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林批孔”時,報上揭露說,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篡黨奪權的林彪,躲在毛家灣他那陰暗的巢穴里,每天面對“克已復禮,悠悠萬事,惟此為大”的條幅,念忍字經,翻書記卡片。他記的那些卡片至今仍教我不能忘卻的只有一則:“誘以官祿德”。
之所以對此印象格外深刻,是因為我一直在求證:這句話他是從哪本書上抄來的呢,還是揣摩政治權術的心得體會?而且,我還一直在求解這句話的含義:以高官厚祿引誘人不說也明白,如何以德誘人呢?如果“誘”是“循循善誘”的“誘”,即啟發式、助產式的因勢利導,“德”是以德治天下的善政、美德,那么,通?!暗隆笔遣粫c“官祿”這樣的“俗”物并列的。
近20年間,我沒有忘記這個疑問。
當然,從古代典籍中,我似乎也可以給出解釋。歷代統治者從不諱言以官職(支配他人的權力、等級制社會中的身份地位)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俸祿(成文和不大方的物質財富收益),引誘和籠絡社會精英參與治理天下。
漢高祖在死去的先一年(公元196年)所下的“求賢詔”,第二段曰:“今吾以天之靈,與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己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顯之?!眲畹脑捳f得夠明白了,誰肯擁護我追隨我,我就能使他富貴顯達?!帮@”之法無非封高官賜厚祿。這個流氓皇帝倒坦率,一語“共安利”直白地道出了“顯”的底蘊。唐太宗李世民見士子踴躍參加科舉,喜道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矣,也毫不掩飾地表明了他誘以官祿的用心。
然則,“官祿”與“德”如何并列,如何匹配呢?《莊子》里借“反面人物”盜跖和滿茍得之口嘲諷儒家仁義道德的虛偽。盜跖不留情面地對孔子說:“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欲求富貴焉。盜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在盜跖看來,孔丘講的德,與富貴(即祿、官)乃互為表里。而滿茍得則說:“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又引《書》經(佚文)直揭歷史的老底:“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保ㄒ姟肚f子》第二十九篇。流沙河《莊子現代版》譯為:“有一本古書說:夸什么好?罵什么壞?成功的痞子變光彩,失敗的君子變無賴?!保M茍得的意思是說,只要先攫取了權力和地位,就不愁沒有人贊美,就勢所必至地擁有了美德。滿茍得的話印證于中國歷史,是絕對正確無誤的:不論哪個昏蛋、混蛋,只要他坐上了龍椅,他就是“圣上”,他就擁有了“圣明”,他的話就是“圣旨”。圣者,德之至也??追蜃硬皇潜环Q為“圣人”嗎?但那是在他死后,弟子門徒及后世別有用心者的追捧。而皇帝———最高統治者,一生下來或一登寶座就“圣”了!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上,權力、財富與道德是三位一體的,不過是按權力等級擁有的“官祿德”有等差罷了……
但是,林彪并不是古人,他也沒有讀多少古書,他如何悟到了這樣一條“治世箴言”的重要性呢?
老實講,與“批林批孔”年代的懵懵懂懂相比,如今的我,對這種權經已經有了真切的體悟。俗語說,“沒吃過豬肉,還沒有見過豬走嗎?”當買官賣官成了某些地方的政風;當“官本位”愈演愈烈,當官不僅意味著“五子登科”,同時意味著各種美譽和榮銜接踵而至,想不認知“官祿德”一體也難了,除非是白癡或拒不“正視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