南非提供核燃料之后,負責向南非其他核反應堆提供45%濃度的材料作為燃料。后來,Y Plant成為技術試驗基地,為庫伯格等核電站提供所需材料。直至1990年2月停止生產。目前Y Plant已完全處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之下。它的高濃縮提煉設備已經全部銷毀,相關廠房得到清理。
核武器計劃的出臺
70年代中后期,葡萄牙殖民勢力撤出南部非洲,蘇聯在南部非洲呈擴張勢頭,古巴幾萬軍隊進入安哥拉,南非種族主義政權感到其周邊及國際安全形勢對其不利,處在軍事威脅和政治孤立之中。同時,南非白人當局強化了對黑人反抗運動的鎮壓,導致國際社會對南非的常規武器禁運的進一步限制。1976年,西方國家對南非實行核孤立,不再向南非出口核反應堆所用的核燃料。
1977年,南非政府決定把用于和平建設的核爆炸,改為用于軍事目的的核裝置。這一年,南非原子能公司完成了第一個核裝置(不含濃縮鈾),并準備在卡拉哈里試驗場進行一次使用貧化鈾的完全用儀器裝備的試驗,但根據南非有關當局的說法,這類相對粗糙裝置的試驗后來沒有進行。1978年,一個較小型的核裝置建成,據說第二年在卡拉哈里試驗場進行過試驗。不過,南非原子能公司負責人曾否認1979年9月22日南大西洋上的“兩次閃光”與南非有關,否認南非曾在南大西洋進行核試驗。但是,據以色列一家報紙1997年4月20日一篇文章說,被一顆美國衛星偵察測定的1979年9月在印度洋上空的一次閃光是一次核試驗,是以色列在幫助南非發展其核彈的設計,以換取南非550噸鈾原料。
到1979年,Y Plant能生產足夠的濃縮鈾。這一年,南非兵器公司在比勒陀利亞附近又建設一處新的設施,用以生產“小型核裝置”。1982年12月,完成第一個核裝置,以后以每年一個的速度制造了其他裝置。到1985年9月,南非政府對這個計劃進行了評估,之后決定將該計劃限制在七個裂變式的小型核裝置,但最后只完成六個核裝置,并決定不把這些核裝置用于進攻性策略,同時還取消了以前的一些早期研究項目,如钚和氚的生產。此后,只進行了很有限的理論性質的研究。
核武器的銷毀
20世紀80年代末,南部非洲的形勢出現緩和,德克勒克1989年9月出任總統后,開始政治改革。隨著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南非白人當局認為其核威懾力量已經沒有必要,可能成為負擔和不利條件。實際上,白人當局更擔心核力量落入未來的黑人政府手中。
德克勒克上臺后,決定銷毀核武器,以一個無核國家身份加入《核不擴散條約》。核裝置的拆除過程比較順利,到1991年6月底基本完成。1991年9月5日至6日夜里,最后一部分被提煉的濃縮鈾被送回原子能公司。
1991年7月10日南非成為《核不擴散條約》的一員,9月16日,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全面保護措施協議》。10月30日,南非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有關清單。
11月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向南非派出第一個核查組。伊拉克和朝鮮的經驗表明,檢查過程很容易產生沖突。南非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充分透明,一直同意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場所的合理訪問”。經過21個月的核查,國際原子能機構肯定了南非對核裝置硬件的拆除和銷毀的徹底性,以及把雙重用途的裝備和設備重新安排到非核或者核的和平利用方面。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之下,兩個地下試驗井也被銷毀。
此后,對南非白人政府是否公布了它的全部核力量時有質疑的報道,比如兩位英國記者曾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前總統德克勒克說已經銷毀了所有核武器,實際上是“蒙蔽了世界”。他們說,從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來源得知,反對黑人政府的白人右翼手中可能有五個核武器,包括四個中子彈。他們還估計南非共有24個核武器,包括原子彈、熱核子武器等,還有1000多個小型戰術性核彈頭。南非原子能公司一發言人反駁了這種說法,認為是一派胡言。當然,國際原子能機構也沒有對南非銷毀核武器的徹底性提出疑義。
第三個無核區的實現
1993年8月16日,南非議會通過《控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法令》,該法使制造和支持制造化學、生物及核武器,以及生產對這些武器的運載系統成為非法,并控制對雙重用途設備及相關材料的進出口。同年還通過了《原子能法修正案》,禁止向有核武器的國家出口核材料或相關設備,除非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向非核國家出口這些材料和設備,除非該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訂立的全面安全措施已經在運行。
1994年4月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建立民主新政府。同年8月31日,新政府決定實行不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政策。政府高官多次承諾這項義務。曼德拉總統在1994年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和49屆聯合國大會上,南非外長在多個國際會議上,都表明了這一立場。
在南非實現政治變革后,非洲大陸要實現無核區的理想才最終成為現實。1995年6月2日,南非原子能公司牽頭起草的“非洲無核區”條約草案完成,1996年4月11日,非洲國家首腦在開羅簽署了《非洲無核區條約》,即《佩林達巴條約》。這樣,在拉丁美洲無核區、太平洋無核區之后,非洲成為第三個無核區,整個南半球地區已經有效地禁止生產和使用核武器。
幾點啟示
今日的世界仍然面臨核戰爭的威脅,如何全部徹底地銷毀核武器,使人類免遭核災難,仍然是個課題。但是,南非的經驗和教訓有如下的啟示。
第一,“核門檻”并不高。雖然核濃縮技術和簡單的核武器需要高科技,但是對于有相當工業化發展水平的國家,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第二,對處于“核門檻”國家的孤立,影響有限。雖然國際政治孤立政策可能遏制某些個別國家進行核擴散,但是這種孤立政策的運用有其限度。
第三,安全考慮和地區安全安排,是解決核擴散的關鍵。相關地區性緊張必須解決,才能徹底實現不擴散。南非的情況如此,中東、南亞和朝鮮半島的情況也可能如此。因此,當一個處于核門檻的國家已經決定放棄核計劃時,國際社會在其正常化的進程中施加壓力時應當謹慎。
第四,世界需要更公正更可行的條約,才能使處于“核門檻”的國家后退,其中最重要的是核大國承擔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