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關系是當今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系之一,而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設,則不僅有利于擴大兩國經貿規模,也是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兩國雖號稱是戰略伙伴,但在這條油管的走向問題上,卻出現了明顯的隔閡。甚至有人斷言,石油管線之爭可能會斷送兩國的戰略關系。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也不能等閑視之。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首先弄明白,這場風波的麻煩到底出在哪里?俄羅斯人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盤?
中俄石油管道方案源于1994年。當時,俄羅斯方面在其歐洲市場份額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把擴展能源出口的希望轉向了亞洲。俄方首先提出了建設輸油管道到中國的設想,并被列入1996年中俄兩國元首簽署的《中俄關于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協議》。
但是,由于當時中方既考慮到管道建設和運營的成本,也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儲量吃不準,故更傾向于單純地進口原油。于是,直到2001年9月朱基總理訪問俄羅斯時,中俄石油管道項目才真正被提上了日程,雙方簽署了《中俄關于共同開展鋪設俄羅斯至中國原油管道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總協議》,并決定由兩國政府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能源問題分委會協調該項目的論證工作,由俄羅斯能源部和中國國家計委具體負責。論證方案應該在2002年年底提交給兩國政府批準。
按照當時的計劃,中俄石油管道西起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的安加爾斯克,經貝加爾湖南側向東至赤塔州向南入中國境,直達大慶,故得名“安大線”。俄羅斯曾建議取道距離最短的蒙古,但中國從戰略方面考慮,堅持只經過中俄兩國疆域。
雙方約定各自負責本國境內的管道鋪設。俄境內有1600公里,中國境內為800公里。計劃中工程在2003年動工,2005年完工。
正當中國等待著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管道建設動工的時候,俄方具體負責管道技術經濟論證的俄羅斯石油管道公司在2002年年底卻提出了另一種建設方案,即由安加爾斯克到俄遠東港口納霍特卡的路線,簡稱“安納線”。2003年1月,訪問俄羅斯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表示愿意參與“安納線”的建設,并不斷提高允諾投入的價碼,現已高達75億美元。
由于中國方面的積極工作,俄羅斯方面在2003年3月份決定選擇折中線路,即修建“安納線”為主線,從赤塔州分出支線到大慶,但支線先開工。因此,在5月28日胡錦濤主席訪俄時,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與中石油簽署了《關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長期購銷合同基本原則和共識的總協定》,計劃在“安大線”建成后,俄方在25年中向中國出口原油7億噸,總價1500億美元。
正當人們津津樂道于管線如何“落地”時,短短數月里,“安大線”的“拐點”又變了:俄方傾向于先修“安納線”,然后在阿穆爾州的滕達附近引出一條通往大慶的支線。因分叉地點的不同,原折中方案被稱為“南線”,新方案被稱為“北線”。
對中國來說,“南線”和“北線”的差別很大:一是“安大線”走“北線”要比走“南線”長大約800多公里,由此將導致鋪設管道費用的大幅度增加和石油運輸價格的上漲,這在經濟上是很不合算的;二是走“北線”后,中方擔心俄方在鋪設主線以后有單方面切斷向中國供油的危險。而且這里最核心的問題是,俄羅斯目前并不具備向兩個方向同時供油的能力,結果是必然有一條線的供應會被削減。中國不能接受這樣不確定的方案。
盡管俄總理卡西亞諾夫在北京承諾保證中國的石油需求,但在具體的石油管道線路問題上,卻始終閃爍其詞。而俄羅斯主管亞洲事務的副外長洛修科夫則在10月初表示,“暫時我們既不準備與中國,也不準備與日本舉行會談,討論輸油管的具體路線”。
不難看出,中國用管道從俄羅斯獲得石油的夢越做越艱難,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一下,俄羅斯這個戰略伙伴到底是怎么了?
