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壞環境、壞訓練、壞榜樣、壞思想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男孩鎮”,是聲名遠播、專為問題孩子設立的村鎮式庇護所。這里的孩子都有著活生生的悲慘過去:破碎的家庭、疏于照顧、虐待、吸毒、酗酒、精神病和自殺未遂。每個孩子被法院或親戚送來時都“充滿憤怒”,執行董事華爾·彼得神父說:“但我們還給他們童年,教導他們一技之長,并且給他們愛。”
在1917年,愛德華·佛拉納根神父相信:“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壞環境、壞訓練、壞榜樣、壞思想。”于是,愛德華·佛拉納根神父以90美元貸款,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租下一幢房屋,安置了最早的5位少年。后來他借了更多錢,買下0.65平方公里的“俯瞰農場”,于是無家可歸的男孩蜂擁而至。城鎮的運作及成長依靠的是信托基金、捐款,以及州政府機構和部分家長或監護人所提供的費用。
第一批女孩在1979年住了進來。現在,這個仍稱為“男孩鎮”的地方有半數是女孩,至于它已經擴及全美的全國性組織分支則稱作“男孩女孩鎮”。目前,男孩鎮容納了500個孩子,一所中學、兩座教堂、一座公園、一所郵局、一個警察局、一個消防局和一個球場,以及一個男孩背著另一個男孩的塑像。
“別問他們過去的事。”我在感恩節前抵達時,彼得神父等人告誡道,“讓他們只注意現在吧,注意學業、代理家庭和繁雜的規矩。”
孩子們告訴我,在這兒,規矩確實就是規矩。做禮拜是強制的,行為良好也是如此。行為良好可贏得點數——可換取糖果或外出等特別待遇;而不良行為(從逃避日常工作到亂發脾氣)意味著“喪失特別待遇”,或在休息室待一天以冷靜下來。男孩頭發必須剪短,不準約會,不準穿背心、不準穿牛仔褲。穿耳洞僅限于女孩,且一邊不準超過兩個洞……諸如此類。一個女孩告訴我,如果沒有這些規定,“我們會忘了自己來這里的目的”。
他們來這里的目的部分是接受長達數月至數年的治療,包括過正常的家庭生活。每7名各種族的同性孩子編為一組,監護者是身兼父母職的教師,即一對長期居住此地的夫婦,他們不只扮演規定的執行者,也是支持者和行為楷模。早期的宿舍已經被69棟都鐸式房屋所取代,姓氏招牌懸掛在路燈下:李爾家、卡爾家、瓊斯家。
我在一個安全的地方
我才剛踏上瓊斯家的門口,就受到5位少年禮貌地以握手相迎接——顯然正在接受訓練。“這樣得到的回應讓他們覺得很高興,那么很快就會習慣成自然。”“父母教師”東尼·瓊斯說,他和妻子西蒙一起照顧8位少年和他們自己的小兒子。曾經也是此地學生的東尼說:“男孩鎮曾經救了我的命,所以我回來幫助下一代。”
幾條街外,史考特與崔西雅·卡爾照顧女孩們的屋子代表著男孩鎮的另一半居民。有著甜美臉蛋的新鮮人艾希莉最先跟我交上朋友,她穿著襪子一個個房間亂竄,驕傲地指著家庭照片說:“這是我,這里也有我。”到了樓上,她和室友共用的房間很整齊(最近養成的習慣),幾個月前的歡迎氣球仍飄浮在及腰的高度。“我要把它保存到離開的時候。”她說。
艾希莉的室友珍妮佛和雙胞胎姐妹多恩活躍于鎮上的唱詩班和旗隊。“這些我都沒有參加,”艾希莉說,“不過我以前很怕水,現在卻會游泳。”以前很叛逆,而現在依舊吝于微笑,她夢想“等我長大些,和更能控制自己時”,可以有個安全的家庭、忠實的婚姻,也許有個孩子。
不過現在艾希莉有“課題”要解決。她媽媽要來。她說:“我們正在努力把關系弄好一點。”在卡爾家的客廳,母女兩人剛開始小心翼翼,接著媽媽撥開女兒額前的頭發,贊美她態度的轉變。她說:“去年圣誕節在家中,艾希莉躲在房間不出來。”用餐時,媽媽和女兒握著手,由艾希莉“為所有受傷害的人”禱告。卡爾家的女孩們今年要感恩什么?最多人說的是“父母教師”,第二是“我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女孩說:“如果我不在這里,我可能已經死了。”
彼得神父走進來。他今天會帶著具感染力的笑聲和贊美,光臨每個家庭。史考特·卡爾說,他和崔西雅熱愛這個工作、這個地方和這些孩子。“我們有機會保護她們一陣子。”崔西雅說。
當然,也有緊張的時候。回到瓊斯家,在狼吞虎咽完大餐、洗完盤子后,12歲的法蘭克神情木然地取出火雞許愿骨給東尼。“我希望可以回家。”法蘭克宣布,眼睛誰也不瞧,然后折下較大塊的骨頭,面無笑容地走出房間。“我們不能也不嘗試取代他們的家庭。”東尼稍后告訴我,“有時候他們就是想離開,這并不奇怪。”
每天都有人在過感恩節
不過這個鎮上,每天都有些人像是在過感恩節:初來此地的孩子報到成為“市民”時,鎮上就會舉行節慶式的儀式。假期過后,我在自助餐廳加入8位打扮整齊、等著面對群眾的新來者。穿著西裝的約翰喃喃地說:“我不想留在這里,和真的家人在一起還比較好。”他左邊的孩子說:“監獄都比這里好。”彼得神父起身向所有人致歡迎詞,然后點名讓孩子們說話。每個人站起來朗誦一段演練過的簡短臺詞,諸如:我叫喬,來這里已經兩個星期。現在最喜歡的是籃球場。不喜歡的是點數制度。我需要努力的是控制憤怒。等等。有人鼓掌。在這里所有人不再被貼上壞孩子、病人或囚犯的標簽,都被平等地視為市民,并且都得遵守男孩鎮的規定——對待他人如同兄弟姐妹、讀書用功、游戲公平,和好好禱告。“你們現在已經是我們家庭的一分子。”彼得神父宣布。
在這個過程中,約翰嘴上一直掛著疲倦的、似笑非笑的表情。我告訴他我的觀察。“我覺得好多了,”他承認,“現在是真的了——我是一分子。”微笑終于得勝,“我不再是個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