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貴刊束學山《為何愛看帝王劇》(2002年第2期),憋不住要說幾句早就想說的話。
束學山先生所舉的有很高收視率的一連串封建宮廷劇,都是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歷史故事為題材的。這樣的題材給人以新鮮感,不為人們所熟悉,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記得在香港時,亞洲電視臺播放《雍正王朝》,收視率很高;無線臺播放《穆桂英掛帥》,盡管有名演員擔綱,收視率卻很低。俗話說:“戲連三出不受看”,穆桂英掛帥是老掉牙的歷史故事,不用演,人們都知道是什么內容了,能吸引觀眾嗎?
所有的電影、電視劇,都是一種戲劇。戲劇講究的是“有戲”。看戲看戲,觀眾看的是戲。沒有“戲”,題材再神圣也沒有什么看頭。所謂“有戲”應該指的是戲劇中情節豐富,人物形象在情節發展中因“沖突”而愈來愈鮮明愈飽滿。“沖突”可以虛構,但必須吸引人。劇作者的高明在于所虛構的沖突扣人心弦。不能吸引人的情節沖突,是脫離觀眾的。
電視劇《孫中山》的致命弱點不在于配合政治(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偉大人物的傳記影片必然有政治傾向,而在于題材并不新鮮,不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你不演,我也知道,何必看呢?其次在于情節編排不能扣人心弦,換句話說,沒有“戲”。既然沒有“戲”看什么呢?看戲看戲,看的是“戲”。給某種政治概念做圖解,做“傳聲筒”能吸引觀眾嗎?
我們不能埋怨新時代的觀眾政治覺悟低,而應該研究新時代的文學、藝術以及表演藝術如何切合文藝的特殊規律,而這種特殊規律曾經長期被扭曲。人們一而再、再而三違反恩格斯的教導,簡單化地把文學藝術用為某一時期政治口號或政治措施的傳聲筒,從而忽視了文藝的特殊規律。這樣的文藝作品(包括戲劇)如何能夠吸引觀眾,使之入癡入迷“欲罷不能”。
《宰相劉羅鍋》是有口皆碑、雅欲共賞的以封建宮廷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其教育意義與藝術表現力遠超《還珠格格》。人們欣賞這一類的戲,因為有“戲”可看,而且真正感受到工作學習之余的“寓教于樂”。沒有“樂”,哪有工余的“教”?皮之不存,毛將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