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應德國政府的邀請,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蔣介石的私人特使孔祥熙,在赴英訪問之余,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德國首都柏林,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面對德方的盛邀,中國政府也有自己的考慮。當時中國正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巨大威脅,中日戰爭似已不可避免。大敵當前,且彼強我弱,國民黨政府抱著“以夷制夷”的幻想,希望通過國際力量的干涉,阻止或延緩日本的進攻。德國因其與日本的友好關系,自然是中國首先希望求助的國家;于是,孔祥熙接受了德方的邀請,帶著蔣介石交給他的特殊使命,開始了他的歐美之行。
5月孔祥熙—行乘船抵達歐洲,2日下午,他從捷克首都布拉格轉乘火車途經柏林去英國,在柏林做了短暫停留。盡管此次尚不屬正式訪問,德方外交部、國防部還是派了代表前往車站迎接,當時在德政府內部,已很明顯地分成“親華”與“親日”兩派力量。以沙赫特、柏龍白以及外交部長牛賴特(vonNeurath)等非納粹黨人組成的“親華派”,在對待中國態度上與戈林、里賓特洛甫等納粹黨官員的分歧越來越大。而居于最高領袖地位的希特勒,則持居中態度。一方面,他為了稱霸世界的戰略目的的需要必須與日本結盟,另一方面,他也認為,為了繼續獲得中國的戰略資源為發動戰爭做準備,目前還不能完全為討好日本而背棄中國。希特勒還在猶豫,雖然他在本質上持有與戈林等人相同的觀點,但他從一國元首的角度考慮,為了德國的全盤利益,他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做法。
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孔祥熙的來訪,已成為德國內部“親華派”與“親日派”的一次隱蔽的爭斗。
6月9日上午8時,孔祥熙率領代表團在訪英之后,由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乘火車抵達柏林,開始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代表團團員有:行政院秘書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翁文灝,他是中方主管對德貿易的負責人;另外還有海軍部長陳紹寬、中央軍校教導總長桂永清等軍方要員,以及軍事委員會秘書、德語翻譯齊等共14人。
孔祥熙到達柏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訪問間隙前往醫院探視正在此地治療眼疾的他的長女孔令儀。孔令儀當時正因個人婚姻原因避居柏林,隨后,在程天放陪同下,他又前往財政部拜會了沙赫特。雙方泛泛討論了中德雙邊關系。
孔祥熙首先提出了中方對于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疑慮。沙赫特解釋說:“這僅僅是一項針對共產國際的協定,并不涉及其他,這一點可由德方以駐英大使里賓特洛甫而不是外長牛賴特簽署該協定得以證明。”沙氏進一步告訴孔祥熙說,德國與日本簽約是要向國際上仇德的國家表明自己并不孤立,也有強大的朋友,當然,德國對中國的信賴要超過對日本的關系,他舉例說:德國在貿易方面貸款1億元給中國,但對日本卻限定只用現金交易,這足以說明德方是親華的。
6月10日中午,孔祥熙在程天放的陪同下前往德國外交部拜訪,適逢牛賴特外長出國訪問,由副外長麥根森出面迎接。麥根森說,中德兩國關系密切,外面傳聞德日協定威脅中國,實為謠言。孔祥熙聽罷十分嚴肅地表示:“日本人是不可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就曾利用德國戰敗之機奪取了德國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對這些事實貴方總不應該忘記。在反共問題上,日本標榜反共是為了奪取蘇聯在西伯利亞的領土,而中國國民政府才是真正反共的。中國對德寄予很大信任,一切軍事機密都對德國在華顧問公開,經濟上也與德方密切合作毫無保留。”麥根森最后表示:牛賴特外長與他本人十分重視對華關系,只要他們在任一天,中德友好就不會改變。
按照原定訪問計劃,下—個要拜訪的是令孔祥熙及中方頭疼的人物,他就是納粹黨第二號頭目、德國空軍部長戈林。
戈林是以其老奸巨猾而聞名于世的,他對中國并無好感。按照納粹黨的觀念,中國這個遠東弱者是不值得同情的,戈林與其他納粹黨棍一致認為,日本才是他們的遠東伙伴,因為日本軍閥與他們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和“征服世界”的“遠大抱負”,可在共同戰略利益基礎上互相利用。而中國只不過把它視為—個德國在目前尚不可缺少的戰略原料供應地,在沒找到替代之前,中國還有點用途,可為德國擴軍備戰提供原料保證,他同意邀請孔祥熙訪德,為的是,繼續獲得中國原料。至于中日矛盾等等,戈林并不愿多管,甚至還抱有同情日本的觀念,認為既然中國落后,被日本侵略則是自然的。
