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打擊:常用常新
上一次42天的海灣戰爭,集中的空中打擊就持續了38天;78天的科索沃戰爭,全部是空中打擊;阿富汗戰爭,也是以空中打擊為主。不難預想,如果新版海灣戰爭爆發,空中打擊肯定是美軍首選并將全程使用的戰法。
在空中打擊行動中,美軍將發揮技術優勢,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上一次海灣戰爭中精確制導彈藥僅占8%,科索沃戰爭增加到了35%,而阿富汗戰爭則上升到了60%。可以預見,新的海灣戰爭中,將會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同時,為適應伊拉克特殊的戰場環境,美軍也將大量使用可打擊地下掩體的鉆地炸彈、燃氣炸彈和集束炸彈等先進彈藥。
遠程空中打擊,也給美軍帶來不少難題。一方面,轟炸機再次出動的時間增長,使得作戰強度降低,延長了戰爭期限。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拖延,加上需要打擊的目標點多面廣,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先進彈藥消耗量大,需求與供給的矛盾突出。人們還清楚地記得,在上一次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激戰正酣之時,突然出現了“彈慌”。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已消耗了大量武器彈藥,現在所有大的軍工廠都在開足馬力生產,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
空中打擊的低強度和戰爭的拖延,為薩達姆組織有效防御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增加了美軍達成戰略目的的難度。
地面進攻:“軍刀”利否
1991年2月24日,海灣戰爭進入第39天。凌晨4時,在強大的空中火力和海軍艦炮火力的支援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由科威特、沙特邊境出發,開始向伊拉克部隊發起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大規模地面進攻。
在強大的進攻面前,伊軍潰不成軍,42個師近50萬人喪失作戰能力,薩達姆被迫認輸。地面進攻作戰結束,歷時僅100小時。
時過境遷,在新的海灣戰爭中,“沙漠軍刀”依然鋒利嗎?
上一次海灣戰爭,戰略目標和地面作戰重點都十分明確,就是要把伊拉克部隊趕出科威特。這一次海灣戰爭,盡管戰略目標很明確,要把薩達姆趕下臺,但地面作戰的重點不確定。抓住薩達姆?消滅精銳部隊乃至全國兵力?
11年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沿波斯灣、沙特、印度洋、紅海、地中海至土耳其,基本上形成了對伊的戰略包圍。在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部隊正面,部署了27萬地面部隊,形成了較大優勢。現在,與伊拉克接壤的國家,多數表示不支持“倒薩”。沒有根基和后方的地面進攻,風險很大,這將是美軍下定地面進攻決心面臨的最大難題。
薩達姆靠戰爭而坐穩江山,也從戰爭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上一次失利后,經過十多年的思考,恐怕再也不會經營那個愚蠢的“薩達姆防線”了。現在,沒有了像當年科威特那樣的“包袱”,一旦美軍發起地面進攻,他不必死守一隅、坐以待斃。沒準還能掏出幾枚生化彈扔給美軍,讓他們嘗嘗厲害。
美國執意單挑伊拉克,需要投入大量本國部隊。沒有了與盟國風險分攤的機制,面對地面進攻可能出現的巨大傷亡,他們也不得不思量思量。
特種作戰:與“斗貓老手”過招
上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特種部隊運用短促突擊戰法,破壞了伊軍雷達系統和防空導彈;采取空中、水下和陸上滲透襲擾等方式,攻敵弱點;采取定點搜剿、跟蹤搜剿、滲透搜剿等方法,查打一體。有的部隊滲透到伊拉克控制區甚至巴格達城內搜集伊軍活動情報,為多國部隊飛機指示目標。
特種作戰收效大、傷亡小,符合美軍一貫的作戰思想。因此,美國對外軍事行動,歷來強調特種部隊的“特殊作用”,如果再度對伊開戰自然也會如法炮制。
美軍“倒薩”特種作戰,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直取薩達姆本人。但薩達姆也不是等閑之輩,多年來“貓捉老鼠”的游戲已使薩達姆變成了“斗貓老手”。
