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
10月11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與《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并決定提交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吳邦國、溫家寶分別就《建議(討論稿)》和《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此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全會在完善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強調依法治國方面有新的突破,在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方面有新的嘗試。這些舉措表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進一步發揚黨內民主、增強黨的活力作出了最新努力,也標志著中國改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經濟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
APEC聚會曼谷 胡錦濤首次出席
10月20日至2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第11次非正式會議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本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在世貿組織坎昆會議貿易談判破裂,亞太地區面臨更多恐怖主義挑戰和一些非傳統因素威脅的背景下召開的。會議圍繞“在充滿多樣性的世界為未來建立伙伴關系”主題,就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進程、加強亞太地區經濟技術合作、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以及反恐合作等重要議題進行討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與會,并就APEC合作發表重要講話。他提出“加強相互信任,保持亞太地區穩定”、“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三項具體合作主張。胡錦濤同時應泰王國國王普密蓬的邀請對泰國進行了國事訪問,會后還應澳大利亞總督邁克爾·杰弗里、新西蘭總督西爾維婭·卡特賴特的邀請對兩國進行了訪問。
“神五”遨游太空 圓我千年“飛天”夢
2003年10月15日是每一個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日子。北京時間上午9時,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按預定計劃,飛船繞地球飛行14圈后,已于16日清晨安全返回。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座壯麗的豐碑,標志著我國成為前蘇聯與美國之后的第三個進入太空的國家。“神五”飛船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一種衛星式載人飛船,設計方案采用了“三艙一段”(即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與附加段)、兩對太陽電池翼構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由13個分系統組成,體現了中國特色和總體方案的優化和進步,使中國的載人飛船技術達到或優于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的水平。與國外現有的飛船相比,“神五”有三大優勢:第一,起點高,一步到位,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載人飛船,一次就能容納三人。第二,適用性強,可一船多用。三艙方案中,軌道艙的命運不是變為太空垃圾,而是具有生活艙和留軌試驗艙的功能。第三,實用性強,我國飛船可實現人貨合運。
聯合國終于通過伊拉克新決議案
