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使中國與東盟結成全面經濟合作伙伴。中國和東盟在經貿合作上又寫下了一大手筆。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利益充分共享
東盟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巨大的經濟發展和市場潛力。改革開放10多年,中國的經濟成就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貿關系也不斷發展。這一自由貿易區一旦建立,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不僅會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力,也將有利于應對美、歐區域一體化所帶來的貿易保護主義,同時會給雙方在世界經貿事務中帶來更大的發言權,并且為東亞的經濟穩定提供另一重要的機制性支持。總而言之,中國和東盟各成員國都能更好地分享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利益。
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的研究分析表明:這一自由貿易區建成后,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106億美元,增幅達55.1%,而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加130億美元,增幅為48%。據東盟的測算,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貿易總額將接近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水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為東盟國家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分別貢獻1和0.3個百分點。顯而易見,通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方都能夠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對東盟各國會更加有利一些。
加重穩定砝碼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在政治層面上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就中國而言,為了發展經濟,中國需要有一個穩定的周邊國際環境,其中當然包括東南亞的穩定和發展。而政治穩定,往往與經濟穩定密不可分。正如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曾指出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去年以來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下滑局面,“更凸顯了中國和東盟進一步加強經濟聯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總的說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不僅有利于迎接外來挑戰,而且有利于促進國內的改革開放,不僅為中國西部開發戰略提供助力,打開南下出海通道,而且可以為中國在東亞更大范圍內開展全方位合作積累經驗。此外,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有利于雙方改善地緣政治環境,促進南海主權紛爭的解決,打擊跨國犯罪活動,促進環境污染治理、遏制非法移民以及國際毒品走私活動等方面的非經濟合作。
這種建立在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基礎之上的關系,也有助于東盟和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創造機遇無限
這個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全面啟動,還將給有關國家和地區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中國與東盟的全面合作將會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如中國和東盟秘書處簽署了有關農業中長期合作的《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邁出了中國與東盟重點合作領域的第一步,中國和東盟各方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明確表達了本地區各國完全可以通過對話妥善處理相互間存在的分歧,通過合作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愿,使中國與東盟之間的政治信任發展到新的水平。
其次,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的地位也將會得到恢復和發展。1997年的金融危機使東盟各國的經濟受到重創,東盟地位下降。近年來,東盟一直在為恢復自己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而努力。日本、韓國等東亞地區的經濟大國也紛紛把目光再度轉向東盟,和東盟或其成員國商討建立自由貿易體制的可能性。地區和世界大國的關注,無疑將會提升東盟的地區和國際地位。
最后,東亞合作進程將會得到提速。東盟和中日韓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東亞地區最主要的合作渠道。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些東南亞企盼的建立東盟與中、日、韓“東亞自由貿易區”計劃,在不遠的將來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當然,對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于東盟各個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巨大,東盟國家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同時,還存在著如何協調實現建立自由貿易區目標所需的步驟問題;而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在東盟成員國中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還會受到各種區域外的國際因素的制約,比如鄰近的日本、韓國,還有正在重返東南亞的美國的影響。
不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雙方出于共同謀求該地區各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家安全的需要,符合各方的利益。
附資料:東盟
1967年8月8日東盟成立,英文縮寫為“ASEAN”。現東盟已擁有10個成員國,即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緬甸、越南、老撾和柬埔寨。10個對話伙伴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
1992年1月,在新加坡召開的東盟第四屆首腦會議上,東盟各國(6國)政府首腦正式決定設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簡稱AFTA)。即東盟將從1993年1月1日起,在15年內(2008年之前)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關稅最終降至0~5%。
1995年,東盟首腦會議決定加速AFTA成立的時間表,即在2003年前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2年1月1日,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
1991年,中國與所有東盟成員國建立或恢復了外交關系,1996年,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伙伴國。1997年,江澤民主席與東盟領導人共同確立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
2001年11月,在文萊舉行的第5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10+1)會議上,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并授權經濟部長和高官盡早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2002年5月至10月,中國—東盟貿易談判委員會舉行了6次會議,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全面磋商。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10+1)會議上,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
(摘自《環球》原標題為《中國與東盟:“雙贏”贏在哪里?》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