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伊作戰中,美軍投入了兩個師的海軍陸戰隊兵力。他們是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隊和第3遠征隊。他們負責東部戰線迂回巴士拉沿底格里斯河東岸突擊,攻克或繞過庫特,并從東南部逼近巴格達,搶占底格里斯河渡河點或橋梁,并攻占巴格達南部的拉希德軍用機場。
2003年4月初,美海軍陸戰隊抵達巴格達,曾大肆宣傳的巴格達并未作認真的抵抗。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和共和國特別衛隊也未像戰前設想的那樣,進行殊死戰斗,并給美軍以很大的殺傷。
在深入伊拉克內地600余千米后,美國海軍陸戰隊完成了自己的軍事任務。
美國海軍陸戰隊是美軍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早在19世紀末期,就參加鎮壓阿爾及利亞海岸外的地中海海盜的作戰行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海軍陸戰隊主要在太平洋方向作戰,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伯勞群島、沖繩群島等激烈殘酷的兩棲登陸戰役,戰功卓著。
二戰后美軍投入的歷次戰爭中,像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和海灣戰爭,都可以看到海軍陸戰隊的身影。
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支非常精銳的部隊,它從屬于海軍,然而每次戰爭中往往充當陸軍地面部隊使用。雖然海軍陸戰隊的編制、裝備、訓練都適合于兩棲登陸作戰,但由)于美國陸軍目前只有10個師的兵力,而且重型裝備師往往要數月時間才能投入戰場,于是裝備較輕,機動性好,隨時作好參戰準備的海軍陸戰隊就可能被立即投入戰爭,而且處在戰斗較激烈的戰區內。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作戰編制是一個軍一級的空陸特遣編隊,稱作陸戰遠征部隊。它的標準編成為1個陸戰師、1個陸戰航空聯隊、1個監視、偵察與情報大隊、1個支援勤務大隊,共約4.3萬人,其司令為中將軍銜。在實施作戰時,1個陸戰遠征部隊需43-44艘兩棲作戰艦船運輸。在這次攻伊之戰中,陸戰遠征部隊的各個組成單位都不滿員,所以一個遠征部隊約3萬人左右。
陸戰師轄3個陸戰團,以及1個炮團、1個坦克營、1個兩棲突擊營、1個輕型裝甲營、1個戰斗工兵營和1個偵察營。它的標準編制是1.4萬人,但目前第3陸戰師已經精簡到7千人。師長為少將軍銜。
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支完全機械化的部隊。一個師按標準應配有M1A1重型坦克58輛,AAV7兩輛突擊車208輛,反坦克導彈發射車36輛,輕型裝甲車36輛,M198式155毫米牽引榴彈炮90門,M10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8門,M110式203毫米自行榴彈炮12門;81毫米追擊炮72門,60毫米追擊炮81門,還有大量“龍”式、“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器(“龍”式216部,“陶”式144部),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裝置(往往預置在“悍馬”戰斗車上)130部。另有“毒刺”防空導彈發射器70部。
由于陸戰師早巳實施了精簡編制,所有這些標準火力裝備已被大大壓縮。
為陸戰師提供支援的陸戰航空聯隊標準編有12000人(實際只有6000人)。它編有4個航空大隊和支援大隊,1個防空導彈營、1個高炮分隊。按編制應配有F/A—18戰機48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戰機60架,EA—6B電子戰飛機6架、KC—130加油機12架、AH—1攻擊直升機36架、CH—46E中型直升機60架、CH—53D/E重型直升機44架,UH—1多用途直升機18架,共有飛機284架。但由于種種原因,實際上連一半也未配足。