10月16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贊成全票通過美國提出的有關伊拉克問題的新決議草案。這對美國無疑是個利好消息!為尋求安理會授權并讓各國“派兵出錢”幫助其掌控伊拉克亂局,美國這份新體案歷經修改才獲勉強通過。但新提案的通過并不能掩蓋安理會內部舊有的矛盾。就在16日,法、德、俄三國發表不會派兵出錢的聯合聲明。三國認為,提案還應在聯合國在伊政治進程中的作用以及美英占領當局向伊拉克人民移交管理權的步驟這兩個重大問題上作進一步的修改。目前,伊拉克的局勢有失控的危險。來自境外的恐怖分子與薩達姆的追隨者相呼應,致使伊境內恐怖襲擊活動不斷。一些地方出現據稱是出自前總統薩達姆之手的信件,信中要求國內各部族首領向“可憎的侵略者”以及與侵略者合作的人發動“圣戰”。卡塔爾半島電視臺18日晚播放了兩段據稱是″基地″頭目本·拉登呼吁伊拉克人將伊拉克變為美軍大墳場的最新錄音講話。這些都為伊拉克更加動蕩的亂局投下了陰影。但布什也有高興的事情。17日,美國國會兩院相繼通過布什提出的有關伊拉克重建問題的高達870億美元的撥款提案。盡管國會對布什提案的內容做出一些調整,但它表明國會雖然對其伊拉克戰后政策存有置疑,但仍將支持其完成在伊拉克的行動。
朝鮮拒絕日本參加下一輪六方會談
正當人們期待第二輪“六方會談”早日舉行的時候,朝鮮最近又傳出驚人消息。在繼本月初發出諸如“從未同意參加下一輪六方會談”、“成功完成了對8000根廢核燃料棒的再處理”、“解決了制造核武器的一切技術問題”等強硬聲明之后,10月7日,朝鮮外務省又發出將不允許日本參加將來有關朝核問題的任何會談的聲明,理由是日本將核問題用于其國內政治目的,極力推行敵視朝鮮的政策。此話一出,立刻招致各方強烈反應。日本當即指出,日本不會接受朝鮮決定誰應該或不應該參加朝核會談。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拒絕了朝鮮的這種要求,并表示日本“必須并將繼續參加六方會談”。12日,中國外長李肇星和美國國務卿鮑威爾通電話時表示,朝核六方會談不應該受到干擾。13日,中國副外長王毅在莫斯科與俄副外長洛休科夫就包括朝核問題在內的亞洲問題舉行了磋商,雙方同意,六方會談是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朝鮮核爭議的重要步驟。18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又發出“朝鮮重啟核設施、恢復核活動、擁有核遏制力是為了對抗美國的對朝敵視政策和先發核打擊威脅”的聲明。分析人士認為,朝鮮此舉是為了應對美國一直在增加的軍事壓力。10日,設在日本橫須賀的駐日美國海軍司令部宣布,美軍將于11月上旬把部署在美國本土的13架世界最先進的F/A-18F“超級大黃蜂”殲擊機調往日本的厚木基地,使厚木基地部署的“大黃蜂”總數達到48架。同日,針對朝鮮的“防止非法走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會議”也在倫敦閉幕。19日,布什表示“美國沒有侵犯朝鮮的意圖,但也不會與朝鮮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韓國內閣集體辭職 盧武鉉深情挽留
10月10日,韓國總統盧武鉉宣布,鑒于他的高級助手、青瓦臺前總務秘書官崔道述在總統選舉前后從韓國SK集團收取了高達11億韓元(約95.6萬美元)秘密資金的丑聞,他將接受公民信任投票,以決定自己是否下臺。盧武鉉此話引起了韓國政壇的激烈震蕩。次日,韓國總理高建和內閣全體成員遞交辭呈。同時,青瓦臺總統府秘書室長文喜相、總統府政策室長李廷雨等要員也提出辭職。但盧武鉉拒絕他們辭職的要求。執政僅8個月的盧武鉉目前面臨著重重困難。在國內,他面對振興經濟的挑戰,而新千年民主黨的分裂和倒戈又使他不得不退出該黨成為一名無黨派總統。在外交事務上,朝鮮半島核問題遲遲難以順利解決。此外,美國要求韓國派兵進駐伊拉克,遭到韓國朝野強烈反對。在這種情況下,爆出崔道述案件無異于雪上加霜。分析人士認為,內閣請辭的舉動原本希望能幫助盧武鉉分擔責任,共渡危機,但反對黨卻抓住這一良機“興風作浪”。韓國大國家黨指責盧武鉉此舉是在國會選舉前的“政治賭博”和“政治陰謀”,目的是為了化解崔道述丑聞的不利影響和政府目前面臨的危機。
美中情局成員加沙被炸 阿拉法特壓力又增
阿拉法特時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交壓力。10月15日,載有美國外交官的一支車隊在加沙地帶遭到炸彈攻擊,三名美國人被炸死,另有一人受傷。據信美國中情局成員就在車隊內。這是美國目標在巴領土第一次遭到襲擊。事發后,盡管阿拉法特公開表示譴責,并組成專門調查委員會,承諾盡快緝捕涉案分子,但還是面臨歐盟和美國的強大壓力。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索拉納呼吁阿拉法特采取果斷行動,將制造爆炸的人繩之以法。布什指稱是巴勒斯坦當局導致這起“恐怖主義的邪惡行動”。美國前中東特使羅斯甚至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說,加沙襲擊事件很可能會促使美國對以色列驅逐阿拉法特開“綠燈”。以色列也借機再次強調驅逐阿拉法特的重要性。以外長沙洛姆在電臺煽風點火:“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勒斯坦人繼續縱容恐怖分子。如果阿拉法特還在那里,是不會出現一個巴勒斯坦溫和派政府與以色列進行對話的。”以色列的這些言行似乎與10月12日總理沙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的“驅逐阿拉法特不符合以色列利益”的講話相違背。輿論認為,沙龍的講話只能基本排除以色列近期對阿拉法特采取行動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著以色列當局就放棄考慮了多年的驅逐阿拉法特的問題。
