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臺灣的盛香珍食品公司因生產的藥 果凍噎死幼兒,被美國消費者告上法庭。法院判決盛香珍賠償5000萬美元,合14億臺幣。
與此同時,麥當勞在各英語國家推出了沙拉餐,強調低脂與富含蔬果。在各大電視狂轟濫炸的麥當勞廣告中,一個30歲的中產階級女性對著鏡頭說:“以前我帶孩子來,現在我為我自己來。”
此外,雖然恐怖分子活動仍令人害怕,但7月中旬召開的美國芝加哥食品科學院的年度食品大展,仍吸引來了全世界2萬多科技人士、食品科學家、營養學家,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尋找新科技新方法,以制造出新產品。
幾乎同時發生的3件事,反映了一個新局面:人們要求吃得更健康、更安全,這種要求已累積了驚人力道,并正在引發食品界改革的洪流。
新法律,新希望
比較起來,歐洲各國政府動作快、規定也嚴。前年8月,加拿大與美國、日本相繼發生兒童與老人共18人被 果凍梗噎窒息的事件后,英國的食物標準局(FSA)率先警告消費者,同時測試市面上類似食物的危險性。去年3月,英國政府下令禁售。
一個月后,歐盟宣布:所有成員國禁售果凍類零食。
美國政府動作較慢,但民間呼聲很大。目前,幾位參議員正在推動立法,要求廠商標示危險,并要求政府成立專門機構規范食物哽噎致死的問題。
市場上到處可見的高熱量食物和它們無所不用的促銷手段,造成大胖子越來越多,早已是人盡皆知的問題。在快要變成美利堅胖子國的美國,農業部、衛生部一直想立法保障國民吃得健康,但法案一到國會就被代表食品業利益的議員推翻。
但美國的鄰居加拿大卻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今年1月,加拿大頒布新規定,2006年1月1日起,食品業者須在包裝上標示統一格式的營養成分表格(以前,除了幾項規定項目外,廠商可以自行決定標什么不標什么);而且規定,在飽和脂肪酸(壞的脂肪)行列下,標示反式脂肪含量,以便消費者決定要不要購買這種含有不健康脂肪的食物。另外,法規規定,每項營養內容標示都應以“一份”為單位,譬如不可以再在600cc可樂瓶上標示“2.5人份,卡路里數300”等擾亂消費者判斷的內容。
加拿大政府期望,在20年內逐步降低國民的“文明病”得病率,以節省醫療費用50億美元。
在民間催促聲中,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7月上旬也做出了同樣的行政命令,但似乎已來不及平息消費者的怒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司法途徑尋求賠償。
訴訟的力量
“立法不成,就用司法。”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因對付香煙公司而出名的大律師班茲·海夫就這么形容目前的態勢:
★紐約一位婦人控告羅伯特美國美食公司在宣稱低脂的食品包裝袋上卡路里與脂肪量標示不實,結果勝訴。
★幾個素食者以及印度教信徒控告麥當勞宣稱薯條是用100%植物油炸的,但事實上油內含牛肉調味料,結果也勝訴。消費者獲賠1000萬美元,他們將錢捐給了幾個推動素食的非營利機構。
★兩位少女和一位老先生控告麥當勞及其他快餐店害得他們發胖。剛開始,有人譏笑他們自己不懂均衡飲食、意志力薄弱、懶得運動……脫口秀節目也借機調侃律師愛打官司,“連這種荒謬的案子都接。”法官的確駁回了控訴,認為法律無法為原告“自己吃過多麥當勞的行為”負責,但建議他們用別的方法重新上訴。
《芝加哥太陽報》引述營養界與司法界的分析說,大部分快餐店內只有高熱量的餐飲,并無健康餐飲可供選擇;并且每份分量很大,只有“兒童餐”分量較小,“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構成消費者控告的理由”。
《美食雜志》編輯克拉克說:“像我只要喝200cc的可樂,但店員說小杯就是600cc,連兒童餐都給390cc,我相信大部分消費者會覺得不喝完對不起錢,許多人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喝下很多不需要的熱量。”
隨案情帶來的辯論引發了全社會的注意,連電影、電視編劇人、制作人都轉向支持訴訟。例如高收視率的情景喜劇《塞菲爾德》就拍攝了女主角看電影進場前買可樂與爆米花的情節——她發現自己根本買不到小杯,只能在中、大、巨無霸中選擇。
現在已有人提議,控告快餐店未提供真正的小杯可樂,害得他們被迫變成大胖子,進而罹患心血管疾病。
權威人士認為,隨著控訴食品不安全、不健康的案件一一勝訴獲賠,會有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尋此途徑,控告企業、餐廳、快餐店。回想當年第一起癌癥患者控告香煙公司引起嘩然的時候,情景還歷歷在目,但現在,不但幾乎天天有人在控告香煙業,且大多獲勝。
雖然食品不同于香煙,但已有律師表示,以下情況符合勝訴條件:
●不實標示或宣稱營養豐富,而誘人掏錢購買。
●針對兒童的電視廣告或別種促銷手段,造成兒童不良飲食習慣,結果導致他們骨質疏松、患糖尿病、肥胖等。
●學校販售含糖飲料與垃圾食物,危害學生健康。
在告聲不絕中,今年上半年,幾家著名食品巨人的股價應聲而跌,因為投資人擔心這些企業被告而財務受損。
食品業的出路
在四面八方交集而來的壓力面前,食品業者不得不火速調整戰略。就像盛香珍食品公司,一堂價值14億的課,足以讓他們學會很多。
今年4月,百事可樂公司宣布,率先制造出有機的炸玉米片零食、沾墨西哥西紅柿辣醬。
7月,卡夫食品公司宣布,將致力于包裝減量,并與營養專家合作開發更健康的食品,包括重新配方的果凍、薯條,以及有節制地在學校里推銷販賣零食。
有人認為卡夫公司是在樹立風范,也有人認為,卡夫不過是搶在控告風潮泛濫與立法鉗制之前,倉促采取最直接的自保手段。畢竟,卡夫與經常挨告的菲利普莫理斯煙草公司關系密切,太明白繼續販售不健康食物將要冒多大的風險。
不過,美國的財務投資顧問公司還是把“推動健康表現最佳的食品業獎”頒給了卡夫。“它把‘隨時可能被告’置人企業制度中。食品業已走到因應社會需求、改善產品的時代了。”項目負責人普莉絲頓指出。
從幾家食品巨人的動作看來,如果食品業者繼續開發健康新食品,誠實標示內容物,則目前世界新興的健康風潮,很有機會演進為新世紀不分種族宗教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停留在訴訟報復而已。
因為,解鈴還需系鈴人。
[摘自臺灣《康健》雜志)
(責任編輯 夏海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