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交響樂
大漠深處常常響起奇怪的音樂:喇叭聲、擊鼓聲、管風琴聲,還有潮水般的掌聲。有時,沙漠“樂隊”演奏的樂曲聲中還會夾雜一些不合諧音:如大炮的怒吼、雷聲的轟鳴等。這是錯覺嗎?不是。沙海如同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也能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音樂。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尼克·蘭卡斯特和來自意大利的弗朗科·諾里解釋說,大漠交響樂的形成是符合物理原理的。如果沙漠上起了風暴,沙子就開始運動;它們相互磨擦、擠壓,糾纏。沙子與沙子的碰撞本是靜寂無聲的,但是不計其數的沙子同時碰撞就會打破大漠的寂靜,當沙丘的坡度超過34度時,沙漠便開始“歌唱”從而演奏出不和諧的交響樂。
可怕的“海市蜃樓”
古時候,許多人以為沙漠里的海市蜃樓是一種神秘的魔法,是掌管荒無人煙的沙漠惡魔的妖術。現代科學的解釋很簡單:海市蜃樓是光的折射作用形成的。當接近地表的空氣被加熱到很高的溫度時,如果棕櫚或是巖石遮住了地平線,它們就會反射出光線,而熱空氣層則折射這些光線,折射率和水的折射率相仿。我們站在遠處看,就仿佛看見棕櫚生長在湖岸。
美國學者埃利森·弗雷澤認為,圣經中描述的著名的“猶太人腳踏紅海離開埃及”一幕,其實便是一種“海市蜃樓”現象。當一隊隊猶太人漸行漸遠時,古埃及人看到在地平線附近展開了一條白色的水帶,走在前面的猶太流亡者到達了海岸,他們走進海里,而大海竟然沒有將他們淹沒。這些猶太人因此認為上帝創造了奇跡!猶太人命不該絕!
沙漠花海
19世紀的一群探險家來到荒涼的美國西部,在加里福尼亞發現了著名的“死亡之谷”。所謂“死亡之谷”,其實是一個四面環山、海拔低于海平面86米的盆地。夏天這里的氣溫高達57度,1849年一批掏金者誤入此地后,死于酷暑。這個可怕的山谷等待他的原來還會有什么呢?難道只有死亡嗎?
不,還有花海,如果這群不幸的人來得恰逢其時的話,死亡之谷會幾年不下一滴雨,但是一旦下過一場暴雨后,沙漠會在一夜之間長滿青草和鮮花。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大雨過后,人們還會發現一些原本被認為絕種的植物。原來埋在沙漠土壤中的植物種子一直處于昏睡狀態,當它們吮吸到足夠的水分后,幼芽便會蓬勃而出。沙漠植物開出的花都大而嬌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很快吸引昆蟲過來為它授粉。要是“花開無蟲會”的話,這些植物就不能迅速結籽、繁衍生息了。
“飲霧”的植物
神奇的千歲蘭是世界最奇妙的植物之一,它形狀矮小,生長在非洲的納米布沙漠。納米布差不多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年降水量只有10毫米。但是千歲蘭卻能在這里找到生長所需的水分,它的葉片長達2米,上面有一層厚厚的膜,可以反射陽光,天氣炎熱時,葉片便卷曲起來,防止水分流失。它的根須占地面積可達50平方米,并可達到5米深的地下。
千歲蘭最特殊的技能要算“飲霧”了。在納米布沙漠,霧是很常見的,從南極帶發源的孟加拉寒流到達炎熱的非洲海岸后便蒸發成霧。大團大團的霧可以漂移到120公里以外的大漠深處,千歲蘭則可以將它們截獲。它的葉片兩面有著數不清的氣孔,起霧的時候這些氣孔便張開了,把霧氣“吸”進去。霧過去之后,氣孔便又關閉了。正是憑借這非凡的“取水”手段,千歲蘭不僅在“生命的禁區”里存活了下來,而且它的壽命可以長達2000歲。
螞蟻出獵
沙漠螞蟻在一天當中最熱的時候出來尋找獵物。要是它沒有六條長長的腿的話,在溫度高達54度的沙面上奔跑,不被活活烤死才怪呢。長長的蟻腿把螞蟻的身子支撐到離沙面數毫米的高度,從而避免了身體直接接觸炙熱的沙子。沙漠蟻在酷熱的正午出來獵食,不亞于“在刀尖上討生活”:如果沙子再熱一點的話,它們就會被烤死。沙漠蟻出此下策也是別無選擇,如果它在相對涼快的早晨或者黃昏時出來獵食的話,極有可能會撞上它們的天敵:沙漠蜥蜴。學者們認為,正是因為要避開沙漠蜥蜴的攻擊,沙漠蟻才養成了這種對沙漠生物來說極不尋常的白天獵食習慣。
沙漠里的鱷魚
位于撒哈沙漠的非洲國家乍得的東部,科學家們在茫茫沙海中發現了鱷魚留下的印跡。很快他們便找到了鱷魚的居住地:被粘土質高原包圍著的有淡水湖的大峽谷。
1.2萬年前,即在后冰河時代,峽谷里曾經植被繁茂,從這里可以到達尼羅河谷。于是便有一些鱷魚來到恩內迪高原涼爽的峽谷中安家,后來地質變遷,這些鱷魚便永久地被困在了峽谷。
在這個封閉的小世界里,鱷魚發生了很大的變異。如果說尼羅河里的鱷魚體長可以達到6米的話,那么它的“沙漠同胞”的體長還不到2米。因為恩內迪高原上的湖水溫度比尼羅河的水溫平均要低10度,所以這里鱷魚的食物極其匱乏。今天,當地的鱷魚只剩下了60只,但是學者們相信,這一種群短期內不會消亡。因為這里還可以見到一些年輕的鱷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