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寄奴 南北朝時宋開國皇帝劉裕,字德與,小名寄奴。劉裕年幼時家里很窮,經常靠他去割野草做煮飯燃料。傳說有一天,他在割草時看到一條巨蟒,劉裕用柴刀去砍,蟒蛇受了傷,一閃身就不見了。次日,劉裕又去砍柴,忽聞密林深處有杵臼聲,他尋聲前去,見兩個青衣童子在搗藥。劉裕問他們搗藥做什么用,那童子道:“我家主人昨日被人砍傷,要這種草藥敷治。”劉裕聽到這里嚇了一跳,忍不住叫了一聲,嚇得兩個童子急忙逃竄,丟下了草藥。后來劉裕馳騁疆場,在南征北戰中,他用這種草藥治好了不少受傷戰士。然而人們卻不知道這草藥叫什么名字。大臣們提議:“這草藥是皇上發現的,就以劉寄奴作為藥名吧!”因劉字繁寫為卯金刀,故又名為“金寄奴”。江東人又呼為“烏藤菜”。
秦王試劍草 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無度,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山西太原唐王李淵揭竿而起。李淵次子李世民(秦王)帶領兵馬,所向披靡。一日,他令部隊在西山寺前小憩,忽見西山寺上洞中住著一千年古猿。那古猿看出李世民乃真命天子,就獻上一口寶劍。秦王接過寶劍一看,十分鋒利,因不小心割傷了手,鮮血直流,秦王隨手丟了寶劍,恰好丟在古猿的腳上,也割了一道口子。古猿不慌不忙在寺廟墻腳下扯了一把野草,用雙手揉了揉敷在傷口上,血就止住了。秦王也仿效古猿的作法,果然靈驗。后來,秦王在東征西討的戰場上就是靠這種草藥治好了士兵的傷口。將士們為了感謝秦王的恩德,將這種草藥命名為“秦王試劍草”。又因為草藥的葉兒像鹿蹄,又稱“鹿蹄草”。
罌粟子 在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三月,李世民為了統一中國,馬不停蹄地又去攻打西秦薜舉,不幸在戰場負傷,被當地一位老人所救。老人在鍋里炒了一把比米還小的東西遞與秦王說:“請將軍服用此物,可治傷痛。”秦王依言服下,一覺醒來,傷口果然不痛,并已結痂。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率眾赴深山面謝老人,當他來到當年養傷的草屋時,只見門上掛了一把鎖,還貼著一首順口溜:“黎民罌粟子,罌粟子黎民,愿君永不忘,江山牢又穩。”李世民對草屋深深地鞠了一躬。事隔不久,朝廷傳下圣諭,封罌粟子為“御米”。后來,人們又把其殼叫“御米殼”。《本草綱目》上載,因其狀如箭頭,中有細米,故又稱“米囊子”。
骨碎補 五代十國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也命名了一種草藥。一天,衛士們圍著狩獵場,爭看皇帝射鹿。皇帝果然箭無虛發,射中了鹿的后腳,頓時爆發出陣陣喝采聲。正在得意間,突然從山谷樹林中竄出一只兇猛的金錢豹,嚇得皇帝寵妃從馬上摔下來,把左腳脛骨摔成骨折。皇帝急得手忙腳亂。正在這時,一名出身民間草醫的衛士跪在皇帝前面:“萬歲切勿受驚,奴才還認得點草藥,保娘娘平安無事。”說完,便從山崗上采來草藥,搗爛敷在皇妃的傷口上,很快血住痛止,不幾日,便可行走自如。皇帝大喜,問衛士此草藥叫什么名字。衛士說:“啟稟萬歲,此藥尚無名字,請皇上恩賜。”皇上捋著胡須,笑著說:“此藥能把碎骨補起來,就叫‘骨碎補’吧。”后來,藥圣李時珍又根據其形狀將其命名為“猴姜”。有的地方叫“胡孫姜”,或稱“石毛姜”。
白頭翁 公元1359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戰斗失利,退到浙江開化縣古田山區。時值陰雨連綿,由于饑餓和寒冷,一大批士兵得了痢疾,臥床不起,急得朱元璋仰天長嘆:“老天爺何故與我過不去?!”正在焦急之際,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帶著兒子,挑著滿滿兩籮筐草藥走進軍營,適逢朱元璋視察軍營路過此地,下馬躬身問道:“仙翁采的是何種草藥?”那老漢見是一位英姿武將,不敢怠慢,便如實相告:“此草藥長在山坡荒地,田頭地邊。若將此草根與馬齒莧、茶葉同煎服,可醫治痢疾。”朱元璋一聽大喜,傳令各軍營按老漢送來草藥去采挖,洗凈與馬齒莧、茶葉用大鍋煎熬,囑患病的士兵服用。不出兩日,士兵們都康復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敗了元軍,建立了明朝,稱帝于南京。一日,他與軍師劉伯溫敘舊,談起那白發老漢的草藥幫了他的大忙。劉伯溫問朱元璋草藥叫什么名字,朱元璋拍著腦門笑著說:“我當時還沒有問那白頭老翁呢?就請愛卿起個名兒吧?”劉伯溫說:“就依萬歲所說的,叫‘白頭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