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束了中國和東盟國家單槍匹馬應付“非典”的局面;把解決跨國問題需要跨國合作的這把鑰匙攥到了手里。
在人們心目中,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聚在一起召開一次“峰會”,主題是聯合對付一種疾病,這樣的事例似乎不常見。4月29日,在泰國曼谷,中國—東盟領導人就召開了一次關于“非典”的峰會。當然,領導人們關注的并不僅僅是這次疫情本身,他們的眼光放得更遠。這次峰會最大的特點就是結束了中國和東盟國家單槍匹馬應付“非典”的局面,形成團結合作共同抗擊“非典”的新機制。中國和東盟國家把解決跨國問題需要跨國合作的這把鑰匙攥到了手里。因此,東南亞和國際輿論普遍對這次會議給予了正面評價。
別樣峰會別樣機制
本次峰會何以別樣?原因在于它是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首次就一特定的非傳統安全問題舉行特別峰會。與中國和東盟其他的合作機制相對照,“非典”峰會形成的合作機制有三個特點:
更注重利益的捆綁性。新型傳染病在傳播上滾雪球式的跨國性表明,一國解決問題并不等于無再被傳染之虞。利益的捆綁性要求各方必須在防治、研究等方面通力合作。為此,東盟決定采取一系列合作措施,包括建立部長級特別機構,以監督合作措施的執行;建立東盟“非典”控制信息網,交換控制“非典”的信息和經驗;在成員國之間執行統一的出入境檢疫措施和標準;對各國感染“非典”的外國病人或疑似病例采取同樣的治療和隔離措施;展開地區合作,支持各國傳染病學的研究項目和傳染病控制以及檢疫措施的實施,并考慮在現有東盟基金框架的基礎上建立緊急衛生基金等。中國總理溫家寶也提出了與東盟建立疫病防治通報機制、開展經驗交流與合作研究、加快衛生領域合作進程、協調出入境管理措施、努力減低疫情負面影響等措施。
充實了中國和東盟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內容。去年年底,中國和東盟簽署了“關于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并規定“現階段合作重點為打擊販毒、偷運非法移民、海盜、恐怖主義、武器走私、洗錢、國際經濟犯罪和網絡犯罪等”。但其中并沒有疾病防治等內容。而“非典”恰恰成為當前最嚴重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因此,根據該宣言“探討其他合作領域的方式”的規定,本次“非典”峰會正是完善和實施宣言的一個有益的行動。
成為今后可借鑒的合作模式。人們關心的問題是,應對“非典”的這種模式或機制是否會隨著“非典”的解決而壽終正寢。在筆者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一方面,中國和東盟都想借抗“非典”之機啟動10+1框架下的公共衛生合作機制,該機制可以有效對付涵蓋于該領域內的其他緊急事件。另一方面,緊急啟動領導人會談的做法也是可以借鑒的。
“危機動力”成就東亞合作
如果把“非典”峰會放在更大的東亞合作的框架來觀察,也具啟發意義。
“危機動力”是促進東亞合作的驅動力之一。簡要回顧一下東亞合作近十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危機動力”曾對東亞合作的形成和發展起過關鍵作用。早在東盟快速發展的1993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曾提出建立包括東亞13國在內的“東亞經濟核心論壇”(EAEC),但這一有抗衡美國意味的主張遭到美國的反對,從而影響了日本的興趣,這一有遠見的想法不了了之。但順境不成逆境成。1997年金融危機后,東盟國家再次倡導旨在提高地區抗風險能力的東亞合作,這一次東亞13國迅速達成共識,形成了今天生命力極其旺盛的10+3合作。9.11事件后,中國和東盟鑒于都面臨恐怖主義和跨國犯罪等威脅,因此簽署了加強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的宣言。此次“非典”峰會形成的機制也是危機給逼出來的。在此過程中,東亞國家領導人的危機意識及合作的政治意愿越來越強,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實在。不過,“危機動力”下的東亞合作仍有“亡羊補牢”的性質。今后,東亞合作應更多地從“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的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探討危機的早期預警合作機制。
在合作中提升抗打擊能力。從東盟來看,自金融危機后,這些國家幾乎陷入“有劫難逃”的怪圈。9.11事件、阿富汗戰爭、地區恐怖主義、伊拉克戰爭都在不同程度上阻滯著該地區經濟的復蘇。“非典”蔓延,再度考驗東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內憂外患的緊迫形勢下,各國有意凸顯和借助“危機動力”,通過特別峰會加強“危機抵抗力”。首先是危機反應速度加快。泰國曾在9.11后建議召開東盟非正式峰會,但多數成員反應冷淡。東盟各國雖在伊拉克戰爭前召開了特別外長會議,但分歧大于共識。而本次“非典”特別峰會從倡議到召開只用了約十天時間。這表明東盟正在改進集體反應緩慢的弱點。其次,內部協調有所加強。本次會議是由新加坡最早倡議的,但由于疫情嚴重而由泰國總理他信承辦并很快得到十國的支持,但會議仍由東盟本屆輪值主席國柬埔寨首相洪森主持。召開這種類型的會議在東盟尚屬首次,顯示東盟在應對危機時靈活性加強,內部協調有所改善。
化危機為轉機。首先,“非典”的爆發也提示東亞各國,即使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也不能顧此失彼,東亞各國在環境、生態、衛生、抗災等領域的合作仍顯滯后。其次,縮小貧富差距仍是東亞合作不能忽視的重點。新加坡學者提出,在貧窮國家依然存在的病疫極有可能再次反傳到富裕國家。因此東盟和10+3合作應進一步展開支持貧窮國家脫貧的項目。第三,在長期的磨合中增強跨國合作的實際效能。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數十個紅頭文件還不如一個行動更有效。”另外,各國應重視跨國合作中存在的三個通病:一是各國缺乏監控危機或走出危機的統一標準而導致缺乏共識和行動計劃;二是一旦媒體不再報道,領導人就開始轉移注意力,從而降低國際合作的政治意愿;三是現有的國際組織缺乏對緊急事態的預警能力、判斷力和影響力。
三思中國
國際社會期待“健康中國”。《遠東經濟評論》關于“中國富了,但不健康了”的說法提示我們思考: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對公共衛生的關注。而“健康的中國”對周邊國家尤其重要。推而廣之,一個穩定、有責任感的中國如果在環保、人口控制、經濟增長、犯罪、文化保存、貧窮、婦女問題、疾病控制和健康管理等問題上扮演關鍵角色,就能降低全球性的危機。
警惕變異的“中國威脅論”。去年比較熱的“中國經濟威脅論”已經降溫,但今年“非典”蔓延之初,國際輿論一度又出現妖魔化中國的論調。其中代表性的言論,如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的題為“隔離中國”的社論,重炒所謂“黃禍論”;《日本時報》稱“非典”疫情充分顯示“日本而非中國”更適合擔當亞洲領導者角色;英國的《經濟學家》稱“中國政府既能隱瞞疫情,也肯定能在其他統計數字上做手腳”。
“學習”也是打交道的方式。在“非典”戰中,值得學習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新加坡。新加坡是“非典”的重災區,但其迅速發揮小、快、靈的危機應對機制,再次強化了其危機處理“模范生”的地位。另一個是越南。專家們在研究了越南現象后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越南的成功就在于政府的開放做法和及早通報,迅速徹底的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