俄方認為,自己并沒有違反與中方達成的協定,因為雙方只是簽署了原油購銷合同,而沒有簽管道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合同,有的也只是意向。因此只要俄方如數供給中國石油就足夠了。至于用哪一條管道還是用火車運,就不是很重要的了。
在這顯然的托詞的背后,明顯存在著一系列的考慮。首先,俄羅斯從戰略安全上不希望把管道的終端設在中國境內,以免受制于人。這也是其通過與土耳其打交道處理天然氣管道問題得出的教訓。俄羅斯在通過土耳其鋪設向西歐出口天然氣的“藍流項目”上,由于線路單一,被土方逼迫將天然氣價格降低了一半,俄方每年將承受20-30億美元的損失,使俄方進一步強化了必須掌握能源運輸渠道控制權的認識。“安納線”不僅全程處在俄本土,而且又把日本、韓國甚至美國等太平洋沿岸國家定位為潛在的能源出口對象。這樣一來,既保證了管道安全,又實現了出口對象多元化。
其次,俄羅斯幾家大型國有公司不肯接受巨大的石油出口利益被尤科斯這家私人公司獨吞的現實。與尤科斯石油公司同為中俄石油管道項目執行單位的俄羅斯管道公司,以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等國有石油企業不希望尤科斯公司獨占俄羅斯的亞洲石油市場份額,期望通過管道改線到納霍特卡,為各自在亞洲能源市場上分得一杯羹。特別是俄羅斯管道公司壟斷著俄羅斯境內所有石油管道的建設和經營,按照俄官方的管道運輸費用標準每噸百公里0.1783美元計算,“安納線”可以使該公司每年多收入2.44億美元。
其實,在其他涉及中國的重大項目上,也同樣存在爭奪。例如,北方造船廠與波羅的海造船廠為獲得執行中國的艦艇訂購合同而打得頭破血流,共青城飛機制造廠與“蘇霍伊”制造局為“蘇-30”戰機的生產合同而互不相讓。
再次,日本的介入使管道走向的變數增加。應該說,日本插手俄羅斯石油管道并不意外,因為它已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上投入了80億美元,用俄羅斯的石油部分取代中東石油,也是日本保障戰略資源安全的一個重要步驟。而且,俄羅斯方面曾經多次暗示日方,只要經濟上的合作達到了相當的程度,俄羅斯民眾接受了日本的“善意”,北方領土問題將會有新的解決機會。更何況,遠東地區領導人都樂于為日本游說,他們一直把日本看成是平衡中國在遠東地區影響的主要外部力量。這樣一舉多得的事情,日本自然不會錯過。
正如俄羅斯能源部石油信息中心專家戈羅寥夫一再強調的,日本愿意出巨資投入管道建設、油田開發和地區環境設施改進等很有吸引力,而且日韓的積極立場激活了1993年俄羅斯方面曾設想過的“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計劃,這樣一來,“安納線”不僅可以彌補遠東地區的能源缺口,又可以向亞太國家出口。
最后,國內政治斗爭,特別是大選的需要,迫使普京在管道問題上小心從事,不會與遠東地方領導正面沖突。最積極向中央政府呼吁并最早向外界透露所謂“安納線”方案消息的,就是俄總統駐遠東聯邦區的全權代表普列科夫斯基和濱海邊疆區行政長官達爾金。其目的也非常直接:“安納線”的過境可以使該地區增加財政收入、完善公共設施、增加就業。在俄羅斯平均增長達6%-7%的情況下,這里的增長率卻僅有1.6%,因此,該地區與中央的對立情緒一直比較激烈,圍繞中俄邊界條約問題的風波就是實例。目前,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州、濱海邊疆區、猶太自治州已經表示支持“安納線”。俄羅斯領導層反復強調要振興遠東經濟,這當然需要大項目推動,管道項目是好時機。為防止遠東地區的離心傾向,俄方也不得不在涉及當地實際利益的問題上,顧及地方當局的意見。
此次“安大線”風波,我們可以總結出幾點想法:第一,日本用資金投入開道,給我們制造了麻煩,但也提供了思路,那就是利用國際資金共同鋪設管道,既可減輕自己的資金壓力,又可消除俄方的擔憂;第二,俄羅斯利用多種方案選擇的話題,雖有開發遠東的考慮,但也不排除變相提高對中國要價的可能性,完全忽視這種因素是不當的;第三,要用能源來源多元化來化解俄羅斯變卦帶來的風險;第四,即使在能源合作問題上失利,也不要采取過激的和有礙中俄戰略協作關系的步驟,因為中蘇之間的30年對抗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太深刻了。