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城市的審美”作為主題閱讀(2002年第11期)的命題是很不錯的。但我對刊登王軍、陳威威和謝泳三篇文章,持有不同看法。
我不是搞城市建設的,是個外行。但梁思成是個名人,以前,也多少知道一些。現在,全面肯定梁思成的設計思想,甚至說“批了一個人,少了座名城,”這是說梁思成的?我認為,言過其實,說得不對。
按我的理解,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對待歷史古跡,歷來是有爭議的,大家對于城市要建設,要現代化,以及要保護歷史古跡,都是贊成的。但在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上,又是有分歧的。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城市現代化建設為主線,同時盡可能保護歷史古跡;另一派以保護歷史古跡為主線,實現城市現代化。前者,是解放后我們黨和政府實際執行的方案,后者,是梁思成希望實施的方案,焦點似乎在這里。
梁思成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化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先后修改制定了三個方案,也列入會議討論,但都沒有通過。大家不接受,這是事實。
梁思成認為北京是歷史名城,他想把整個北京都保留下來,另外再搞一個新城,我就不贊成。因為這個北京舊城,既有精華,又有糟粕,都保留,沒有必要。例如,吵吵嚷嚷最多的,講到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其實這里面就有不少糟粕。胡同路小,有的彎彎曲曲,大多數四合院破破爛爛,而占的地皮不少。居民生活總要現代化,要通汽車,要有抽水馬桶,這些基礎設施怎么處理?都把它保留下來,會成為包袱,完全沒有必要。留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胡同和四合院就可以了。至于城樓和城墻,也是保留一部分即可。全國留下西安市的城墻,并對之進行維修加固,作為一個景點,也是可以的。
我記得,梁思成很欣賞古代大屋頂的建筑風格。五十年代初,他設計的國家計經委大樓,也是這樣搞的,后來受到了批判,樓是建了,大屋頂砍掉了。我認為批得對,問題不在于大屋頂這種設計美不美、好不好,而在于當時搞這種建筑不合時宜。那時,我們財政很困難,鋼鐵生產每年只幾十萬噸,沒有條件化那么多錢和那么多鋼材,去搞大屋頂。
從這里得到一個啟示:不管那一種設計方案,好與不好,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而要從大多數的意見和當時的客觀條件出發。
那末,現在回過頭來看,現在,北京城市擴大了,逐步實現現代化了,是不是把歷史古跡都搞掉了?我看未必,而應該說,主要的歷史古跡都保留了。例如,故宮、北海、頤和園、天壇、雍和宮、大量寺廟、有代表性的原王府四個院等等,這是事實。北京市在舊城改造上是成功的,有沒有一些該保留的歷史古跡沒有保留住,這可以斟酌,也可以批評,但基本面不能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