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波里是意大利中南部城市,位于第勒尼安海的拿波里灣。公元前六百年由希臘人建立,公元八世紀成為獨立公國。1282年,在波旁家族的統治下,成為拿波里王國首都。19世紀初歸屬意大利后,拿波里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俯首稱臣,走上了漫長的沒落之途。如今,拿波里已經是意大利貧窮和骯臟的代名詞,以扒手和團體組織犯罪出名,成為意大利都市家族中一個沒出息的小阿弟。
但是,拿波里還是有一種全世界都為之動心的東西——匹薩餅。匹薩餅是一種意大利式烘餅,上面涂有蕃茄醬、奶酪和香腸、油橄欖等菜肴。區別匹薩餅的好壞是它的風味,但區別它做工是否道地,就要取決于它的韌性。做工地道的匹薩餅,面餅外皮用意大利話說就不叫皮了,叫做皇冠。這種皇冠比較輕,相當薄,看起來像煎餅。人人都知道匹薩餅是意大利風味,可是,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意大利最貧窮的沒落帝國拿波里,卻出產最好的匹薩餅。在意式美味應接不暇的國度里,匹薩餅最便宜、最簡單,薄薄的一層面餅,上面涂些調料。可是,偏偏它走向全世界。
如今,拿波里要玩下去的是匹薩餅。他們不能容忍全世界不斷異化。雖然這僅僅是一層面餅,加上一些澆頭,但這是母親的手藝,不是那種越來越花哨的配料,越來越粗糙的烘焙,越來越走樣的機械化作業。拿波里的貴族或許已經分文不值,可是他們走在街頭,仍然受到老百姓的致敬;索菲婭·羅蘭出名后就住到了美國紐約,但仍然是父老鄉親津津樂道的小女兒。拿波里的皇家定位被剝奪后,商人改道了,市象衰落了,但是,有一樣永遠驅之不去,那就是把生活作為藝術存在的傳統。拿波里需要保衛匹薩餅的藝術氣質,積極游說歐盟,要求匹薩餅作為拿波里特產商標冠名。猶如只有香巴尼泡沫白葡萄酒才能叫做香檳酒;羅克福爾綿羊奶提煉的物品才能做奶酪。
拿波里要捍衛的匹薩餅其實非常簡單。它基本上是一種發面餅,發面后用手工揉合成形,放在陰涼處過夜。烘焙時,必須使用木材烤爐。烘制完成后,面餅本身不能烤得很硬,當然更不能烤焦,上面的花樣配料還要保持新鮮。在這里,配料只有兩種,首先是意大利海員沙司,主要成分是西紅柿、大蒜和洋蔥;另一種稍微麻煩些,帶有意大利特有的莫澤雷勒干酪。這是一種白干酪,味淡、富彈性,基本上是匹薩專用品。菜蔬部分主要是羅勒,取其枝葉的薄荷芳香;還有一種叫做牛蒡的歐亞大陸草本植物,同樣作為香味調料。拿波里匹薩餅的關鍵要素是韌性好,味道鮮美,而且有嚼頭。
意大利官方出版的《意大利的藝術》一書寫道:“若是中國人看到匹薩餅,一定會啞然失笑——這不是中國餡餅么?而且,馬可·波羅的手藝沒有偷好,半個餡餅,還咧著個嘴。”如果沒有去過拿波里,可能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幽默。拿波里的匹薩餅仍然保持最傳統的吃法,不是流行的平攤和分割,而是把餅折成兩折,成為扇形。于是,咧著嘴的中式餡餅栩栩如生。
據說,匹薩餅是拿波里帝國的費迪南二世推廣開來的。他不喜歡豪華的宴會排場,用這種便宜的匹薩餅款待來客,給自己騰出許多時間,在王宮廣場上演小品,用當地方言調侃取樂。
1861年,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國皇座,拿波里歸入意大利。隨著王宮各類社交活動的開展,匹薩餅迅速流傳開來,花樣越來越多,葷菜如烤肉、火腿和香腸都成為匹薩餅重要配料,從這個時候起,無論是用西紅柿還是火腿,用菜蔬還是用其他調料,匹薩餅的澆頭永遠有三種顏色:紅、綠和白(奶酪),這是意大利國旗的顏色,也是伊曼紐爾二世皇后瑪格麗塔的創意。為了吃到地道的匹薩餅,她還是喜歡從王宮外面訂購。這就是匹薩餅外送傳統的開始。但是,在拿波里,甚至在整個意大利,如果只叫“匹薩”,不加前綴形容,那就意味著配料不是海員沙司,就是瑪格麗塔。
現在的外送方式是將匹薩餅裝在方紙盒里。在拿波里,仍然可以遭遇用鐵皮罐兒送外賣的小伙計;老店的外面,仍然有人圍觀。匹薩餅不能放,美味就在出爐的一剎那。所以,一旦有匹薩餅當場賣掉,觀眾就歡呼起來,歌劇般地叫道:香啊,猶如芬芳的姑娘。
既然匹薩餅的真功夫還是發面和揉面的技巧,拿波里的年度盛事就是九月間的匹薩餅面大賽。這一天,各種各樣的人放下工作,精心發面、揉面,來到古老的波西塔諾小學操場,參加比賽。迄今為止,揉面的最高記錄是一位神父,他的面可以拉成兩米長,有如神助,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