防空導彈營有“霍克”機動防空導彈發射架16部、“毒刺”肩射防空導彈組90個。由于伊拉克空軍威脅很小,該營實際上并未出動。
海軍陸戰隊的輕武器與13年前的海灣戰爭時變化不大。它們是M16A2型5.56毫米自動步槍、M4卡賓槍、M249班用機槍,M240G型7.62毫米通用機槍、M24狙擊步槍,M2型12.7毫米大口徑機槍、M82A1型狙擊槍、M203型40毫米槍掛式榴彈發射器、MKl9自動榴彈發射器、M9型9毫米半自動手槍,M136反坦克火箭筒、SWAN肩射突擊武器等。
這林林總總的輕武器中,只有M4卡賓槍和M240G通用機槍是新裝備的。
整體上看,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一般,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于陸軍,像第4機步師那樣的數字化部隊。但海軍陸戰隊更看重個人的勇敢,訓練和配合,他們有敵前登陸,血戰灘頭的傳統,并不畏懼近距離的戰斗。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部署在英軍第7裝甲旅(“沙漠之鼠”)和美軍第3機步師之間,主戰場是東線。
實際上,這些美海軍陸戰隊表現平平,不像第3機步師那樣深遠迂回,大出風頭。陸戰隊在開戰第3天進入戰場,由于英軍占據了科威特一伊拉克的大部分高速公路,陸戰隊只能利用科—伊邊境的普通路。因為道路擁擠,未能發揮出陸戰隊的高速機動能力,只能在一條公路沿線作戰。
在陸戰隊區里,伊軍部署了第3軍的3個師。第51機械化師被證明是打得最好的伊軍部隊,開戰時把主力和師指揮部移到巴士拉。它主要對英軍作戰,另外兩個師——第6裝甲師和第11步兵師由于防備美軍轟炸,已經大大分散,未能形成堅決的抵抗線。在祖貝爾附近的伊軍部隊剛開炮就被美軍凝固汽油彈、集束炸彈、激光制導炸彈和JDAM消滅了。
但陸戰隊仍然前進很慢,到第4天才接近阿拉伯河(它距邊界只有60公里,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匯流河)并占領渡河點,在邁吉勒一魯邁拉一古拜西一線河岸利用原有橋梁(伊軍未加破壞)和陸戰隊自架的浮橋渡過了阿拉伯河。
隨后,陸戰隊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片泛濫平原上正面突進。這里多年前曾是一大片沼澤濕地,但現在已經干涸,陸戰隊的AAV—7型兩棲車通行毫無困難。伊軍抵抗不強,影響突擊速度的主要是后勤和空中支援。陸戰隊主要依靠攻擊直升機掩護,自己的固定翼飛機數量和出動架次都不足。到了第6天,遇到了沙塵暴天氣,攻勢就停下來了。
陸戰隊在攻擊第10天抵達巴格達東南重鎮庫特郊外,這里是伊拉克軍的中部戰區,由共和國衛隊的尼達裝甲師守衛,兩軍接戰后,陸戰隊的攻勢停下來,等待后勤補給和空中近距支援。
雙方在庫特對峙 了 1周,伊軍雖有傷亡,但并未放棄抵抗。美軍中央司令法蘭克斯中將對陸戰隊攻勢緩慢十分不滿,臨陣撤掉了一位團長。這在美軍戰史上十分罕見。
陸戰隊在新團長的指揮下一舉突破了伊軍防線,在庫特西郊渡過底格里斯河,沖上巴格達到庫特的公路,在兩條平行的公路上向巴格達疾進。
這時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在陸戰隊正面的伊軍仿佛消失了。陸戰隊在只有零星抵抗(只有少數伊軍和準軍事部隊開槍,但對M1A1坦克無任何殺傷能力)的情形下,試探性地接近了巴格達東南郊的“紅線”。依然沒有像樣的抵抗。戰前薩達姆·侯賽因大肆吹噓的共和國衛隊“漢謨拉比”機械化師似乎“蒸發”了。連陸戰隊員也頗為困惑不解。
當4月初美軍第3機步師闖人巴格達西區的中心地域時,陸戰師仍然未能抵達巴格達。當美軍攻占巴格達國際機場4天后,陸戰隊才攻占空無一人的拉希德軍用機場。陸戰隊負責了巴格達的部分防務。當姍姍來遲的第4機步師接防后,陸戰隊就開始后撤。4月中旬,一身征塵的陸戰隊士兵登船歸國,他們又一次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遠未給他們帶來以往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