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會計師誠信檔案難以獨立建成
(《財經》2003年1月5日號《注協失權》)
失信于民已是注冊會計師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們,其原本存在于幕后的作假行為昭然于眾,一時間人心惶惶,信用危機已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建立注冊會計師的誠信檔案。不解決這一問題,注協的信任危機將更加不可收拾。
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時,我們會發現,建立注冊會計師的誠信檔案也有難處,其建立是要民眾基礎的。沒有講求誠信一諾千金的整體大環境存在,即使建立了詳實的誠信檔案也是枉然。
此外,注冊會計師以及所屬的會計師事務所常常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上市公司或準備上市的企業,他們的最大目標是通過股市這一金融工具,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是由企業的營利性質決定的。根據法律和政策的要求,他們必須出具注冊會計師給他們做的審計證明以獲得政府審批機關的同意,方可獲得或繼續保持其入市的資格。
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帶有投機性,急功近利的企業希望虛假包裝,那么注冊會計師的幫助必不可少。會計師事務所在經濟上不可避免地要依賴于客戶,同時,它們面臨競爭的壓力、生存的需要,注冊會計師不做假賬可能會沒有飯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難以獨立客觀公正地發表審計意見。
在一個誠信普遍缺乏的市場中,要獨立建成注冊會計師的誠信檔案,難。
北京馬競
公共財政改革三個外部環節
(《財經》2002年12月20日號《財政資金流程再造》)
目前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各項措施正在穩步推進。可以預料的是,財政收支壓力將在短期內得到緩解。但這些措施能否持續保障財政資金高效、安全的運用,還是未知數,像“收支兩條線”,政府集中采購等制度已經在一些地方實行了好幾年,雖有一定的效果,并不明顯。而且財政資金管理權集中到財政部門后,“集中腐敗”不僅容易發生,并且極有可能因此損害改革的整體效果。
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關注點仍然在內部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上,調整更多的是技術性措施。但中國財政體制存在的問題是制度因素重于技術因素,外部因素多于內部因素。想要建立真正的公共財政,必須從外部制度環境入手,這里有三個關鍵的環節。
一是預算過程的細化和透明。美國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曾經說過,“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水利部只是報一份總體預算而無明細賬目,即使實行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我們依然無法阻止他們以指揮車的名義去購買奧迪車,畢竟沒有法律規定奧迪車不能用作防汛指揮車。資金分配權和使用權在各部門手里,即使他們見不到錢,依然可以在合法的名義下將資金挪作他用。沒有細化和透明的預算,財政部門就失去了稽核的依據。因此只有像瑞士聯邦政府一樣,把預算細化到每一張手紙的花費上,才會最大限度地制止濫用、挪用資金的行為。而當代西方國家,除了涉及國防和國家安全的經費以外,所有預算都是可以公開的,供全體國民查閱。
二是預算的法治化。美國每年的預算案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一經確定,再有變動必須通過國會。這種硬性的約束使各部門在花錢時不得不有所忌憚。而中國目前實行的財政監督,是一種財政部門的內控機制,是軟約束。在其他各平行部門的壓力下,易流于形式。中國有必要在全國人大設立預算委員會,對預算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政府各機構的預算,必須由全國人大對口的專業委員會先行審議通過,再報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后才能從財政部門得到撥款。
三是審計的獨立化。沒有獨立的審計機構,就不能及時地查出問題。也無法保證預算資金的有效使用。審計部門歸位到各級人大,不是一個細枝末節的問題,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這幾年人大的職責越來越重,人大決議卻往往得不到有效執行。關鍵在于缺乏一個有力的執行機構。而作為行政當局監督機構的審計部門,理應獨立于政府之外,成為人大的工作機關之一,對財政部門和其他行政部門的財務活動進行監督。
青島張寧
公有民營可能是最好方式
(《財經》2003年1月5日號
《城市交通的民營化和公交系統運行效率 》)
北京交通擁擠是不爭的事實。解決這一問題,靠買私家車,即便不考慮費用承擔,只從節省時間的角度來看,也只能是暫時有利于自己,長遠來看,肯定比不過發展公共交通。黃有光教授說北京要控制私人車發展,多發展公共交通,我以為是很有道理的。
公共交通的經營可分為三種方式,一是完全公有,公車(指用于公共交通車輛)歸國家所有,職員取得固定報酬;二是公有民營,公車歸國家所有,職員取得剩余索取權,定期繳納固定會費;三是完全私有,公車是個人購買的,職員取得剩余索取權。
以我在長沙生活的經歷來看,完全公有無法發揮職員的積極性,售票員和司機的服務態度相對要差一些,開車時快時慢,不穩妥,看見有人要乘車有時也懶得停下來;完全私有,也不是很好的方式,職員只要發現可能是個乘客,就停下來“叫賣”,走走停停,速度很慢,甚至發生相互搶“客戶”的情形,我就親眼看到一個女同志的衣服被兩個售票員拉扯給扯破了,并且出了事一溜煙就跑了;而公有民營效果比這兩種都要好,因為:一是剩余索取權歸職員,他有積極性尋找乘客,有人愿意坐車是決不會放過的,二是公車歸國家所有,乘客要是與職員發生矛盾,可以找主管機構說理去。
國有也好,民有也好,其實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解決交通問題,使社會成本最小化。增加乘客與職員雙方的福利,最有效的方式是使職員的收入與他的付出相關聯,同時賦予乘客約束職員的權力。
北京 楊君偉
啟事
由于春節假期,本刊2月5日號和2月20日號兩期雜志合刊,于2月20日出版。增加了篇幅的合刊零售價為每本20元。特告讀者。
《財經》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