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政治學的詞典中,只有政治文化的詞條,沒有政治文明的詞條。政治文化,指一個民族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對政治問題的基本態度、信念和感情的總和。
現在我們所說的政治文明,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中新呈現的進步狀態。目前討論的話題,較多地集中政治文明的構成因素上,如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傳統、政治結構、政治活動和政治制度等。政治生活進步狀態的載體,即為上述政治文明構成諸因素的有益成果。
就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論述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范圍包括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社會主義法制、執政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決策機制、行政管理、司法體制、干部人事制度、權力制約和監督、社會穩定諸項。諸項建設對以往政治文明成果的階級性、歷史性當有所分析和區別,對以往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一般社會性、繼承性也會有所借鑒和吸納。此處要談的是政治文明的本然、應然和實然問題。
將政治文明作本然、應然和實然的區分,目的在當下應以本然為政治文明建設的重點,以應然為政治文明建設的方向,以實然為政治文明建設的落點。
政治文明的本然
政治文明的本然在民主,民主發展的積極成果。民主政治就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發展形成的積極成果。
在古希臘城邦中,民主是一種政體的名稱。民主政治很早就與君主政治、貴族政治并存于古代社會。但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排斥,波利比奧斯、柏拉圖、伯克的著作中常把民主政治看成是挑釁性的和不穩定的,甚至可能導致對少數人(尤其是有產階級)的壓迫和獨裁。一般的自由主義者,經常懷疑民主政治的有效性,(至今仍認為政治進步的價值在于自由,而不在于民主)這種情況延續到中世紀。
在近代社會初期,民主作為民眾權利得以肯定。文獻追述至英國激進思想家、1641年羅德島憲法和美國憲法制定者的闡述中。民主風行于法國大革命,主要是傳承古代共和主義而演變為近代的共和制。雅典是古代共和制國家,羅馬也實行過共和制,歐州封建時期的許多城市國家(威尼斯、馬賽等等)也采取過共和制政體,這對于專制的君主制是一種政治進步,但并未改變封建等級制的社會基礎。
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后,英國的立憲君主曾被認為是正統共和制。君主通常只是國家的一種象征,不掌握實際政權,因此君主國同時又可以是實行民主制度國家,立憲君主制仍在許多國家實行,民主政治得到廣泛肯定。共和制思想在19世紀同擴大公民權利相融合,由此產生的結合體通常被稱為民主。共和制和民主政治屬于同一政治范疇。大多數現代國家都采用共和制,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和制分議會共和制和總統共和制兩種形式。社會主義國家也采用共和制政體,即實行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國際社會普遍肯定的政治文明積極成果。所以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本然所在。
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制不同于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在于它的內容,而不在于形式。
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制,在于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把它從統治社會、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生命力;這是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他們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壓迫他們的有組織的力量;這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眾的敵人用來壓迫他們的假托的社會力量。因此,馬克思把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制又稱之謂“社會共和國”。其內容是人民獲得社會解放,成為國家的真正主人。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然所在是人民當家作主。而它實現形式可以借鑒于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一般形式,很難照搬。但應該說存在著民主政治建設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如制度的本然、價值的應然和人權的實然的內在規律。
民主政治的本然在于合適的制度選擇和制度建設,以權利立法原則,于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制度建設的保證。這當然是首要任務,但任何制度本然的確立,都有相當的穩定性,因而又必然對政治文明的價值應然作了相當的限制。雖然政治文明的價值應然轉變為制度的本然,要有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過程,而價值應然又是政治文明發展的方向。所以有必要探討價值應然的問題。
政治文明的應然
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政治文明的應然應反映為人類解放的歷史進程中。這個進程大體為:政治解放、社會解放、勞動解放、審美解放。
政治解放,在歐洲由資產階級領導,無產階級也參加。其標志是公民的確立,法治的形成,其動力是民主革命,其價值是人權。公民的確立,要求擺脫封建等級的政治不平等,成為政治上平等、人格獨立的社會成員,以法律形式確定社會成員和國家、公民和政府的關系。其前導是人權價值觀,雖然只是資產階級向封建階級要人權,但也發展出一般人權價值觀,表現為政治文明的一種進步。在中國的政治解放,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如果沒有政治文明的人權價值的應然,也就沒有這種政治解放。但正如一些政治家和專業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舊中國留給我們的民主法制傳統較少,封建專制的傳統較多,加上長期實行權力過分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在黨和政府機構內部形成的家長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積習較深,所以政治解放任務雖已基本完成,但仍須把“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最高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向人民負責”的宗旨,進一步加以制度化、具體化、規范化。公民意識形成,在相當一部分人口中,仍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也仍需政治解放的價值應然的正確引導。
社會解放,比起政治解放,不同的是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向資產階級要人權,所以有自己的人權觀,不會停留于政治解放,不滿足于公民的社會成員身份,要求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制度為此提供了基礎條件。其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要求,其社會權(生存權)優生的要求,已超出了資產階級政治眼界,拓寬和改造了它的人權觀,同時又內含了其公民平等政治權利和個人權利的價值應然的追求。具體地落實社會權要求,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要求,公民政治權利和個人權利的要求,也仍然需要社會解放的價值應然的正確引導。
勞動解放和審美解放,指勞動從其奴隸般地服從社會傳統分工中擺脫出來;指“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審美境界。這樣的價值應然,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主張的,同時馬克思主義者也科學地闡析了其所臻至的物質和精神的條件,目前還不能進入政策的應然。但其價值匡正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存在是合理的。其邁向政策應然的徐行是理性的。
總之,政治文明的應然是政治文明發展方向。它將無限地轉入政治文明的本然,獲得法的本體的存在。
政治文明的實然
人權狀況是政治文明的實然的比較集中的體現。聯合國所有關于人權的文件,都是政治文明的本然。各有關國家對有關文件的簽署,是對有關人權本然的確認。這種確認,在各有關國家中,實際上仍是一種應然,還需要有本國法律的本然銜接。即使有了這種銜接,還需要有司法的保證,即使獲得了這種司法的保證,仍有各國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結構、政治活動和政治制度上的差異,人權狀況實際上受制于此。所以要重視政治文明的實然問題。政治文明的進步狀態取決于政治文明的本然和實然的距離,距離愈近,狀態愈佳。人權觀的爭議,實際上是價值應然和法的本然之間的距離問題。所以我們主張進行“和而不同”的對話和討論。
中國人權保障的制高點,就是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
中國人權狀況的繼續發展的完善,取決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展,取決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具體化。十六大報告對此提出了有關政策和體制的九項主張,這需要通過完備的立法制度把黨的主張轉變為國家意志。
共產黨的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國人權事業的最大優勢,這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發揮這個優勢,要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
依法治國已經排除了任何個人和組織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賦予司法審判、司法監督與司法行政事務分開的獨立地位。要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監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監察權。為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提供法的本然保證。十六大報告在法的本然保證上,已從司法、行政、審計、監督等各方面提出了具體主張。
只有上述主張依法得以落實,才能最大限度地拉近法的本然和人權實然之間的距離,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然不斷地推動政治文明的本然向政治文明的應然的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