據英國《郵報》8月13日報道,薩達姆正將政府轉入安全的地下設施。這一掩體位于地下50米深處,從地面乘升降電梯需要20秒鐘才能到達,距首都巴格達約1個小時的車程。為了應對美國的尖端竊聽技術,薩達姆與其部下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口頭傳話進行。至今,薩達姆已成功躲避了二十多次政變及美國特工暗殺,穩坐總統寶座三十多載。
盡管如此,美軍在“倒薩”行動中,也還是要派出特種部隊,與“斗貓老手”過過招。
城市巷戰:籠罩陰云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8月9日報道,最近,薩達姆在伊拉克軍方的一些會議上提出,應將重兵留在巴格達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以保存實力,在可能的街頭巷戰中,殺掉更多的美國士兵。美國防部也透露,薩達姆正悄悄地將眾多地對空導彈,從沙漠轉移到首都巴格達。顯然,海灣戰爭中吃過大虧的伊拉克軍隊,不想在開闊的沙漠地帶被炸成炮灰。伊拉克精銳之師“共和國衛隊”,此前訓練多在開闊地帶,但現在正加緊苦練巷戰基本功。
今年6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約980名士兵,在佐治亞空軍基地,進行為期5周的巷戰強化訓練。之后,這些士兵參加了美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千年挑戰2002”,并在8月初實施了模擬巷戰。演習結果,消滅160名“敵人”,自己“損失”約100人。有一個排,排長“死”了,排里的戰士們頓時失去了主心骨。不久,大約七八名隊員,在向一間公寓的大門發起進攻時也被“干掉”。狡猾的“敵方”狙擊手越殺越勇,又“干掉”了另外7人。一天下來,排里35人只剩下9人還僥幸“活”著,而這9人全部都是掉隊的。
里應外合:內應難尋
美國很想要一場簡單明快、徹底解決問題的戰爭。因此,迫切希望伊拉克也出現像阿富汗那樣的“北方聯盟”,幫助美軍推翻薩達姆政權。
利用當地反對勢力推翻政權,是美國的一貫做法。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他們一直寄希望于伊反對派推翻薩達姆,但這一希望落空了。伊拉克不是沒有反對派,而是反對勢力一盤散沙,不成氣候。
目前,伊國內外反對派派系林立。國內的反對派主要有北部的庫爾德人、中部的遜尼派穆斯林和南部的什葉派穆斯林3股勢力。在這些派系中,政治主張有很大不同。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派系的領導人能獲得普遍支持,有能力組織起“倒薩”行動。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北方的庫爾德人身上,指望他們能像阿富汗北方聯盟一樣挑起重擔。但庫爾德人沒有北方聯盟那么強大,且內部意見也不統一。再者,庫爾德人對維持自己的自治現狀比較知足,對推翻薩達姆政權并取而代之不感興趣。8月7日,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主席巴爾扎尼,在去美國開會途經安卡拉時表示,他不會支持美國軍事打擊伊拉克,并指出:“我們首先是伊拉克人,本黨沒有建立國家的想法。”
與此同時,薩達姆為鞏固政權,已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清洗運動,處決不忠官員和平民。據一位叛逃到國外的前伊官員供述,僅在今年一二月間,就有約1500名“危險分子”被處決。
在利用反對派“倒薩”問題上,伊拉克周邊主要國家各有心思。土耳其擔心,伊北部的庫爾德人獨立建國,會撩起自己境內600多萬庫爾德人的“鄉情”。沙特阿拉伯則擔心,伊南部什葉派反對勢力如果掌權,定會投向同派的伊朗,可能破壞中東原本就敏感脆弱的均勢。
美國也不是沒有顧慮。當年老布什沒有乘勝追擊滅了薩達姆,就是擔心伊拉克分裂,會造成中東地區力量對比嚴重失衡。今年8月中旬,考慮到反對勢力缺乏核心、各自為戰的實際,擔心薩達姆倒臺之后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美國破天荒地邀請伊主要反對派領導人,到華盛頓與美國政府官員一起開會,想統一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綱領,教導和要求他們團結一致,與美攜手推翻薩達姆政權,處理好“后薩達姆朝代”的事情。
從目前伊拉克反對派的情況看,即使靠美國的力量扶持起一個新的政權,也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政府。伊拉克在“倒薩”戰后,很有可能出現分裂、陷入動蕩甚至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