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遼東半島最南端的大連旅順,目的是采訪蛇島(自然保護區)。蛇島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生存單一品種黑眉蝮蛇的島嶼,在只有0.73平方公里面積的小島上生存著近2萬條劇毒蛇。
在蛇島上,仍存活著世界奇跡:惟一一種既冬眠又夏眠的蝮蛇,這種蛇一年只捕食幾次就可存活下來,島上的其它動物都滅絕了,極強的生命力使它們在島上生存繁衍幾千萬年。
在蛇島上,經常發生殘酷的“戰爭”:蛇鼠大戰、蛇鷹大戰。蝮蛇堅守著家園,兇猛地打擊這些外來的“敵人”。
在蛇島上,最有趣也最感人的應該是人與蛇的故事:研究人員被毒蛇咬傷后,在島上自己手術;觀察蝮蛇,晝夜與蛇相伴;為了不讓蛇渴死,給蛇打井、給蛇供水,觀察上萬條蛇圍著800個水盆飲水……
堅忍的蝮蛇生存下來了
這里原來不叫蛇島,因為它還不是島,是與大陸連接的一座座小山峰。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常年空氣濕潤,小山上樹木成林、綠草成蔭。這樣好的地方當然是許多動物向往的樂園,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食肉的、食草的;兇猛的、溫順的,許許多多的動物都來到了這里,構成了它們天然的食物鏈。這里的動植物正是用這種方式保持著特有的生態平衡,合理地存在著、繁衍了千萬年。
由于地殼運動,這里天塌地陷了,這里成了孤島——很小很小的孤島,四周都是懸崖峭壁。
食草動物們沒有食物了,只能等待著被食肉動物吃掉了。后來,島上幾乎所有的食草動物、小動物和鳥類都被食肉動物吃光了,食肉動物們開始互相殘殺。就這樣,小島成了荒島,幾乎沒有生命的跡象。
秋天到了,候鳥飛來了,它們是從北方飛來的,準備飛到南方去過冬。這時一種爬行的東西從巖石縫里爬了出來,一動不動地等待著。當毫無防備的小鳥落到它旁邊時,它猛撲過去,把毒液迅速注入小鳥的體內,小鳥很快就被毒死,它把整只鳥慢慢地吞進去,消化四五天。這種爬行動物就是蝮蛇。
這個故事發生在距今幾千萬年前的那場使渤海地區下陷、形成渤海的地殼運動中,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被海水隔開了。蛇島也就在那時形成的,它的四周,現在還能看出斷裂的痕跡。
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滅絕了,只有蝮蛇能生存下來呢?原來,蝮蛇是一種忍耐力極強的爬行動物,很長時間不吃食物都不會死亡。在那場災難中,它們爬進巖洞里,在強烈地震中有一些活了下來。沒有食物,它們就忍耐著。幾個月后,候鳥飛來了,救了它們的命。島上沒有任何可供食用的東西,一年只有春秋兩季候鳥飛來時,它們才可能吃到食物。慢慢地,蝮蛇就學會了夏眠,為的是保存體內的營養,好讓自己活到候鳥飛來。據專家介紹,蛇島蝮蛇是世界上惟一夏眠的蛇,除此之外,所有的蛇都把夏季作為最好的捕食季節。蛇島蝮蛇適應了那種惡劣的環境,才在小島上繁衍生存了幾千萬年。
蝮蛇的看家本領:頰窩“熱測位器”和毒液
蛇島的蝮蛇是一種劇毒蛇,又是一種非常懶惰的蛇。它們能靜靜地躺在巖石上、樹枝上、草叢里十幾個小時而一動不動。那它們靠什么來捕食呢?它們的看家本領只有兩樣:頰窩“熱測位器”和毒液。
蛇島蝮蛇還有一個本事,那就是變色。它們常常是在早晨從巖石洞或縫隙中爬出,爬到樹枝上、草叢中、巖石上,身體也變得跟樹枝、草葉或巖石的顏色很接近,等待著小鳥送上門來。在蝮蛇眼睛和鼻子之間有一個被稱為“熱測位器”的頰窩,在一定的距離內,能分辨出千分之一度的溫度變化,而反應速度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一條蛇爬到樹枝上,它的頭稍稍抬起一點,整個身體彎曲著,然后就那樣一動不動,當一只小鳥唱著歌落到枝頭上離蛇的前半身不遠時,蛇的頰窩感到了溫度的變化,知道了來者的大小,蛇頭猛撲過去,毒牙咬住鳥的身體,順著毒牙將毒液注入鳥的體內,小鳥撕心裂肺地掙扎很短的時間就死去了。如果捕到的是小鳥,又恰恰咬在鳥的頭部,蝮蛇就在樹枝上慢慢吞食;如果是一只大鳥或者沒有咬在鳥的頭部,高度近視的蝮蛇就與鳥一起摔到樹下,等鳥被毒死后才松口,找到鳥的頭部再開始吞食。一般吞食一只鳥需要5~20分鐘。蝮蛇有個天大的本事,嘴能張開120度,能吞下比自己的嘴大幾倍的鳥。
