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盛會。面向新世紀,面對中國經濟、社會、政治發展的新階段,要有新思路、新突破,要開創未來的新局面,人們對這次大會寄予厚望。這里總結出十點企盼。
一、在建設“政治文明”上實現突破,并大力推進法治建設。
第三代領導人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創造性、靈活性和先進性。十六大應明確“三個代表”在新時期的指導思想,努力創造出更加寬松、民主的政治環境,并且全力打造中國社會政治與法治的進步。
以“三個代表”的思想統領中國政治創新和法治建設,就像是新的長征之路,而這條路上的點點足跡有一些已經開始清晰:一是要逐漸走向強化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二是要強調政府的政務公開、政情公開:三是要推廣和完善聽證制度;四是要肯定“民告官”的制度,以解決和緩解社會矛盾;五是要擴大和完善新聞輿論的監督;六是要繼續強調政府向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二、在進一步完善所有制結構、提高民營經濟地位上有新突破。
今后,民營企業將在中國經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的變革也將加速。對于市場競爭所帶來的所有制結構演化,相信在十六大中將會得到充分反映。主要內容可以分析如下:
國有企業的發展今后應更加注重資本運營,強調在流動中重組國有資產并實現保值、增值,增強競爭力。當前國企改革的線索已很清楚:一是戰略布局的調整,有進有退;二是改革國企的管理、經營和監督體制;三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為國企與其他企業的平等競爭創造條件;四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十六大之后的國企改革,應在上述四方面改革配套的基礎上,加大“產權”變革的分量,通過資產流動重組國企,辦法之一便是大膽引入外資。
要進一步突出民營經濟的法律和社會地位。要明確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是實現中國長期充分就業、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并要從法律上保證民營企業具有與國有企業同等的地位,保障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在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上有新的突破。
這主要涉及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匯率的松動以及土地交易等,同時還將涉及到國有資本的權益化,價格發現及其市場化,伴隨計劃型財政向轉軌型財政轉變過程中,政府推行簡單而公平的稅制,等等。另外,建設中國統一、完善的市場體系,還要著力打破地方利益、諸侯經濟等市場分割勢力對統一市場的阻撓。
四、對經濟發展中的“金融瓶頸”問題下大力氣解決。
最主要的是要大力發展現代經濟的支撐力量———金融(包括銀行、保險、股市與債市)。人們越來越注意到,金融對經濟增長與長期繁榮的直接制約。可以說,金融改革刻不容緩,十六大之后的中國,只有消除金融瓶頸,中國經濟才有可能充分地發揮WTO帶來的比較優勢,經濟增長才能借助金融深化改革的力量,在避免風險的同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五、將充分就業目標置于經濟與社會政策的優先地位。
宏觀政策追求的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等四大目標,但這四大目標在不同時期應有所側重。今后,由于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因此有必要淡化經濟增長速度指標,將充分就業置于優先目標,以最大可能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在解決就業問題的政策思路上,不應該陷入政府通過掌控更多的資源來解決就業的誤區,而應該通過政府的制度創新發展社會資源,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的辦法,來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
六、充分關注城市化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過去,中國經濟舞臺上競爭的主體是企業和地方政府,在十六大后,城市將越來越能成為新的競爭主體,登上中國經濟的大舞臺。城市之間競爭的結果,是在未來若干年中將迅速而有力地改變中國的人口版圖和經濟版圖。原因很簡單,未來幾年將有數億的農民進入城市,平均每年將有4000萬人口匯入城市化的洪流,這樣一個速度在世界城市化歷史上罕見。但相比由市場化驅動的城市化,目前中國的城市管理仍體現出高度計劃的色彩,已經落后于時代。
七、更加鼓勵中介組織的發展,促進“公民社會”的形成。
十六大后應更加強調中介組織發展的意義,注意到中介組織的 發展其實是市場力量的精血豐滿,意味著市場構造框架的日益精致 和完善,是適應未來民主政治建設的“公民社會”興起的重要基礎。
八、切實實施義務教育,為教育家辦教育創造寬松的制度環境。
一是實事求是,依據貧困線劃定實施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地域 范圍,把九年制義務教育切實普及起來。二是職業教育乃至高等教 育應該向民辦教育放開。同時,要逐步切斷教育與政府部門的行政 職級聯系,要由真正的教育家辦教育,而不是由官員辦教育。政府今后應該逐漸轉向只是制定教育標準,進行監督和考核等。
九、下大力氣提高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
最重要的是要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整個城市化的進程對接。首先尋求農民土地法律權利界定上的新突破,政府應肯定農民對土地的占有、轉讓和收益權,允許農民土地自由流轉,使農民土地成為農民手中的資本,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優化土地配置。
十、打破部門和地方利益格局,保障投資者和消費者利益。
既要努力打破舊有傳統壟斷部門,又要防止和打破新的局部的 部門和地方壟斷勢力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