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各界紛紛質疑中國一些富豪在個人所得稅上的不光彩表現。據說,去年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評出的“中國十大富豪”中,大多數都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原因是他們把個人收入都合到工廠里去了,公司是自己的,個人的工資都在工廠稅前列支了。再加上近段日子一些媒體披露中國新生貴族在美國的豪宅和生活的奢侈,一時又激起了人們的若干火氣。這多少讓人想起了一部名叫《肖申克的救贖》的美國大片。
在《肖申克的救贖》里,一個銀行家出身的囚徒,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能,為獄警們做出“良好”的收入報表,因而受到獄警們的禮遇,“好事”傳開后,鄰近監獄的獄警也紛紛要求這位銀行家幫忙,獄中的他儼然成了座上賓。這部電影的內容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納稅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依法納稅,道德層面的納稅是靠不住的。
企業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自然人和投資人的雙重身份。作為投資人,他們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解決就業,同時也享受到一些優惠的稅收政策。作為自然人,他們理應在分配上和稅收上享受“國民待遇”。目前的問題就出在企業家的自然人身份上。公司是自己的,但公司的收益是用來投資還是用來消費?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稅務部門好像至今還沿用著一刀切的辦法:即自然人企業的收益統統按個人所得稅繳納,而法人企業的收益統統按照企業所得稅繳納,當然企業家的收益也是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當一個法人企業是私人投資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一些企業家在繳這兩種稅的時候,自然成了《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獄警,而企業的會計就成了那位銀行家。
如果我們的稅務制度還不能分清楚哪些是企業家收入中的個人開支,哪些是企業家的投資資本,不能對制度進行細化和完善,“一視同仁”對企業家的收入進行高額征稅,傷害的只能是企業家的投資欲望,他們注冊的資本恐怕十年也不會多增加一個數,中國的一些企業就別想做大做強,因為他們會想方設法找到“肖申克”。這恐怕是企業家與其他高收入階層比如說歌星的不同之處。
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完善的個稅制度。這個個稅制度不僅要看“貴族們”的工資單,更要看他們的實際財產;不僅要看他們收入的多少,也要看他們貢獻的多少;不僅要看政府表彰了誰,更要看到我們采取了什么樣的懲罰措施。就目前而言,我們認為,一個私企老板每月只有1000多元收入是不合常理的,即使企業是自己的,這樣的勞動報酬肯定是不能體現企業家勞動價值的,這無論如何也會使我們聯想到企業家的其他花費開支是通過公司走賬的,無論是誰都會認為那1000多元只是一個供人欣賞的花瓶而已。即使是私企,企業家本身也應該有合理的分配,因為這是企業家自然人價值的體現。
個稅制度是一個系統工程,因為個人所得稅不是分配上的最后一道坎兒,我們甚至可以設置很多防線來讓該給國家多做貢獻的企業家做出貢獻,比如說消費稅、遺產稅等等。
我們不是紅眼病。我們不是說掙得越多就越不公平。收入差距的拉大是人們將目光集中在新生貴族身上的主要原因,其實人們的著重點并不在于收入差距懸殊的本身,而是收入差距初次分配的不合理。比如一個上手術臺的醫生,紅包帶給他的“現金流”正說明他的初次分配是不合理的,這是個稅偷漏的重要源頭。企業家也是一樣。把用于投資的收入與用于消費的收入分開,按稅法分類納稅,避免用稅務部門管不住的其他現金收入來替補,這需要我們更多的部門參與進來,不能只是一個稅務部門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