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大騙局—1823年1月一個寒冷的早晨,一群對新土地充滿渴望的蘇格蘭移民乘坐著海船離開了蘇格蘭利斯港。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個名叫“潑亞伊斯”的南美洲小國。據說那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物產豐饒,擁有文明而美麗的城市。一個月之后,當這群歷經艱辛、一種顛簸的新移民終于到達日思夜想的目的地時,頓時傻了眼——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名叫“蚊子海岸”的沼澤地。這時他們才明白,原來一切都是騙局。騙子賣給他們的那片“富饒之地”壓根就不存在,這個國家的所謂的鈔票和旅游指南也全是偽造的,至于他們手上的那些文書更是一文不值——“潑亞伊斯”根本就只是一個“太虛幻境”。
導演這場騙局的騙子就是“哥雷格·馬克格萊格閣下”,他曾作為南美獨立運動領袖西蒙·玻利瓦爾部隊的雇傭兵出生入死。這位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重返故國——英國的時候,原本默默無聞的一介草民竟受到了全社會的歡迎。他究竟是如何將約200名蘇格蘭人騙到遙遠的荒島,如何騙取他們的信任換得大把鈔票的?
時隔200多年之后,2003年3月出版的新書《哥雷格·馬克格萊格閣下和那個從未存在的國度》原原本本地披露了這場曠世騙局的內幕。1月20日的英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人間天堂”,天花亂墜
19世紀20年代早期,蘇格蘭是一個充滿冒險精神的地方。當時拿破侖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戰爭給蘇格蘭人帶來的巨大心靈傷痛還未愈合,人們都渴望在歐洲大陸以外的某個地方能有一片樂土,可以讓自己一勞永逸地過上安穩的生活。
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哥雷格·馬克格萊格閣下順應潮流,適時出現在蘇格蘭。他四處宣傳,說在南美洲有一個神秘王國潑亞伊斯,遍地都是寶,當地人過著既幸福又和平的日子。更神奇的是,潑亞伊斯王國里的居民一直對歐陸文明非常向往,眼巴巴地盼著能有歐洲移民去居住。此外,每個移民者還可以花上一筆錢在“天堂”里購置一塊土地,從此開始嶄新的幸福生活。而他,就是可以帶人們去這個“人間天堂”的人。
馬克格萊格稱,潑亞伊斯是世界上“最有益健康、最美麗”的地方,位于西班牙、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之間的“蚊子海岸”上,世界各地的旅行指南、報紙文章、甚至流行歌曲都對這片神奇的熱土大肆贊美。那里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富饒的礦藏和食之不盡的各類海鮮。當地土著也都相當友善——還有最關鍵的一條就是:那兒不用交一分錢的稅。
馬克格萊格還印發了大量關于潑亞伊斯的風光手冊廣為散發。盡管潑亞伊斯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國家,但是風光手冊中關于潑亞伊斯的細節卻是令人難以置信地詳盡。
馬克格萊格建議那些想移民去潑亞伊斯的人把手頭的蘇格蘭鎊統統換成當地的潑亞伊斯元,但那些還飄著油墨芳香的簇新潑亞伊斯元,事實上全都是在愛丁堡印刷。而且在潑亞伊斯,要用到錢的機會恐怕不多。風光手冊中寫到,“當地印地安人只需要花上一天時間打獵或者捕魚,其所得到的收獲就足以養活全家人一個星期,鹿肉、野豬、海龜、魚還有牡蠣……要嘛有嘛。”
但不幸的是,真實情況和他所說的完全是天壤之別。
“天堂”變“地獄”
1823年,一艘名為“肯內斯雷城堡號”的大船從蘇格蘭雷斯港啟程開往潑亞伊斯。船上乘客中有社會地位極高的醫生、律師、銀行家,他們被馬克格萊格那番天花亂墜的謊話所蒙蔽,以為在潑亞伊斯自己真的可以成為當地的大富豪和統治者——但蹊蹺的是,馬克格萊格并沒有一同前往。
