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深圳的A股市場出現變化,在一片利好的情況下反而向下突破,似乎令人意外。但觀察中國經濟的各類消息,才發現股市的這個動向,其實并不算反常。因為一方面北京有收緊銀根的暗示,另一方面,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檢查正在進行,而且查出了一些問題,因此股市會有所反應。而且無論是社保資金或者是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目前都只不過是剛剛開始下水,真正的影響還沒有開始。
資金流動變化未必不利股市
6月13日央行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表明央行已開始防范房地產行業中的信貸風險。另外有關央行可能增加銀行準備金比例的傳言,也說明有關部門對貨幣政策將采取適度緊縮了。無論消息將如何演繹,市場對此的認定是明確的,這從國債市場和股市一起下跌便可以看出蹊蹺。
最近國家審計署查出一些銀行的問題,雖然規模不大,但影響不小。審計署的報告中稱,廣東建行的問題事發上世紀90年代末,涉及金額接近10億元,而潮州建行的問題金額規模不算大,但有些應該保留的資料缺失了。另一方面,財政部開始進行財務檢查,據說重點是銀行和建筑行業。
有趣的是,察看中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凡是政府對金融機構進行大檢查的時期,股市肯定下跌,這成了中國股市的一個規律。這一次,深滬股市同樣無法例外,所以此次股市的回調,需要看金融檢查的時間和深度,也要看央行是否真的將推行貨幣緊縮的政策。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股市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國股市的政策市特征也越來越不明顯。近期政府對銀行加強審計工作,尤其是查處了一些問題之后,股市迅速反應,從這一點來看,政府政策對股市的影響仍然存在。這當然絕對不奇怪,任何一個市場對政府政策都會有所反應,尤其是當這些政策直接影響到市場的資金來源的時候。
央行對房地產業貸款的新規定,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暫時不大,對股市的影響也有限。不過,這個新規定,顯示央行已經充分認識到房地產貸款中所存在的風險。就目前而言,各大銀行,尤其是在大城市,房地產業的貸款都是盈利的重要來源,壞賬發生的比例很低,被各大銀行視為“黃金業務”。據說,因為銀行將房貸視為最佳業務,甚至導致中國房貸證券化因此受到阻礙。
大資金尚未真正發揮影響
最近有關大資金入市的消息不斷,除了社保資金,還有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等,但股市居然是聞好下跌。年初以來,A股市場大盤股和“藍籌股”上漲不少,但以前的熱點板塊,包括科技股情況卻不甚好。這點,正好反映出市場對大資金入市的判斷,但真正利好兌現的時候,反而出現趁利好套現的情況。
雖然貨幣政策可能出現緊縮,但未必直接對股市造成即時的影響。目前來看,首先受到影響的是房地產業,汽車銷售業也有可能受影響,因為目前銀行防風險的主要焦點在房貸和車貸上。這種情況可能會促使一些資金流向發生變化,股市未必不是受益者。
一種可能的情形是,市場先知先覺的投資者,趁大資金即將入市,首先搶占有利地形,導致大盤國有股份價格上升,而在股價上升了一定幅度,有利好消息(大資金真的要入市)的時候套現。問題是,社保資金和境外投資者如何判斷目前的價位,如果他們認為這個價位仍然值得長期持有,那么大盤股份對大市的支撐作用仍然有效。
總體來說,我們對A股市場不太看淡,傾向把目前股市的回跌當成是中期調整。
上證指數1430點至1450點的區間,似乎是比較重要的位置。如果不跌破這一區域,年初以來形成的上升通道便不會被破壞,但如果在未來半個月內跌破這一位置,后市走向就會復雜得多。如果站在大資金的立場來看市場,似乎目前的局面并不十分悲觀。惟一的問題是,所謂的大資金其實規模并不真的十分“巨大”。無論社保資金的100多億,還是境外投資者的數億人民幣,實際上都并不是全面投入,而更多的是“試水”性質,但他們的潛在力量,決定了他們投資策略的思考方式。大家不妨設身處地作一些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