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只有具備留住一流人才、又不斷培養一流人才的世界一流大學,才能增強競爭力。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優勢都以其學術優勢為基礎,其真正的實力在于它是一個大學林立的國家。因此,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不但是北大的追求,也是國家和民族利益之所在。
北大取得過很大成績,完成了長遠發展的學科戰略布局,構建了新的更寬厚的學科發展平臺;教師隊伍和國內兄弟院校比,也是比較好的;我們的科學院院士有50多個,長江學者50多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有70個,為全國之最。
但是往深層次來看,仍有很多方面不如人意。一是北大以后面臨全球性競爭。辦大學的一些必需要素在跨國流動,必須按國際標準參與競爭,不能閉門造車。二是跟國內兄弟院校的競爭。我們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學建設中最重要的是教師隊伍,這也是去年我們在中外著名校長論壇中達成的一個共識。
要強化人事工作,不僅僅針對教師,對管理人員的要求更高。教師經過努力可以得到終身任職,但是管理人員沒有終身職位。上至黨委書記、校長,每四年任期滿時要進行評估,要是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其不稱職,就必須下臺。我們改革的原則,一是摒棄一進校就得到終身制鐵飯碗的制度;二是要避免學術上過分的“近親繁殖”;三要控制編制。
學術人才的選拔一開始難以判斷,他們需要在一段聘期內證明自己,從而得到終身職位。我們的正教授隊伍很不整齊,證明過去的晉升制度有問題,所以改革要保證今后評上的正教授必須是一流學者。我們要為一流的學生提供一流的教師,不能容忍不負責任、學術平庸的人。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希望有一個篩選的過程,一個讓教師證明自己的過程,原則上建立一個擇優扶重、獎勤罰懶、鼓勵競爭、促進流動的開放體系,從而形成一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優勝劣汰、全校一起競創一流的局面。
過分的“近親繁殖”不利于拓寬學術視野和活躍新學術思想。這在政策執行上會有一定的彈性,但是原則是不變的。通過這些原則來形成內在的驅動和激勵。
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學校主要在原則上、總體上把關,給院系更大的自主權,各院系在工作中把它落實為具體的操作程序。當然我們希望能做得穩妥一點,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證明自己。改革對現在的正教授來說可能相對壓力小一些,但對他們也有評估,如果正教授的業績不好相應崗位津貼會下調。
改革不是照搬別國高校制度,而是按照國情和自身情況在探索。今天和以后的大學改革,我們都需要蔡元培先生的膽識與魄力。
作者是北京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