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文集,是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歷史見證。作者杜潤生長期從事農民運動和農村工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擔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負責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政策研究,多次受中央、國務院委托,主持有關農村政策文件、特別是五個“一號文件”的起草工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奠定產權基礎,推進農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和農業的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收入本書的是作者1980年~2002年的53篇講話和文章。通讀全書,“用市場經濟激勵群眾,用民主政治團結群眾”的表述,可以說是對作者學術觀點和領導思想的簡要概括。
對于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作者認為必須過好“市場關”和“民主關”。在經濟上實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在政治體制上則要實行以建立民主法制為基本內容的改革。
作者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建立民主法制和監督機制。
作者對建立監督和制衡機制的必要性也作了不少論述。
作者特別強調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認為民主是個大學校,可以使農民學會在法律秩序下的自由和自律相統一的新傳統。
他說,中國是一個受封建專制主義長期統治的國家,也是缺乏民主傳統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既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也積淀了某些毒害人民精神的封建殘留物,諸如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公權侵犯私權、權力支配經濟,以及人身依附等等可謂根深蒂固。受害最深的則是農民。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推翻三座大山,實行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階級的基礎,但許多封建殘留物仍滯留在上層建筑,并得到自然經濟的支撐,加之種種原因使本應形成的民主機制并未形成。
作者強調要給農民以國民待遇,認為我們欠農民太多。他指出,中央重視農業,提高農民地位是一貫的方針,但和市民相比,農民還沒有真正取得國民待遇,有些方面還受到歧視。比如,農民還沒有自由遷徙的權利,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與城市居民也有差別,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尚未建立起來,農村醫療衛生保障不夠健全,收入上的城鄉差別也呈現擴大趨勢,農民還沒有自己的組織,缺乏平等的對話機制和談判地位。他建議實行專門立法,明令廢除對農民有歧視性的政策規定,給農民以最基本的公民權利。
作者主張構建農村公民社會,不斷強化社會功能,逐步弱化行政權力。他指出,我國是一個農民眾多的大國,農民的經濟地位已有所改善,政治上仍未真正進入公民社會。發展鄉村自治、社區自治、民主自治,這是培養農民獨立經營、構建公民社會的重要步驟。我國《憲法》賦予村級自治權力,就是讓村民大眾自己組織起來,自己當家作主,靠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物質和精神文明;就是要提高農民參與管理政事的愿望和能力,鍛煉成新社會的積極公民,民主選出廉潔奉公的村委會,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農村公民社會,應是農民自治、自主、自強,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開放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