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成立
10月15日,北約歷史上第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在荷蘭布林瑟姆的北歐戰區司令部正式成立。組建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設想,是美國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去年9月在北約國防部長非正式會議上提出的。去年11月,北約首腦布拉格峰會正式批準這一建議,并決定允許該部隊對世界任何地區出現的潛在安全威脅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按照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美國人瓊斯的話說,快速反應部隊的成立是北約50多年來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快速反應部隊將使北約具有前所未有的軍事能力,在最高決策機構下達部署命令后,快速反應部隊將在五天內部署完畢,并可在30天內保持獨立行動能力。除戰斗行動外,部隊將努力適應包括非戰斗營救行動、人道主義援助以及維和、反恐和禁運等在內的各類任務。目前,快速反應部隊由9000人組成,2006年將增加到2萬人。現有14個成員國為部隊提供人員支持,其中西班牙最為“慷慨”,共有2200人“入伍”,其次為法國,1700人。德國達到1100人。而身為北約“盟主”的美國因為忙于伊拉克的戰后重建,目前僅有300人參加。但瓊斯強調,布什政府對快速反應部隊“熱情很高”,并且美國人在指揮層占據重要地位。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首席部長住所遇襲
10月17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首席部長穆夫蒂·穆罕默德·賽義德在印度斯利那加的住所遭到數枚手榴彈襲擊,造成兩名守衛士兵死亡。所幸事發時賽義德并不在家。這是破壞印巴關系正常化進程的最新一輪暴力。印度副總理隨即發表談話,聲稱這次襲擊是跨邊境恐怖主義活動的又一證據,并認為是巴基斯坦支持穆斯林武裝分子在克什米爾反抗印度統治。但巴方否認。今年4月以來,印巴關系出現了緩和跡象,但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分歧依然存在。為此,印巴間的舌戰時有發生。不久前,雙方領導人在第58屆聯大期間相互指責。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指責印度是“恐怖國家”,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則指責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義”。特別是隨著近期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武裝沖突有激化的危險,印巴雙方的對立情緒又有進一步加劇的傾向。印度陸軍參謀長10月12日就強調,“巴境內有85個武裝分子訓練營,大部分都和巴軍隊的訓練中心合為一體。”17日,印度再次要求巴方將曾涉嫌策劃了1993年孟買系列爆炸案而被美國列為“國際恐怖分子”的達伍德·伊布拉希姆引渡回印度接受審判,但巴方否認其滯留在巴境內的說法。
伊朗將簽署《核不擴散條約》附加議定書
10月16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巴拉迪抵達德黑蘭,對伊朗進行其自今年9月IAEA通過關于伊朗核問題有關決議以來的首次訪問。本月初,IAEA核查小組已對伊朗部分軍事目標和民用目標進行了核查,但巴拉迪在肯定伊朗予以合作的同時,還著重強調伊朗應該向IAEA提供更詳細信息,以表明其并無發展核武計劃的企圖。輿論認為,巴拉迪此行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敦促伊朗“尊重”IAEA的“最后通碟”,于10月31日前向國際社會澄清其核計劃問題。按照規定,一旦IAEA在最后期限過后認定伊朗不合作,核問題將被提交安理會討論。英國外交大臣斯特勞甚至在此前的14日表示不排除武力解決的可能。在巴拉迪訪問伊朗的當日,俄副外長基斯利亞克呼吁伊朗要使其核能計劃“完全透明”。隨著“最后期限”日益臨近,伊朗“閃爍其辭”的余地越來越小。盡管伊朗還沒有接受IAEA為它設置的“最后期限”,但它在簽署《核不擴散條約》的附加議定書問題上的態度有所松動。16日,伊朗駐IAEA代表薩利希表示,伊朗將毫不拖延地提供有關信息和做出必要的澄清。17日,在馬來西亞參加第10次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的哈塔米總統承諾解釋IAEA對伊核計劃方面存在的突出疑慮,并愿意接受該機構對其核設施進行更為嚴格的核查,并表示不排除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