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聯通集團”)正式在其官方網站上宣布,63歲的現任董事長楊賢足將辭去這一職務,繼任者是54歲的公司總裁王建宙。
目前,楊仍擔任集團下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聯通股份有限公司(0762.HK)以及在國內A股上市的中國聯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600050.SH)的董事長,但業界普遍認為,這兩個職位在明年年底完成過渡應無懸念。
而就在兩個月前,四大運營商中惟一一個尚未在海外資本市場公開發行股票的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網通集團”),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人事更迭,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張春江正式擔任網通集團總經理,與任職不足一年的奚國華互換。
略早一些時候,營業額已經躍居四大運營商之首的中國移動,也傳出董事會內部調整的消息,集團公司總經理張立貴和上市的中移動股份有限公司(0941.HK)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曉初之間,也被指關系微妙(參見本刊2003年4月20日號《中移動“集權”》文)。
在短時間內,變數四者居其三,楊賢足、張春江、張立貴,均先后在電信主管機構長期擔任要職,他們在三大電信公司中的進退,在業界看來,意味深長。
反復
年僅45歲的信產部“少壯派”干將張春江以副部長身份入主網通,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意料之中的意外”。
說意料之中,是因為早在網通集團籌建過程中,張就曾被普遍認為是整合北方電信10省、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網通公司”)以及吉通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佳人選。此前,在資費調整、與廣電博弈以及開放增值電信等方面,張都被視為“改革派”。
但最后,就任大“網通”總經理的是奚國華。出生于1951年的奚,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與上海有極深的淵源。縱觀其整個履歷,除了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一職,其他職位都是以“上海”打頭的,其中尤以2000年開始在著名的合資電信制造企業上海貝爾的部分最為引人關注。
說意料之外,是因為今年年初,張還被盛傳將取代張立貴,執掌中移動這艘豪華巨輪。余音未歇,張卻換了戰場。
據說,雖然早有預感,此次互換對于張仍顯突然。就在接到正式調令的前一周,張才剛剛結束了在海外的一輪考察,而業界不少人士也對其在新的監管體系架構中的作用普遍抱有相當的期待。
今年2月份,春節前后,張曾經視察過網通,并聽取了網通就內部整合以及業務發展所做的匯報。雖然只是一次例行視察,但業界普遍認為,這次視察對張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很顯然,奚國華在網通內部遇到的問題,“比此前預料到的要復雜得多”。在業內人士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電信業已經形成了一種相當“奇怪”的企業管理結——集高效與自閉于一身。
雖然中國移動、聯通以及中國電信紛紛在海外上市,但這三家公司的一把手張立貴、楊賢足以及周德強,均畢業于原郵電院校,而且此前所有的工作履歷,都不外乎電信運營以及諸如電信管理局等運營管理機構。即使是公司的“二把手”,中國電信股份公司(0728.HK)的總裁常小兵、中移動的王曉初以及中聯通的王建宙,其工作履歷也都保持了罕見的“純潔性”。
在這樣的氣氛中,奚在上海貝爾的經歷,對于整合網通似乎并無太大幫助。而其短短半年信產部副部長的經歷,也很難在北方電信10省中獲得太多的“感情砝碼”。
據稱,網通曾經一度希望趕在中國電信之前上市,但整合之艱巨,很快就打亂了進程。雖然奚與小“網通”溝通得還算順利,但奚在更廣泛的尺度內樹立權威的努力,卻進展緩慢。
而中國電信的上市以及進一步的收購規劃,中移動和聯通的業務不斷推進,以及網通整合經營狀況的不盡如人意,則使得網通不少員工,包括一些管理層,均陷入了一種半恐慌狀態,這種情緒也使得整合過程中的協調更為棘手。
尤其是在人員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原電信北方10省內部,對于一個強勢領導層的渴望,顯然超過了對于理想主義的訴求。有人說:“最實用的,在復雜的環境內最能有效地保護企業利益的,就是最好的。”
與張立貴、王曉初一樣,同樣畢業于北京郵電學院(現北京郵電大學)的張春江,在幾個現任的副部長之中,實際上已經幾乎是惟一的選擇了,另外兩位副部長婁勤儉和茍仲文均更偏重于電子信息制造業。
以副部長之職而成功整合變局,已有楊賢足可資借鑒。網通目前的處境堪比當年的聯通。一些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對《財經》指出,張的個人能力、行業認同感,以及政治把握能力,將是網通擺脫現有困境“最為現實和快捷”的起點。