以外,船上還有大量渴望發家致富的平頭百姓,他們為了這次“天堂之旅”可說是傾家蕩產——為了買潑亞伊斯那100英畝所謂“絕對富饒”的土地,農民們賣掉了農場和農舍;商店業主賣掉了自己的商店。一名在愛丁堡修鞋的手藝人還跟馬克格萊格簽下一紙合約,保證說去了之后能當上專門為潑亞伊斯國公主補鞋的“御用鞋匠”。另一位窮得丁當響的年輕人則夢想著能白手起家,在當地開辦一家戲院。
3月20日,“肯內斯雷城堡號”在被那些蘇格蘭移民稱為“潑亞伊斯海”的地方拋下了錨。第一個上岸的是名木匠,名叫詹姆斯·哈斯提。他是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一同前來的。書中寫道:“上了岸之后,他發現自己站在一片潮濕的沼澤地上,岸上灌木叢生,只有揮刀才能砍出一條通道來,這里根本沒有村莊,更不用說像斯特約瑟夫這樣的繁華城鎮了。”
直到后來,船上下來的一行人才漸漸明白馬克格萊格為何沒有與他們同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那位苦命的“御用鞋匠”在絕望之中,躺在吊床上引彈自盡。
大騙子馬克格萊格其人
馬克格萊格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
書中寫到,馬克格萊格于1803年參加了英國軍隊,那年他只有16歲。在葡萄牙,他參加了英葡聯軍抵抗拿破倉的戰役,表現平平。之后他返回倫敦娶了第一個妻子,靠著妻子的那點嫁妝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改變命運,他不遠萬里來到了南美的委內瑞拉,并自封為“葡萄牙爵士”。平心而論,這位遠道而來的“爵士”還真不含糊,在與委內瑞拉共和國軍隊并肩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幾場戰役中表現神勇。也許正是這種英雄表現,大名鼎鼎的南美獨立運動領袖西蒙·玻利瓦爾的表妹約瑟法竟對馬克格萊格芳心暗許。不久以后,約瑟法便嫁給了他,成為他第二位妻子。
馬克格萊格婚后又接連參加了南美的幾場戰役,而他的個人冒險主義暴露無遺——在海地的一次冒險中,他偷盜了一艘海船,并將其更名為“馬克格萊格”號,事情敗露之后名聲大壞。接下來他霉運連連,于是將全部幻想都寄托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國家”上——潑亞伊斯。正如哥雷格·馬克格萊格本人在自傳中所說的,1821年抵達倫敦之后不久,他便開始編造有關潑亞伊斯的神話。
150多人死在“天堂”
那些登陸潑亞伊斯島的200多號蘇格蘭人,由于水土不服,大多數染上了瘧疾或其他熱帶疾病,客死他鄉。最后,只有大約50個人幾經掙扎于1823年10月重返英國,憋足了勁想找馬克格萊格算賬。可是他們到處都找不到馬克格萊格的蹤影——原來這家伙悄悄潛到了法國巴黎。在那兒他本想故技重演,卻被警察逮個正著。也許是他命大福大,法官對他草草審問一番后竟宣告將其無罪釋放。1826年,他返回倫敦,開始重操舊業,制售偽造的土地證,但這一次上當受騙者寥寥無幾。
1838年,馬克格萊格再度回到委內瑞拉,在那兒他想方設法向政府要到了退伍養老金。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又寫自傳和養蠶打發時光。1845年12月4日,這位江湖大騙子終于壽終正寢,此時離他59歲生日只差3個星期。
為何蒙住了這多么人
馬克格萊格的騙術為何蒙住了這多么人?英國愛丁堡大學主攻蘇格蘭和維多利亞時代文學的伊安·坎貝爾教授認為,“當時蘇格蘭社會正在發生急劇變化。從戰爭陰影下走出來的經濟也一步步地走向復蘇。在這個時候向人們高喊一聲‘你想發財嗎?’這樣的口號無疑是頗具誘惑力的。馬克格萊格正是選擇了這個良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位“曠世巨騙”死后,人們居然還為他舉行了豪華葬禮。在委內瑞拉,他被視為“為委內瑞拉獨立做出最重要貢獻的人物之一”,他的遺骸甚至還被埋葬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西蒙·玻利瓦爾的墓地旁邊。
(本文題圖說明:《哥雷格·馬克格萊格閣下和那個從未存在的國度》一書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