蝮蛇就是用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的。它的耐饑餓能力極強,一年間只吃一次食物就可以存活下來,有的甚至一年不吃東西都不會死。可它們要繁殖、要生存,就得多進食。蝮蛇捕食后需消化三五天,然后才能進食,營養積累夠了,一般兩年繁殖一次,是卵胎生,一次生下1~8只小蛇,小蛇生下來就能爬行捕食,而母蛇生下小蛇連理都不理就走開了。蛇沒有親情,只是個體存在,別的蛇有危險跟同伴沒任何關系。這種蛇最長的只有1.02米,其毒性是非常可怕的。
蛇島蝮蛇每年進食的季節就是候鳥飛來的季節,每年春天的4~6月,每年夏秋的8~10月。候鳥陸續飛走了,蝮蛇就進入夏眠和冬眠了。
蛇島蝮蛇在幾千年的進化中,為了適應環境生存下來,它們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讓人受到啟示。
人與蛇
1981年春天,蛇島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成立了,也就從那時起,人與蛇共處一島的日子開始了。人與蛇相處過程中發生的許多故事自然讓我們感到新奇。
蛇島在成立保護區以前,幾乎沒人上去,蛇島四周的許多小島都是光禿禿的,那是千百年來漁民上島亂砍亂伐的結果。而蛇島上有毒蛇,幾乎沒人敢上來,反而保護了蛇島,使蛇島上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這邊風景獨好,還真得感謝這些毒蛇。不過,在成立保護區之前,蛇島的蛇已不足1萬條,那是被許多利欲熏心之徒大肆獵殺和瘋狂破壞蛇島資源的結果。保護區成立后,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蝮蛇的數量已達到近2萬條。
蛇可以一年不吃東西,但不喝水是存活不下去的。蛇島的蝮蛇在多年的進化中鍛煉出超常的耐饑餓能力,卻不能喝海水,它們仍要靠淡水為生。而島上的淡水太少了,蛇島管理處的人們就得想辦法解決淡水問題,不讓蛇渴死。
開始的時候,采取非常簡單的辦法,在雨季人為地挖些水坑,積一些雨水就夠島上的蛇飲用了。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也是困難重重,在蛇大量出沒的地方挖坑積水,隨時有被蛇咬的危險。最困難的是1989年,那年大旱,島上幾乎一年沒下雨,積水一點也沒有了。蛇島管理處的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他們用船往島上運水,借用巡邏艦運水。運水上島后,是不能把水放進坑里的,那一會兒就會被干旱的土地吸光。人們用了800個水盆,把水分布在島上,就這一項工作,就把所有的工作人員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他們的汗水沒有白流,那一年,蛇島上沒有被渴死的蛇。一大堆蛇把頭伸進水盆里搶著飲水,800個水盆邊圍著上萬條蛇,可以說是世界奇觀,后來島上打了深井,解決了淡水問題。
取蛇毒是最危險的工作,也是為人類造福的工作。蛇毒是蝮蛇身上的寶貝,它的藥用價值非常高,是任何人工合成的藥物無法替代的。每年的5月、9月,管理處的人們就要上島取蛇毒。
取毒的方法很簡單,抓住一條蛇,用手抓住蛇的頭部,把蛇嘴頂在一個小杯口上,讓蛇牙壓在杯口里,再用手壓蛇的毒腺,蛇毒就噴了出來,然后就可以把蛇放了。當然,合理取蛇毒不會對蛇有任何傷害的,可常會對取蛇毒的人造成傷害。1999年9月的一天,高級工程師趙德碧上島取蛇毒,當抓住一條蛇正在取毒時,另一條蛇向他進攻,腿被咬了兩個洞,他迅速拿出隨身帶的小刀和繩子,用繩子緊緊地勒住傷口的上部,用刀割開被咬的部位,把毒血擠出來,然后又用干樹枝點起火來烤,下島治療半個月才徹底好了。島上幾乎每個人都被蛇咬過,那當然是很危險的,可他們都說已經習慣了。
當然,他們取蛇毒,是合理利用。只取成年蛇的毒,而且要按計劃取,不會因為取毒而對蛇造成任何傷害。蛇毒比黃金還寶貴,50條蝮蛇才能取出1克干毒。
管理處的人們還得打鼠。每年的深秋,蛇開始冬眠,為了不讓鼠危害已經沒有反抗能力的蛇,人們開始用鼠夾這種最原始的方法打鼠。不用鼠藥,是怕對島上的生物和對蛇造成危害。打鼠是件很麻煩的事,制作夾鼠器,然后把它們放到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每天早晨出去尋查,把夾住的死鼠處理掉。
蛇島一年四季不能離開人,觀察蛇、搞科研、冬天還得防火,從而折射出人對自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