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日工作及爭取與日本結盟,是民進黨對外戰略與政策的重點。日本國會是臺灣當局企圖突破對日外交的重點,青壯年議員則是其極力拉攏的對象。
臺灣當局特別是李登輝與陳水扁十分清楚,臺灣要真正獨立,沒有美日等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一直企圖想借助美日尋求保護,美日反華勢力則想通過臺灣這顆棋子遏制中國,于是臺美日在這種相互利用與對付中國的共同目標下,積極進行政治軍事結盟。
與日美共建“反華新軸心”
1996年,美日達成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是美日軍事結盟、對付中國的重要戰略步驟,受到臺灣當局的大力支持與擁護,也增強了臺灣投靠及與美日結盟的信心。1999年日本通過《周邊有事法》,擴大了日美安保防衛范圍,公開將臺灣海峽納入“周邊有事”范圍,企圖在軍事上介入中國的兩岸問題,這是臺灣當局求之不得的事情。至此,冷戰后美、日、臺“反華新軸心”逐漸成型。
民進黨執政后,在完全投靠美國及大力發展雙邊軍事關系的同時,也積極加強與日本的政治軍事關系,希望建立“美日臺三角安全聯盟”,以確保臺灣的“安全”,為實現臺灣獨立創造條件。2001年1月,陳水扁在接受日本《世界》月刊專訪時露骨地表示,臺灣的存在對日本只有好處,“萬一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日本的安定立刻會受到威脅;對日本來說,臺灣海峽是生命線,如果臺灣發生危機或戰爭,不只是臺灣,日本和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地位都會受到威脅”,因此臺日之間要進行“國防軍事交流”。臺日軍事交流逐漸提上新的日程,將中國大陸作為假想敵,尋求在臺灣海峽“有事”時的軍事情報協調,甚至協同作戰。
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訪日本時表示,臺灣愿意在所有領域與日本尋求最大的合作,在區域安全上,積極推動建立“美日臺的東亞安全機制”,確保臺灣海峽的暢通以及環海道的聯合救治等。
日前,陳水扁也是選擇在日本召開的“世臺會”上,拋出“一邊一國論”與“公投立法”,不僅是向“臺獨”勢力表示走“臺獨”之路的心聲,更是希望獲得日本的支持與保護。去年8月17日,島內”臺獨”與日本右翼勢力在臺北召開“西太平洋安全保障———臺美日國際研討會”。聲稱如果臺灣受到中國威脅,日本也會受到嚴重影響,臺、美、日的三方防衛應堅固結合。發揮防衛中共攻擊的功能。為配合日本右翼勢力,臺灣“外交部長”政務次長高英茂表示“21世紀的中共不斷對外強調長程投射的武力,并持續擴張海軍,臺灣的戰略地位相形之下變得非常重要”。這標志著臺日關系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走向以中國大陸為敵的戰略結盟。
為了軍事安全結盟,不論是美國、日本、還是臺灣,都在擴大針對中國的軍事與經濟實力,制造“中國威脅論”。今年以來,日本將日本國內的犯罪率升高歸于在日本的中國人,不斷對中國產品進口制造障礙,中日關系的正常發展受到影響。
有專家評論指出,陳水扁政權把躋身于美日同盟作為對日外交最重要的內容,是日臺“斷交”以來,臺灣對日本政策的最大調整。這意味著臺日關系的戰略內涵明顯增強。日臺關系的基礎逐漸由“歷史情結”轉變為現實利益的戰略考慮。可見,臺灣的對外戰略已十分清晰,就是要投靠美日,與美日建立安全合作機制,以對抗中國,為“臺獨”鋪路。
經濟上“聯日抗共”
臺灣當局將大陸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稱為“磁吸效應”,視為臺灣經濟未來發展的三大外在挑戰之一。如何避免或防止此一“磁吸效應”,臺灣當局除加大對兩岸經貿往來特別是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技術與資本管制外,便期望與美日進行經濟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尤其是要“聯日抗共”,共同對付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對臺灣與日本的影響。
去年4月底,臺灣“駐日代表”羅福全在“立法院”提出“聯日抗共”口號,認為大陸經濟力急速上升,帶來的“磁吸效應”造成鄰國產業空洞化,臺灣與日本將首當其沖。“為有效遏止中共勢力擴張,臺、日應早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羅福全還表示,臺灣“將訴諸臺日合則兩利的主張,透過日本友好政要,使日本外務省體認國際環境的變化,做出有利臺日雙方的決策”。隨后,陳水扁表示,“為避免過度依賴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臺灣等應該研究在亞太地區締結FTA(自由貿易區)”。“臺灣海峽的和平可以通過締結FTA得以確保”。可見,臺灣當局已將與日本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提高到保衛臺灣的安全層次。