在于6月中旬成功整合吉通之后,在業內看來,按照目前這種態勢,網通的完全整合以及上市都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破窗”的可能性都存在。
平滑
楊賢足和王建宙的一進一退,被視為最沒有懸念的一種平滑過渡。因為從去年開始,在業界看來,王已經在聯通內部風生水起,接班已成定局。
現年63歲的楊賢足于1999年2月以信產部副部長的身份正式入主聯通。良好的人脈和政治能力,使楊在清理“中中外”以及上市的運作中,為聯通爭取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
而且,在投資界看來,楊雖然出身于行政官僚,但卻善于用人。他與王建宙、石萃鳴組成的“三駕馬車”,分司統籌、技術和運營以及資本,使得在短短四年間,聯通從一個只有140萬用戶,幾乎是“戰國割據”樣的一盤散沙的企業混合體,被打造成一個擁有兩家上市公司、與中移動完全可以分庭抗禮的真正巨頭。此次因年齡原因,楊在CDMA業務已經初步走過臨界點之后,淡定退出,也算是功成身退。
對于此次變動,6月25日的道瓊斯新聞就指出,中國電信運營商的高層看上去已經進入了一個過渡期,即將迎來的,將是更加年輕、對市場也更加敏感的新一代領導層。
而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與聯通有密切接觸的美林證券中國區主席劉二飛對于王建宙也評價甚高。他表示,如果說楊賢足看上去更像一個有著濃厚的行政背景的有中國特色的企業高層的話,那么王則像典型的“西方現代企業家”。
雖然王剛剛履新,但在外界看來,王對聯通的影響力早已潛移默化,這顯然有利于過渡的平穩。實際上,在市場部、綜合部以及企業發展部等重要部門,高層已經逐漸引入不少“海歸派”,這對王將來全力推行和實施自己的企業戰略,都將是一種良好的鋪墊。
但王要面對的挑戰,卻也并不遜色于楊。雖然在擔任楊的副手期間,王無論在上市過程中,還是在推行CDMA業務的過程中,都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但轉身為“舵手”之后,王要同時面對公司內部以及投資者的雙重壓力,“任何失誤很可能都是致命的。”畢竟,在四大電信公司中,聯通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目前仍扮演著“弱者”的角色。
而且,隨著三大電信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競爭,上市公司已經不僅僅承擔著紅籌概念的窗口功能了,投資者已經越來越要求其必須首先成為一個可以持續獲利的經營實體,紅利已經日漸成為另外一個越來越重要的“風向標”。
在王接任集團公司以及可能的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之后,誰將成為新的總裁?目前聯通拒絕對這一問題進行評論,但業界普遍認為,新總裁仍將從聯通內部產生,因為這是一種最為穩妥和自然的內部進化。
另外一種可能,劉二飛認為,王有可能在短期之內身兼董事長和總裁兩職,實際上,在香港紅籌股以及美國的眾多上市公司中,這種情形亦相當常見。而年已63歲的執行董事、常務副總裁石萃鳴也很可能不會像外界預測的那樣很快引退,“老少配”更有利于過渡。
但他也坦稱,短期內不應對王抱過高的希望,“改變將是漸進式的,不可能三個月就有效果”。
過渡
與聯通的人事更替相比,中移動內部演繹的“公司政治”,似乎讓人有些迷惑。45歲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曉初,在海外投資者和產業界中口碑甚佳,不過在國內業界看來,情況卻要復雜得多,集團公司與上市公司之間定位的模糊與畸變,結果往往很難按照市場的原則來推測。但有一點是無疑的,資本市場在其中的制衡和緩沖作用已經初露端倪。
實際上,希望上市就能夠自然地消弭“公司政治”,也是很不現實的。但是,在香港博達管理顧問公司的電信咨詢顧問王萌看來,由于這些公司在上市之后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公司治理結構,加上公司自身的理念并沒有被領導者個人很強烈地左右,聯通以及移動潛在的高層更迭,“短期之內都不會有大的影響。”
在業內人士看來,張春江進入網通與楊賢足淡出聯通,兩個同樣來自主管機構的高層在企業的進退看似反向,實際上秉承著一樣的用人邏輯:在整合與起步階段,需要的是有背景的強勢人物。
不過,在高層更迭中有更好的可預見性,更加市場化,過渡更加平滑,更多褪去行政色彩,而且對公司內部形成的可能震蕩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仍是投資界的一種期許。
在投資者看來,去年剛剛上市的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0728.HK)的高層演進策略就已經相對明晰,61歲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周德強,與46歲的總裁常小兵之間的搭配,已經暗含可能的梯隊安排。
“一旦網通明年成功上市的話,46歲的電信業豪雄張春江,41歲的理想主義者田溯寧,你能想像這樣的搭配嗎?”一位電信分析師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