孔祥熙與程天放在客廳中等候了許久,不見有人招呼,心中早已涼了半截。正要打道回府,大門一開,那個挺著大肚的戈林手持拐杖跚跚而出。他因幾天前騎馬時被踢傷,尚未恢復,圓胖的臉上不時露出一絲痛苦的表情。孔祥熙上前招呼,戈林用手隨便一指,表示讓座,隨后,他便用十分傲慢的口氣說:“今天我們坦白地談話,不用講泛泛的套語。”接著,戈林又一次強調德日協定專為反共,并不針對中國,但他同時又表示如果中國共產主義活動太猖獗,則德國以后“非談到中國”不可。言下之意仍將中國作為一個潛在的對手來看待。對此,孔祥熙解釋說:“中國發生西安事變之后,中共軍隊已被政府收編,中共問題可望通過政治途徑加以解決。”戈林聞之口中呀呀作聲,表示不信任之意。孔祥熙有些氣惱,他列舉日本搶占德國遠東殖民地之史實再次說明:“日本是不可靠的。”戈林笑道:“日本是東方的意大利(指意大利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背棄盟約對德作戰),我們并不相信他。”戈林口氣一轉又說:“日本現在有強大的海空實力,中國有嗎?”言語中充滿了傲慢與蔑視。孔祥熙聞言深感不快,也顧不得什么體面,大聲回答說:“德國在遠東采取什么政策與哪一國訂約,我們不想干涉,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德國究竟是愿與中國做朋友呢,還是和日本做朋友?”戈林見孔發怒,這才緩和態度勉強說:“中國有成為強國的條件,德國自然愿意繼續與中國做朋友,也希望看到中國今后成為強國。”孔祥熙要求德方給中國更多的幫助,供給更多的軍火,戈林則要求中方為中德易貨制定出長期的供貨計劃,確保向德方供給原料與農產品,否則德方將要求中國付給現款才能供華軍火。
談話至此,已無繼續的必要,孔祥熙余怒未消,起身告辭。
6月12日,按照德方的安排,中國代表團乘專車離開柏林南下,前往沙爾茲堡會見德國元首兼總理阿道夫·希特勒。
13日下午,孔祥熙一行在希特勒派來的衛隊護送下前往沙爾茲堡山上希特勒駐地“鷹巢別墅”。
孔祥熙首先代表蔣介石委員長并以他本人的名義向希特勒表示久仰欽慕之情。希特勒回答說,他對蔣委員長亦很敬仰并問候蔣的健康,他稱頌蔣介石是中國負有天賦使命的偉人。
孔祥熙向希特勒介紹了日本侵華給中國東部、北部造成的危害,針對《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孔氏指出:中國現在政局穩定,不存在共產主義的危險,“中國絕大多數農民擁有小塊土地,缺少構成共產主義基礎的工業無產者”。希特勒說:“我希望中日間彼此友好合作,不要發生事故,應該共同合作,對付共產主義及蘇聯的威脅。”對于中日間現在的激烈矛盾與沖突,如果需要他做中介調解人以促使雙方和談友好,那么他很愿意從中盡力。孔祥熙介紹了中國政府對共產黨的態度,以及現行的對共產主義實行“防范”的方針,并強調在反共立場上,中德雙方是一致的;孔祥熙表示中國可以永遠做德國的朋友,而日本則是不可靠的。如果時機成熟,中國歡迎德國出面調停中日之爭。希特勒故作誠懇地說:“我非常希望中國強盛,希望中德關系更加密切。”他還說,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里拜爾是他的老朋友,也是中國的友人。克里拜爾對中國的情形很熟悉,經常有信向他報告中國情況。孔祥熙問:“元首閣下對中國方面有什么建議或意見?”希特勒說,他同意克里拜爾的意見,認為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將軍政大權集歸中央,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而后一切問題都不難解決。對于目前的中德關系,希特勒說:“德國是一個工業國家,中國則富有礦物和農產品,兩國間自然要進行易貨往來,德國在遠東沒有任何政治或領土的要求,只想發展貿易。”談話至此,孔樣熙算是得到了德方元首對于發展中德關系的親口承諾,這才放心松了一口氣。會談氣氛更趨緩和。孔祥熙試探著詢及德國在歐洲的政策,希特勒說:“目前的歐洲,平安無事。有些無聊的報紙大談德國如何備戰,準備發動侵略,這全是無恥謊言,德國決不隨意攻擊別人,但也不怕別人來進攻。”希特勒越講越激動,他大罵布爾什維克主義的俄國是世界秩序的威脅,然其危險性并不在蘇聯的軍隊,他拍著桌子說:“如果蘇聯敢來侵犯德國,那么,德國用一個師的兵力就能擊敗蘇聯兩個軍團!”但問題是在于歐洲的布爾什維克化,德國將會“因此而失去其主要市場”。例如“西班牙的內戰就是由于共產主義的傳播而引起的”,因此,德國對于共產主義的威脅不能不以全力加以防范。“德國在遠東政治行動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會見結束,希特勒親自將中國客人送出別墅大門,全體在庭院中合影留念。孔樣熙一行告別希特勒登上汽車,當汽車啟動時,孔祥熙回首窗外張望,意外發現希特勒已出現在別墅二層陽臺之上,他正高舉右臂向客人致以納粹軍禮,莊嚴之中又透露出幾分滑稽。
6月14日上午,孔祥熙回到柏林,他與德國國防部長柏龍白元帥見面。柏龍白是德方親華派人物,對中國一直抱著友好態度,在辦理中德易貨貿易過程中,他與孔祥熙多次函電往返。兩人見面,十分高興,如老朋友一樣親切。柏龍白以其軍人特有的直率對孔氏說:“中國對德國有什么希望及需辦之事,請坦白相告,本人一定盡力滿足。”孔樣熙要求德方繼續執行易貨協定,對華供給軍火及盡可能多的國防裝備,柏龍白想了想說:“德國現在也正在整頓國防,自身所需武器亦多,但對中國仍愿盡力相助。希望貴方一定要擬出計劃,早日通知我方,以便有充分準備,隨時可以交貨,千萬不要隨便增減改變計劃使我們無法應付。”由于德國國防部的充分友好合作,中德關于繼續供華軍火的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孔祥熙此次柏林之行,得到了德國最高領導維持兩國友好關系的承諾,同時獲得了德方經濟、外交、國防三部首腦的實質性支持,使中德兩國“易貨協定”得以繼續執行。這就意味著中國能夠買到更多的德國軍火裝備,用以補充脆弱的國防,增加對日抵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