臺灣當局之所以強調要“聯日抗共”,當然是出于對亞太經濟形勢的判斷。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停滯不前。在亞洲的經濟火車頭地位下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則迅速發展,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連續9年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地區。入世后更吸引外商加大投資,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影響逐漸增加。同時,中國政府一改過去不與有關國家或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做法,于2001年11月首次提出與東盟10國在未來10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在日本看來,這是對其大國經濟地位的一大挑戰。
日本為保持亞洲的經濟領導地位及因應經濟區域化浪潮,積極與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首相小泉于去年1月在訪問東南亞時甚至提出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不僅將臺灣包括在內,更強調“東盟為日本外交最優先對象”,顯然有與中國爭奪亞洲地區經濟領導權的意味。
臺灣當局看到此一形勢及中日之間的競爭關系,乃及時提出通過建立日臺自由貿易區,通過經濟上的合作對付大陸,這樣臺灣就可以在政治、軍事上與日本、美國結盟后,實現與日美經濟上的結盟。這樣臺灣的安全可保,大陸經濟“磁吸效應”可免,就可為臺灣公開獨立創造條件。
不過,臺灣當局這種一廂情愿的做法,也面臨挑戰。臺灣方面雖積極推動,但日本政府考慮到中國大陸及亞太地區的總體形勢,未正式出面與臺官方接觸,只是私下與臺接觸。據臺灣“駐日代表”表示,日本通產省對此事積極,但外務省較為消極與保守,表示希望等其他國家與臺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后再與臺灣簽署。
臺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雖不能排除,但卻難以達到“聯日抗共”的目的。日本不會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或為了與臺灣加強關系而與中國大陸搞對抗,中國大陸與日本在經濟上雖有競爭關系,但雙方的合作利益與實質經濟利益還在臺灣之上,日本企業已出現對中國大陸新一輪投資熱潮,中日經濟合作仍將持續發展。盡管如此,臺灣當局的“聯日”舉動仍值得觀察與注意。
鼓動日本反華情緒
自李登輝執政后期以來,島內親日勢力就不滿日本對華政策,一再強調日本對中國大陸太軟弱,應更強硬,以便惡化中日關系,讓臺灣從中得利,加強臺灣與日本的同盟關系。
前年初在李登輝訪日問題上,陳水扁約見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所長山下新太郎,對其反對李登輝訪日表達不滿,“總統府副秘書長”更表示日本“太恐共、太過份”,對日本政府施壓,并最終促成李登輝訪日成功。
去年7月中旬,呂秀蓮在參加一家日本商社的酒會上表示,有些日本人為追求在中國大陸的商機,不敢得罪北京,也有一些老一輩的日本人因為8年戰爭對不起中國人,為贖罪不敢與中國大陸過不去。其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應該理直氣壯地對中國大陸說“不”,應該不顧歷史與中日的友好邦交來支持臺灣獨立。民進黨“立法委員”王拓更是批評日本政府“媚中意識作祟”,“親中立場根深蒂固”,認為日本外務省的“中國幫”勢力龐大,阻礙臺日關系的發展。
臺灣當局甚至不顧歷史與正義原則,極力討好日本政府。當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政府譴責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臺灣“外交部”卻刻意以主動發表新聞稿的方式,對小泉的舉動表示“理解”與“寬容”,極力討好日本。新聞稿竟然稱“雖然不能記憶歷史,但要以寬容的精神,采取向前看的態度對待”,“為了過去半個世紀的事耗費時間和精力沒有意義”。
臺灣當局的極力討好日本,不過是有意激化中日矛盾,鼓勵日本國內的反華情緒,期望獲得日本對臺灣獨立的支持與保護。臺灣當局的想法可能過于天真,盡管可能會獲得日本右翼勢力的掌聲,但臺灣最多不過是個卒子,日本政府不會輕易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來保護臺灣,為自己找麻煩。到頭來,臺灣既得不到日本的保護,期望落空,還失去了應有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